查看原文
其他

两干三支!安徽省出台干线航道网规划(2018—2030年)

安徽发布 2018-12-16


为贯彻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加快我省内河航道资源保护和建设,促进水运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等有关规定,编制《安徽省干线航道网规划(2018—2030年)》。 


基本情况

安徽省分布有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长江干线、淮河干流航道横贯全省,联通东西,省内主要城市和矿产资源沿江沿河分布,航道资源十分丰富,具备优良的开发条件。 


200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会同原交通部批复了《安徽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提出以四级及以上航道为主体,由“两干三支”水运主通道(长江、淮河、合裕线、芜申运河、沙颍河)和“五条区域性重要航道”(涡河、浍河、兆河-西河、青弋江、新安江)共同形成的全省内河航道骨架体系,以及以安庆港、芜湖港、马鞍山港、合肥港、蚌埠港等5个内河主要港口,12个地区性港口为依托的全省港口体系。


功能定位

为适应腹地经济社会及交通运输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突出航道资源开发和保护重点,推动全省内河航道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升功能,带动内河港口和运输船舶全面发展,将全省内河航道划分为干线航道和其他航道2个层次。 


安徽省干线航道是省内河航道体系的骨干,由国家高等级航道和省内其他三、四级航道组成,连接省内外主要经济腹地,沟通长江干线、长三角高等级航道,是内河水运发挥比较优势、衔接其他运输方式、促进沿江沿河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具有以下功能:


连接省内主要经济区,沟通长江沿线和长三角地区,促进跨区域经济合作和城市群交流。皖北、江淮、沿江、皖南等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各具特点,经济互补性强,干线航道将其连接贯通,进一步促进区域交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特别是随着全省加快融入长三角以及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依托长江、淮河等高等级航道,必将进一步密切与长三角地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联系,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沟通省内具有较好通航条件的市、县和工矿基地,引导促进沿江沿河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具备较好梯级渠化、通航用水等发展条件的干线航道将有效沟通省内矿产基地,为煤炭、矿山资源的开发、加工、外运以及沿江沿河旅游资源开发提供更加便利、经济的运输保障。有效沟通省内地级和县级市,为市域、县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发挥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同时,干线航道也日趋成为引导沿江沿河产业聚集及工业园区布局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全省资源开发、工业布局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以承担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和内外贸集装箱运输为主,不断提升水运规模化运输服务能力。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个相互连通的干线航道网络,不仅可进一步发挥内河水运在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长距离运输中的规模化运输优势,而且可便捷、高标准连通省内外主要集装箱港口,适应全省内外贸集装箱对外运输快速增长需求,扩大延伸水运服务范围,提升水运规模水平和服务能力。 


增加深水港口岸线资源,促进干线与支流港口岸线的合理开发。长江干线的深水岸线资源日趋紧张,通过规划建设部分支流干线航道,将可形成一批新的1000吨级以上深水港口岸线资源,开辟港口发展的新空间,有利于长江深水岸线集中用于3000吨、5000吨甚至万吨级大型泊位建设,实现长江干线和支流航道港口岸线合理开发、优化功能布局。


阶段目标

2018—2020年是安徽省干线航道建设的攻坚期。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基本形成全省干线航道网络框架,实现“骨架初步形成、瓶颈基本消除、等级明显提升、江淮水系沟通”。 


——骨架初步形成。长江、淮河干流航道以及沙颍河、合裕线、芜申运河等航道全面达到规划标准;部分纳入干线航道网且具有重要通道作用的支流航道实现复航或常年通航。 


——瓶颈基本消除。运输需求较大的干线航道的通航条件显著改善,船闸等通航建筑物能力充足,因航道瓶颈或船闸通过能力不足所形成的长时间待闸、滞航现象基本消除。 


——等级明显提升。干线航道里程达到1800公里,全省三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到1200公里。 


——江淮水系沟通。依托引江济淮工程,完成江淮运河分水岭段航道和船闸建设,初步实现干线航道江淮沟通,与沙颍河、合裕线、芜申运河共同构成纵穿江淮,直通长三角其他地区的水运大通道。 


2021—2030年是安徽省干线航道全面提升通航条件阶段。适应经济社会和内河水运现代化要求,全面建成干线航道网,实现“等级全面提升、船闸能力充裕、网络内通外联、运行管理高效”。 


——等级全面提升。干线航道里程达到3200公里。其中四级及以上、三级及以上航道占全省航道总里程比重分别达到50%、25%。 


——船闸能力充裕。运输繁忙的干线航道的沿线枢纽要建成两线以上船闸,达到或超过航道规划标准,船闸通航能力充裕。 


——网络内通外联。干线航道有效沟通省内主要城市、矿产基地,实现长江、淮河水系航道直接沟通,与长江干线、长三角其他地区及其它相邻省市内河航道高效对接。 


——运行管理高效。航道管理运行基本实现信息化,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为船舶提供畅通高效的通航环境,为船舶提供人性化服务。 


布局原则

1. 绿色发展、统筹兼顾。综合考虑环境保护、航运发展需求、河道自然条件、水利综合治理要求,突出水运优势和重点区域,统筹处理好生态保护与航道发展、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2. 有效保护、合理开发。依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接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等发展要求,注重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内河水运资源,体现规划的超前性。 


3. 适应经济、完善布局。适应全省矿产和旅游资源开发、沿江沿河产业布局、以及城镇化发展的要求,适当扩大干线航道覆盖范围。加强与长江干线、长三角航道网对接,形成通江达海、连通周边省市、衔接其他运输方式的航道网络。 


4.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长江、淮河、新安江各流域航道发展条件与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合理确定干线航道功能和布局方案。


规划方案

以横贯全省的长江干线、淮河干流,纵穿南北的沙颍河-江淮运河-合裕线-芜申运河为核心,以其他三、四级航道为延伸,形成通达省内主要城市群,沟通沿江沿河的主要产业园区和工矿基地,连接长江沿线及沿海地区的“一纵两横五干二十线”全省干线航道,共规划航道里程约3200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里程约占60%、四级航道约占40%。同时,为加强与长江干线、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对接,实施阶段应尽可能做到“两个兼顾”,即天然和渠化河流应适当增加设计水深,兼顾航行于限制性航道的运输船舶吃水要求;规划四级航道上的船闸等永久性建筑物应适当提高标准、满足1000吨级货船通行要求。 



分期实施安排

2018—2020年,基本建成沙颍河-江淮运河(入淮河口至忠庙)-合裕线-芜申运河、长江、淮河等“一纵两横”高等级航道,并按照“自下而上,先通后畅”的原则,全面推进其他干线航道建设,重点实施航道整治、船闸建设和桥梁改造工程,考虑到部分航道桥梁改造任务繁重,可优先改造净高5米以下桥梁,使大部分干线基本贯通或初步达到规划标准,干线航道里程达到1800公里。

2021—2030年是安徽省干线航道全面建成和进一步提升扩能的阶段。按照规划标准全面建设各条干线航道,系统实施船闸扩能工程,在引江济淮工程基础上全面完成配套通航设施建设,并完成前一阶段暂缓实施的桥梁改造工程。


效果展望

1. 将全面建成结构合理、布局优化、畅通高效的干线航道网,为构建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全省干线航道建成以后,四级及以上航道将达3200公里,占全省航道总里程比例由现状21.6%增长至50%,航道等级大幅提升,结构更加合理。同时,主要航道通航瓶颈明显改善,干线航道通达全省全部地级城市及70%以上县(市、区),江淮流域间、省内省际间实现了高效沟通,水路运输更加经济便捷。 


2. 将充分发挥内河水运优势,促进综合运输体系的完善。规划实施以后,将吸引更多大宗散货、集装箱货将通过水路进行长距离直达运输。同时,水运与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等运输方式实现有机衔接,共同形成横贯东西、通江达海、便捷高效的全省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为发展多式联运、现代物流创造良好条件。 


3. 为沿江沿淮城市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有利于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干线航道将连接全省各类开发园区和产业集聚区,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初步估算,每年可节约运输成本60亿元,极大地增强了沿江沿河产业带和城市群的承载力、竞争力。 


4. 将进一步发挥水运“绿色”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初步估算,每年可节约能耗约73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0万吨。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文件详情



往期精彩

全国和省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公布

我省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具体措施有

第十二届中国(合肥)国际家博会来啦!

安徽胡晨当选“最美退役军人”




责编 | 丁力  编辑 | 夏雨晴

主办单位 | 安徽省政府新闻办、省网信办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 安徽新媒体集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