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礼⑳——安徽“十三五”林业改革发展主要成就

安徽发布 2021-01-01




12月22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十场),省林业局局长牛向阳、副局长齐新到会,介绍安徽“十三五”时期林业改革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武潇主持发布会。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发布会主要内容

↓↓↓


新闻发布会现场

NEWS


新闻发布会现场(许梦宇 摄)


发布人:省林业局局长 牛向阳(许梦宇 摄)


发布人:省林业局副局长 齐新(许梦宇 摄)


新闻发布会现场(许梦宇 摄)


新闻发布会主要内容



答记者问


安徽新闻联播记者

去年国家批准安徽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请问我省主要承担哪些改革示范任务,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


省林业局局长 牛向阳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家林草局在2019年4月复函,支持我省创建林长制改革示范区。省委、省政府及时制定“创建方案”,明确三大定位、五大任务、17项具体举措,积极组织实施。去年10月,在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开幕式上,省委书记李锦斌、省长李国英,国家林草局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共同为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落户安徽揭牌。


今年以来,我们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林长制改革,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推进会,举办示范区建设培训班和林长制改革高端论坛,设立30个示范区先行区、90个体制机制创新点,示范区建设有力有序向前推进。


一是着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区。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发挥林业多种功能效益,建立健全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机制创新为引领的生态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积极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效实现途径,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整体提升木本油料、特色经济林、苗木花卉、竹藤、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经济、木质资源综合利用等八大支柱产业的发展质量。


二是着力打造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试验区。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一规划,整体施策,全地域联动,全要素配套,宜林则林、山水同治、田湖共修、乔灌草结合,大力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深入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和“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超额完成年度造林绿化任务;实施长江、淮河流域和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松材线虫病疫木检疫执法专项行动,如期完成疫木清理除治任务;加强林区火源管控和应急处置,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


三是着力打造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屏障建设先导区。围绕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和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与沪苏浙生态保护建设协调发展,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一体化生态廊道,顺应自然山水同脉同源构建区域化生态网络,共建绿色发展美丽“长三角”。重点打造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4条生态廊道,加快建设皖江国家森林城市群,系统推进淮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着力构建新安江百里生态画廊,加快推进长三角松材线虫病和森林防火联防联控协作、跨区域生态补偿和林业产业融合发展。


2019年,林长制入选中央深改办“十大改革案例”,写入新修订的森林法。今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推行林长制”;中央深改委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标志着林长制由安徽走向全国。


安徽科技报记者

我们知道林业是十分重要的生态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请问近年来林业部门在开展生态扶贫、助力脱贫攻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省林业局副局长 齐新

近年来,全省林业系统充分发挥行业优势,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着力推进生态补偿扶贫、生态产业扶贫,着力加强定点帮扶,生态扶贫取得实实在在的脱贫增收效果和绿色惠民成果。


一是吸纳贫困人员就业。在贫困地区实施长江防护林、血防林、天然林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吸纳贫困人员参与造林和抚育管护,引导和促进贫困人员就地就业和增加收入。“十三五”期间,我省林业生态扶贫建设投入31.7亿元,其中中央基本建设投入3.2亿元、中央财政投入20.2亿元、地方财政投入8.3亿元,提供了约3170万个工日的就业机会,助力我省脱贫攻坚工作。各地共组建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300个,社员人数近5000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社员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人均增收2500元左右。


二是精准选聘生态护林员。全省落实林长制“一林一员”护林员56001人。2016年以来,省林业局会同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组织在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市、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面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选聘生态护林员22127名,到目前中央财政年补助资金累计达5.77亿元,带动近5万贫困人口实现就近就业,管护森林、湿地面积2580万亩。此外,积极推广生态扶贫模式,地方财政统筹安排专项资金,在贫困县、贫困村设立公益性护林岗位,面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选聘护林员。在全国率先出台生态护林员管理办法,建立巡护日志制度和动态管理机制。


三是有针对性地实施产业扶贫。“十三五”期间,我省20个国家级贫困县花卉苗木种植面积 143.9万亩、年产值达200亿元以上,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6.7万户涉及贫困人口42.5万人,人均收入超6000元以上。在贫困地区打造的精品森林旅游地18个、精品森林旅游线路9条、全国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试点基地2个、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1个、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1个、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2个。出台扶持发展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政策意见,为贫困县林业经营主体申报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1438万元,贴息贷款总规模8.68亿元。鼓励各地引导龙头企业、经营大户、专业合作组织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免费供苗、技术培训等,帮助贫困户减少产业发展成本,提高林业生产技能。全省木本油料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带动100多个贫困乡镇、400多个贫困村,受益贫困户有3.2万户。


四是认真履行定点帮扶工作职责。通过规划引导、项目支撑、科技服务、技能培训、政策指导、走访慰问等系列举措,支持界首市脱贫攻坚。“十三五”期间,中央和省财政共安排界首市林业帮扶资金7539万元,该市在全省脱贫攻坚工作考核中连续两年进入第一方阵,我局帮扶的界首市代桥镇刘寨村、邴集乡三和村已如期出列。各级林业部门也加大包保村的支持力度,按期实现脱贫目标。


(资料图)


安徽交通广播记者

请问,林业部门是如何科学规划推进安徽湿地保护恢复工程的?


省林业局副局长 齐新

湿地在调蓄洪水、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控制土壤侵蚀、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碳循环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无法替代的独特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今年的特大洪水进一步彰显了湿地在防洪调蓄方面的重要作用。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安徽考察时指出,要坚持湿地蓄洪区的定位和规划,尽快恢复生态湿地蓄洪区的行蓄洪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全省各级林业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工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湿地蓄洪区的定位和规划。按照生态湿地功能定位,指导生态湿地蓄洪区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扩大湿地面积,优化调整环巢湖十大湿地建设方案,根据微地形状况,提出适应季节性水位变化、成活率高和耐水淹的植物名录,形成湿地植物配置正面清单,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二是建立健全湿地自然保护地网络体系。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3个、湿地公园68处,发布了第一批安徽省重要湿地名录,共52处。至2019年底,全省湿地保护率达50.02%。下一步,将发布第二批省重要湿地名录,出台《安徽省级湿地自然公园管理办法》,进一步建立健全湿地分级管理体系,加大湿地资源利用监管力度,确保湿地保有量稳中有升。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建设,力争2025年湿地保护率超过53%。


三是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施植被修复、退耕还湿、水系贯通、生境改造、围网拆除、渔民上岸、驳岸治理、有害生物防治等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扩大湿地面积,丰富生物多样性,改善湿地生态功能,提升人居环境。坚持“谁利用、谁补偿”、“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探索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积极支持合肥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推进城湿共生。


四是强化湿地保护修复科技支撑。编制省、市、县三级湿地保护规划,发挥生态湿地蓄洪区生态保护功能。开展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利用系列课题研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推进湿地标准化建设。开展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监测评估,定期发布湿地健康状况报告。


安徽新闻综合广播记者

在国家深入谋划和大力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安徽林业部门在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进程中,如何“扬皖所长、主动作为”,积极融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


省林业局副局长 齐新

安徽是长三角区域的重要生态屏障。沪苏浙皖“一市三省”山水相连、河湖相通、阡陌与共,是一个区域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安徽丰富的森林、湿地资源是长三角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挥着重要的行蓄洪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安徽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发展条件得天独厚,林产品丰富,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产品和林产品供给地。今年11月23日,省林业局牵头在我省召开沪苏浙皖林业部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长三角地区林业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一是共下林业治理“一盘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谋划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敏感区、脆弱区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加快长江生态廊道、淮河-洪泽湖生态廊道建设,联合打造皖南-浙西-浙南生态屏障和皖西大别山生态屏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技术合作,共享先进经验,全面提升长三角区域林业生态治理水平。皖浙两省积极共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林长制提升工程成为新安江生态补偿十大工程之一。
二是共建生态保护“一张网”。进一步完善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联防联控机制,扎实做好环黄山松材线虫病跨界监测、疫情通报、联防联控工作。加强相邻地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文化遗产、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加大长江、淮河流域湿地保护修复力度,切实增强行蓄洪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沪苏浙皖赣闽“五省一市”林业部门共同签署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框架协议,苏浙皖建立毗邻地区护林联防会议制度,着力强化区域生态安全。
三是共聚林业改革“一条心”。全面推行林长制,大力推广浙江“两山”转化经验,共同促进林业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区域间森林、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创新、林业“放管服”改革、自贸区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强化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态定位站等合作建设,完善共享机制,推进数据互联共通。
四是共绘绿色发展“一幅图”。加强“十四五”规划对接,强化产业布局互动,实现优势互补、错位竞争。推进“一地六县”长三角产业合作发展试验区建设,深化落实长三角森林旅游和康养产业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协力办好中国义乌森博会、上海农交会、中国·合肥苗交会等品牌展会,推介重点企业、重点品牌和林产品。推进森林认证和森林生态标志产品认证,协同推动绿色产品采信互认,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引导绿色生活方式。
(资料图)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发布会内容




干部任前公示公告(2020年12月22日)

关于蚌埠市进口冷链食品常态化监测检出1份阳性样本处置情况的通报

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就要来啦!

新冠疫苗怎么打,到哪儿打?回应来了!



责编 | 丁力 编辑 | 杨木子

主办单位 | 安徽省政府新闻办、省网信办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 安徽新媒体集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