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安徽3人当选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

安徽发布 2020-01-23



新当选数和历届当选总数继续位居全国第一

9月5日,中央文明委公布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榜单,全国共58位同志上榜,我省叶连平、朱恒银、张家丰分别当选助人为乐、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类全国道德模范。至此,全省已有22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新当选数和历届当选总数继续位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



全国道德模范 叶连平

(助人为乐)



  央视《焦点访谈》| 一位九旬老人的初心


  央视《面对面》| 叶连平:与时间赛跑

叶连平,男,汉族,1928年9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退休教师。


叶连平退休不退志,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多、英语教学水平差的状况,2000年开始自掏腰包创办“留守儿童之家”,利用年轻时在美国驻华大使馆做勤杂工时学到的英语特长,19年来免费给1000余名留守儿童做英语辅导,还在孩子们学习生活上花光自己30余万元积蓄。摔伤需手术治疗3个月,他3天就“偷偷”回到孩子身边。“我只想追赶时间……”,这位年逾九旬的老人被誉为余热生辉的“乡村烛光”。


他倾心上好英语辅导课,在双休日和寒暑假根据学生英语水平混合编班,分时段授课,因材施教。每次上课,学生少则三四十,多则六七十。19年来他培育了1000余名留守儿童,不仅一分钱不收,用电、用水还免费提供,稿纸、学习资料也是老人骑着自行车上县城买的。他心里装的全是孩子,一次半夜在家倒在地上昏迷不醒,经诊断是脑出血加脑膜炎,医生为他做了手术,要求住院三个月,可他竟然在三天后“偷偷”离开医院,头上扎着绷带回到孩子们身边。


他设立奖学金,安排孩子外出参观学习,促进孩子更好成长。2012年,叶连平拿出自己的2.1万元积蓄,连同当地政府和社会捐赠,成立了叶连平奖学基金,资助困难留守儿童。基金成立7年来,陆陆续续又投入5万元。至今,共发放奖学金10万多元,奖励、资助了132名留守儿童。叶连平每年还自费组织夏令营,带着孩子们外出参观学习,周边的科技馆、名人馆、博物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都留下了他和孩子们的足迹。他用这种方式培育孩子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涵育孩子们的家国情怀。


叶连平自己生活极尽简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他所住平房是30多年老房,没有装潢、没有卫生间、没有一件值钱东西。为了省几毛钱他不惜骑行7公里到镇上买菜,至今还穿着一件60年前的补丁棉衣,舍不得花20元钱把家里一只旧煤炉更换。有人私下里给他算了一笔账:多年来,他义务办学购买桌椅文具,孩子们在他家吃、用、住,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资助困难学生,少说也有30万元。“钱应该用在该用的地方,该用的钱一分都不能少,不该用的一分都不要浪费。”叶连平说。


叶连平是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他说,希望自己呼出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即使“走”了以后,还要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做到“死而不已”。叶连平以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充分展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崇高的价值追求和高尚的精神境界,赢得当地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


叶连平1988年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1年被中共安徽省委授予“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2年荣登“中国好人榜”,2015年被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19年被安徽省委宣传部评为“安徽省十大新闻人物”,2019年被安徽省文明委授予“安徽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全国道德模范 朱恒银(敬业奉献)


朱恒银,男,汉族,1955年11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做一件事就要做好。用初心坚守匠心、用行动书写担当,44年扎根地质一线,从地表向地心,朱恒银让探宝的“银针”不断前进,甘当永不停歇的“钻头”,将我国小口径岩心钻探地质找矿深度从1000米以浅推进至3000米以深,填补7项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旷野中创造 “中国深度”,为国家带来了数千亿元的经济效益和无法估量的社会效益。


1976年,怀揣报效祖国梦想的朱恒银到地质队当了一名钻探工人。当时国内钻探设备落后,一次野外作业,钻机故障,班长重伤致残,他下决心改变这种落后现状。1978年他考入大学深造,苦学理论知识,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地质队。从“六五”计划开始,他先后参加和主持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取得“多分支受控定向钻探技术”系列成果,攻克了陡矿体等无法勘探矿体系列难题,让10万吨储量的滁州琅琊山铜矿惊现于世,矿山开采寿命延长30年,8000名工人因此保住饭碗,还探明霍邱李楼铁矿、铜陵冬瓜山铜矿等特大型矿区。


2006年前,受技术所限,铁矿石需大量进口,价格受制于外国。凭借对祖国钻探事业的忠诚与热爱,朱恒银带着一股“犟”劲领衔攻关深部钻探项目,无数日夜、无数汗水,终于一举突破探矿瓶颈,将地质钻探深度推进至3000米以深,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作出巨大贡献。


2003年7月,上海地铁四号线突发地面塌陷事故,外滩两座大楼倾斜,黄浦江堤坝和20层高的税务大厦面临严重威胁……危急关头,上海想到了安徽“地质神兵”朱恒银。他率队连续奋战10个昼夜,出色地完成抢险任务,避免一场灾难发生。他参加完成“上海地面沉降监测原理与施工技术”科研项目,有效控制上海市地面沉降,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浦东国际机场、磁悬浮铁路、东海大桥等国家重点工程。


“地质事业需要年轻人接班,‘工匠精神’需要代代传承”。从2010年到2014年,一个个不眠之夜叠加节假日,朱恒银在国内率先编写了百万字的《深部岩心钻探技术与管理》《深部地质钻探金刚石钻头研究与应用》,为我国钻探行业留下了珍贵的技术资料。


野外勘探,危险相伴,几次生死攸关,他都转危为安;孩子出生时,他在钻机上做试验;母亲去世时,他没能赶到床前;44年野外作业,多少个春节他都错过了和家人的团聚……虽心存愧疚,但无怨无悔,他毅然将青春献给祖国地质事业。


朱恒银2005年1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4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6年被安徽省政府授予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1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荣誉称号,2019年4月荣登“中国好人榜”,2019年被安徽省文明委授予“安徽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全国道德模范 张家丰

(孝老爱亲)



张家丰,男,汉族,1988年7月生,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王庄镇新河村村民。


放弃学业、放弃工作,张家丰用两年的默默坚守,唤醒植物人女友;不离不弃、精心呵护,他又用两年的悉心照顾让全身瘫痪的女友慢慢站起,走进婚姻殿堂。张家丰用忠贞爱情缔造奇迹,让人们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


2008年5月,张家丰的女友张晓宇突发脑积水,前往蚌埠脑外科诊治,3天后转到南京医院重症监护室,处于重度昏迷状态。正在合肥读大学的张家丰得知消息后,毅然放弃学业,不顾亲朋好友的劝说,主动来到医院照顾重度昏迷的张晓宇。


这段时间,张家丰从早晨6点至晚上10点,坚守在重症监护室门旁,期盼的眼神从门的缝隙中看向病床,满满的爱恋化作痴情的守候。然而这一切却改变不了张晓宇成为植物人的命运,医生下达病危通知书,断言没有任何治愈希望,并告知家人放弃治疗,出院回家!晴天霹雳,张家丰泪流满面。女友的母亲朱建梅找到张家丰,“孩子,回去吧,你还有自己的未来,有你的守候,晓宇已经很满足了。”木讷的张家丰说:“我要照顾她一辈子,我相信她一定会醒过来。”


没有更多的语言,张家丰搬到了晓宇身边,一边照顾女友,一边学习从未接触过的护理知识。每天换尿不湿—翻身—洗脸—刷牙—喂流食—放音乐—按摩……为了唤醒女友,张家丰无数次呼唤晓宇的名字,跟她“聊天”,告诉她周边发生的趣闻。


一天、一个月、一年……张家丰坚守了700多个同样的日子。也许是爱情的眷顾,也许是生命的奇迹,2010年9月,张晓宇真的醒了!当晓宇第一时间用微弱的声音喊出张家丰时,站在床边的张家丰喜极而泣,紧紧地抱住晓宇,任泪水肆意流淌……


2010年底,在镇江解放军359医院,张晓宇做了双腿矫正手术。出院以后,张家丰一边经营着一家小吃店,一边一如既往地精心照顾晓宇。又是一个两年,张晓宇终于能慢慢行走了。


为了珍藏和延续这段爱情奇迹,2012年,张家丰执手张晓宇,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见证了爱情的奇迹,沉浸在幸福中的张晓宇说:“他让我看到了爱情的模样。”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直播间》《今夜面孔》、中国青年报、安徽日报、安徽卫视等媒体先后播发了张家丰“用爱创造爱的奇迹”事迹。


如今,张家丰经营的餐馆生意红火,张晓宇除了帮着照顾生意外,闲暇时间还利用大学专业特长绘制手工画,夫妻俩一起向着幸福出发。


张家丰2018年2月荣登“中国好人榜”,2019年3月被安徽团省委授予“孝老爱亲好青年”荣誉称号,2019年4月被团中央授予“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 荣誉称号,2019年被安徽省文明委授予“安徽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往期精彩

本月,我省将开展这项活动!

全国百家媒体汇聚安徽采访这项活动!

“网聚美好安徽 见证五大发展”网络主题活动启动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将对我省开展脱贫攻坚实地巡查



责编 | 丁力 编辑 | 张雯

主办单位 | 安徽省政府新闻办、省网信办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 安徽新媒体集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