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礼——安徽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发布!

安徽发布 2021-01-01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取得重大突破、重大进展、重大成果。


为进一步做好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近期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举行“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十三五”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科学规划“十四五”发展蓝图营造浓厚舆论氛围、打下坚实思想基础。


11月17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省发展改革委张天培主任、于德志副主任(正厅级)到会,介绍我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发布会主要内容

↓↓↓


新闻发布会现场

NEWS

新闻发布会现场(夏雨晴 摄)


发布人: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张天培(夏雨晴 摄)


发布人: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正厅级)于德志(夏雨晴 摄)


主持人: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武潇(夏雨晴 摄)



新闻发布会现场(夏雨晴  摄)


新闻发布会主要内容



答记者问


新华网记者张主任您好,我是新华网记者。2017年合肥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上取得了哪些重大进展?谢谢。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张天培

“十三五”以来,我们放百年眼光、集全省之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布局建设量子、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四个研究院,构建科学中心“四梁八柱”,新建聚变堆主机设施、未来网络设施合肥分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合肥一级核心站、雷电防护试验设施等4个大科学装置,预研一批大科学装置,布局实施20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100余项科技攻关项目,落实支持经费100多亿元,集聚了一批高端人才,在量子、核聚变领域保持全球领跑地位,合肥科学中心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发挥特别重要作用。


一是推进大科学装置集聚发展。规划建设面向未来、设施集聚、要素共享、环境优越的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形成现有装置提升功能、在建装置加快推进,预研设施争取落地的大科学装置接续发展格局,聚变堆主机设施加快建设,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等多次突破科研“极值”,大科学装置协同效应、集聚态势加速形成。


二是聚力开展科研攻关。“墨子”号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千公里量级的量子纠缠,研制的三台大气监测设备搭载“高分五号”卫星成功获取全球二氧化氮、臭氧柱浓度分布图,高性能缓冲拉杆保障“嫦娥四号”探测器安全着陆,成功研制“悟空”号暗物质能量探测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强磁计,在材料、能源催化、免疫治疗、人工智能、高端仪器等方面也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重要成果。


三是深化科技交流合作。贯彻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与上海张江国家科学中心推进“两心共创”,携手沪苏浙合力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发起成立国际聚变能联合中心,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建设,成功交付全钨偏滤器等关键部件,成为世界核聚变科研攻关的“标杆”机构。积极参与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国际大科学计划。


四是建立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合肥科学中心理事会、省院合作建设领导小组及科学中心办公室决策、协调、执行的机制作用,共同推进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为重大项目谋划推进提供高层次智力支撑。


人民网记者

于主任您好,我是人民网记者。“三重一创”是我省“十三五”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请问在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谢谢。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正厅级) 于德志“十三五”以来,我省聚焦优势新兴产业,先后建立26个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37个省重大新兴产业工程、51个省重大新兴产业专项、275个省工程研究中心。近5年,全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产值年均增速达17.7%。


一是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为代表的十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合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和铜陵先进结构材料等4个战新产业集群入列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二是重大工程、重大专项深入实施。扎实推进37个重大工程建设,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800余家,累计实现产值超1700亿元。深入实施51个重大专项,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要突破,量子计算机、类脑科学、质子医疗高端装备、氢燃料电池等一批代表着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化成果不断涌现。


三是龙头企业加速壮大。19家企业入选国家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居全国第一。上市公司总数达122家,科创板上市企业6家,均位居中部第一,跻身全国第一方阵。京东方成为全球最大的大尺寸液晶面板出货厂商。晶合公司在手机面板驱动芯片代工领域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科大讯飞获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四是科技创新成果加速产业化。41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合肥长鑫12英寸存储芯片生产线投产,首款国产19纳米内存芯片产能规模达到4万片/月。陶铝新材料实现在多款大国重器上应用。马钢时速320公里高速车轮出口,世界高铁车轮市场有了“中国造”。


安徽日报记者

于主任您好,我是安徽日报记者。“十三五”时期,安徽全省域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在从“全面参与”迈向“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有哪些进展和成就?谢谢。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正厅级) 于德志

感谢您的关心。安徽积极落实“大战略”,坚决扛起“大责任”,全力抢抓“大机遇”,始终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导性工作,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支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全面落实国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三大使命任务”和“七项重点工作”,着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实效。


一是区域协调联动发展形成新格局。统筹推进建设高质量“一圈五区”,加快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国家制定专项政策全力支持,启动建设“6+2+N”承接产业转移平台。提升发展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揭牌成立江北、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积极推动“五个区块链接”,“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等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我省各市城区与沪苏浙各市城区对口合作、我省各市与沪苏浙相关市(区)结对共建取得积极进展。


二是高水平科技供给水平得到新提升。合力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充分发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优势,推动大科学装置开放共享和集群化发展,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共同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牵头建立机器人、新能源和网联汽车、新能源、通航、环境产业技术等5个产业联盟,庐阳区金融科技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有序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合肥)揭牌成立。


三是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加强与沪苏浙合作、推动互补,签署总投资2200亿元的晶圆制造基地合作协议,不断提升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今年前三季度,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2918个,实际到位资金5367.1亿元,同比增长16.6%;占全省比重52.7%,同比提升2.9个百分点。


四是对外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江淮线上经济论坛,共签署沪苏浙来皖投资项目246个,投资额2112亿元。轨道上的长三角跑出加速度,商合杭高铁全线贯通。携手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等一批重大平台加快推进。


五是全面绿色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持续实施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第三轮试点,落实国家《规划纲要》重点事项,与浙江省签订合作意向书共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


六是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实现新突破。协同沪苏浙建立长三角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启动省航空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共建长三角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合力推进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现65个事项“跨省通办”和政务服务全流程线上办理、线下异地办理。


安徽新闻联播记者

张主任您好,我是安徽新闻联播记者。“十三五”以来,安徽铁路建设有哪些成就?谢谢。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张天培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铁路发展,“十三五”以来,一直把铁路建设作为我省基础设施补短板的关键领域,全力加以推进。经过不懈努力,“十三五”已累计完成铁路建设投资1830亿元,新增铁路运营里程950公里,全省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510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达到2165公里,均居长三角地区首位,目前,我省基本形成以合肥为中心、以高速铁路为骨架、以普通铁路为基础、以重要站场为节点的现代铁路交通体系,在全国铁路网特别是高速铁路网中的枢纽功能和地位进一步显现。


——高速铁路加快通道布局。“十三五”期间,我省相继建成郑徐、杭黄、商合杭、郑阜等高铁,实现“市市通高铁”目标,并通达24个县。同时,华东二通道实现贯通,合肥已形成7个方向对外辐射通道。合安九、池黄、昌景黄、宣绩等高铁陆续开工,年内还将开工合新高铁,全省高速铁路网通道布局基本形成。


——城际铁路加快联通长三角及省内城市。加快建设皖江、皖北城际铁路网,持续扩大快速铁路覆盖面,加快联通长三角及省内城市。合肥—巢湖—马鞍山—扬州城际铁路巢湖—马鞍山段开工建设,淮北—宿州—蚌埠、阜阳—淮北、六安—安庆、南京—天长—淮安等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年内将全面动工。


——普通铁路打通“最后一公里”。庐铜铁路建成开通,沿江货运通道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快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铁水联运专用线建设,开工建设马鞍山郑蒲港铁路,铜陵、池州、安庆等港口铁路专用线,逐步形成衔接高效的铁水联运体系。


——运输服务能力和品质显著提升。我省已开通至4个直辖市、18个省会城市和50多个地级市的直达高铁动车。实现合肥1小时到南京、2—3小时到上海、杭州、武汉、济南、苏州,4小时到北京、天津、郑州、南昌、福州。长三角货物快运、“铁公水”集装箱多式联运等运输服务灵活多元,中欧班列不断加密,已达到日均两列以上,成为长三角地区联通“一带一路”的重要桥梁纽带。


——城市轨道交通加快骨干网建设。合肥轨道交通1、2、3号线建成运营,4、5号线工程加快推进,2号线东延,3、4号线南延,6号线一期工程目前已开工建设,年内还将动工 7、8号线等项目,合肥城市轨道交通主骨架加快形成。芜湖轨道交通1、2号线正在加快建设,阜阳、淮南、安庆等市轨道交通规划均已启动。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发布会内容




两家皖企上榜“全国30强”!

115.6908亿元!

这两条铁路,有新进展!

2020安徽秸秆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成果发布!



责编 | 袁玉莹 编辑 | 杨木子

主办单位 | 安徽省政府新闻办、省网信办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 安徽新媒体集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