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省“两会”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 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成果丰硕!

安徽发布 2020-01-15




1月13日下午,省“两会”新闻中心举办省“两会”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邀请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张天培,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曹发义围绕“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发布会主要内容

↓↓↓


新闻发布会现场

NEWS


新闻发布会现场(陈海生  摄)

发布人: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张天培(陈海生  摄)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曹发义(陈海生  摄)


主持人: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 郑明武(陈海生  摄)


新闻发布会现场(陈海生  摄)


一图看懂新闻发布会



问答环节


安徽日报记者:

国家规划纲要已经发布,请问安徽行动计划什么时候发布?发布后,省发展改革委如何做好贯彻落实?


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张天培:

安徽行动计划正在履行发布程序,即将发布。省发展改革委将全面推进实施国家规划纲要及安徽行动计划,核心工作就是“抓落实”,立足“两地一区”战略定位,高质量推进“一圈五区”建设,紧盯安徽行动计划部署的9个方面重点任务、216项具体工作和30个重大工程,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建设,加强调度,压实责任,确保取得示范化成果和标杆性进度。


一是建立工作台账。制定“两计划三清单”,即围绕安徽行动计划、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分别制定2020年工作要点,落实国家“三个清单”,实施我省近期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重点事项和重点项目清单。


二是强化项目支撑。依托省重点项目库,加快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项目库。围绕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筛选一批省级重大项目,定期调度,重点推进。


三是完善合作机制。利用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等重大活动契机,切实加强省(市)间高层领导联系与互访。依托12个专题合作组,进一步完善省(市)部门间常态化联系机制。推动各市(县)、开发区对口建立多层次多领域对接机制。


四是开展调度评估。建立长三角一体化重点工作调度系统,按月填报进展,推动落实。建立长三角一体化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及时掌握一体化发展动态,提供决策参考。强化评估考核,研究制定考核评估细则,适时组织开展综合评估和专项评估。


五是优化营商环境。以沪苏浙为标杆,加快打造“四最”营商环境。贯彻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安徽省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办法》。建设江淮大数据中心、新型全省政务“皖事通办”平台,与长三角“一网通办”有机衔接,切实提高政务服务效能。


六是研究重大问题。衔接国家“十四五”规划,开展安徽省“十四五”规划研究及相关专项规划编制。主动配合编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相关专项规划。开展一体化发展重大问题专项研究。建立长三角专家咨询委员会和新型研究智库,加强与国家及沪苏浙各类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交流互动。



合肥日报记者: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请介绍一下《行动计划》的亮点和主要内容?


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张天培:

为深入贯彻《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省发展改革委会同圈内各市组织编制了《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经省委、省政府同意后,目前已正式印发实施。


《行动计划》)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突出落实重大战略。紧扣国家重大战略及政策导向,充分衔接省委、省政府关于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把都市圈放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大战略、大背景中考量,抢抓重大机遇,落实最新要求。


二是突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以推进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开放合作、生态文明、公共服务等八大领域一体化为抓手,着力解决制约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构建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三是突出谋划建设重点项目。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聚焦圈内共建、共享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按照可操作、可评价、可实现的原则,梳理谋划了一批重大项目和合作事项,共104个,总投资6242.1亿元。


《行动计划》的主要任务包括:推进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开放合作、生态文明、公共服务、城乡统筹、市场体系等8个方面的一体化。具体如下:


一是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主要是构建都市圈轨道交通体系,提升都市圈公路通达能力、水运通江达海水平、空港枢纽能级,夯实合肥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形成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


二是推进科技创新一体化。主要是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形成多点支撑、多层并进的创新平台体系。支持圈内城市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长三角区域技术市场联盟建设,充分发挥安徽创新馆等交易平台作用,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市场。


三是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主要是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产业。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现代家电、新材料、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格局。


四是推进开放合作一体化。主要是加快合六经济走廊、合淮产业走廊等建设。支持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跨界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探索共建共赢共享合作新模式,联合打造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支持各市开发区开展各种类型的合作共建,鼓励发展“飞地经济”。发挥圈内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平台作用,建设对外合作政策高地。


五是推进生态文明一体化。主要是推动巢湖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共抓长江、淮河生态大保护,健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绿色美丽都市圈。


六是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主要是深化医疗资源协作联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有序衔接,人民群众在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文体旅游等领域具有更多获得感。


七是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主要是提高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八是推进市场体系一体化。主要是建立区域信用联动机制,营造“四最”营商环境,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新华网记者:

李国英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请问具体举措有哪些?


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曹发义:

经过近10年建设,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以下简称产业集中区)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条件,但也存在不少突出困难和问题,各方面十分关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支持产业集中区发展列入2020年重点工作,总的考虑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发展路径,加快推动产业集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具体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创新体制机制。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是造成产业集中区发展困局的关键问题,也是当前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按照责权利有机统一要求,考虑将产业集中区全面下放到所在市管理,理顺管理体制。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方向,深化机构设置、人事制度、薪酬制度等方面改革,激发管理运营团队原动力。


二是培育主导产业。产业集中区是国家为大规模、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设立的,中心任务是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产业集中区以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为主抓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重要影响力的主导产业集群。


三是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软实力,是核心竞争力。推动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学校、医院、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系统,满足产业新城承载需求。按照“应放尽放”原则向产业集中区下放审批管理权限,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为市场主体提供规范便利高效服务,打造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四最”营商环境。


四是加强政策支持。省级主要通过设立专项补助资金、奖励性补助资金、发展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帮助产业集中区化解债务压力,并在金融服务、用地用能、环境容量、项目布局、改革试点等方面,继续给予产业集中区积极支持。芜湖市、池州市要履行好主体责任,管委会要当好建设发展的“操盘手”,上下联动,合力推进,努力把产业集中区打造成安徽对外开放的新品牌。



安徽卫视安徽新闻联播记者:

请问2020年如何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


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曹发义: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启动之年。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支持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若干政策措施、我省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精神,全面启动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积极推进皖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对接支持政策。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汇报沟通,认真做好跟踪服务,积极争取国家早日出台大力度支持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政策措施。按照国家政策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尽快按程序印发。


二是推进方案实施。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推进机制,细化落实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责任分工,推动建立国家牵头、长三角一市三省共同参与的产业转移与承接协调对接机制,保障集聚区建设重大事项得到有效落实。


三是加强政策保障。细化落实集聚区建设配套措施,统筹安排集聚区建设专项资金,聚焦“6+2+N”产业承接平台,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推动产业有力有序高质量承接。


四是强化监测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考评办法,将集聚区建设目标任务纳入政府年度综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细化统计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建立集聚区项目对接和基础设施建设定期跟踪制度,适时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估。



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记者: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皖南示范区培育壮大绿色主导产业集群,请问目前绿色产业发展情况如何?


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张天培:

皖南示范区立足优良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富集的旅游资源,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休闲农业、徽文化产业、民宿业和大健康产业等绿色产业。具体来说:


一是生态旅游业融合发展。岳西县、歙县、绩溪县等15个县(区)先后两批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旅游+生态”深度融合。黄山市构建“山水村窟”全域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池州市基本形成以莲峰云海、温泉养生谷等组成的环九华山旅游走廊和以牯牛降、杏花村等组成的沿秋浦河旅游走廊。


二是休闲农业集聚发展。皖南古村落、环黄山-太平湖-九华山、沿江、安庆-天柱山等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不断形成。黟县获评中国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南陵县丫山花海观光园等12个园区被评为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 


三是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传承创新地域文化,利用非遗资源打造徽州三雕、铜陵铜艺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商品,衍生出众多带有“徽”字号的新兴文化业态,目前示范区拥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849家。


四是民宿业向纵深发展。黄山市编制发布徽州民宿地方标准,打造黎阳IN巷等4个城市民宿集群和西溪南等8个乡村民宿集群,利用徽派古民居推出猪栏酒吧等200多家徽州民宿。


五是大健康产业加快打造。示范区共有10家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池州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规范》,制定出台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九华山健康文化园成为国家首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基地。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发布会内容





往期精彩

省“两会”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 |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滁州答卷”!

图解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安徽办成了这些实事!

图解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安徽怎么干?

安徽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隆重开幕



责编 | 丁力 编辑 | 袁玉莹

主办单位 | 安徽省政府新闻办、省网信办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 安徽新媒体集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