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四场):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安徽发布
2024-11-04




10月9日下午,“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四场):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省政务服务中心举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冯克金,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程英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罗文杉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汪晔宇主持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

NEWS

新闻发布会现场(许梦宇 摄)



发布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 冯克金(许梦宇 摄)



发布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 程英春(许梦宇 摄)


发布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 罗文杉(许梦宇 摄)




新闻发布会主要内容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 冯克金

各位新闻界朋友:

大家好!首先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安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全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全省工信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认真落实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谋划实施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亩均论英雄改革等一批具备工信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改革举措,取得显著成效,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推动全省工业制造业发展实现“四个重大转变”。

视频制作丨虞结志

一、从总量规模看,实现了从农业大省到工业大省的重大转变。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制造业作为立省之本、强省之基,先后印发实施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智能绿色制造强省等实施方案,召开高规格、大规模的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制定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中小企业发展、“三首一保”等支持政策,密集打出制造强省建设“组合拳”。2013—2023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居全国第3位;规上工业营收从3.3万亿元提升至5.1万亿元,从全国第12位跃升至第7位、居中西部第1位。今年1—8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5位。

二、从产业结构看,实现了从能源原材料基地到新兴产业聚集地的重大转变。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聚力打造“4433”万千亿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2013—2023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规上工业比重从20.7%提高到42.9%;传统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从高峰时期的67%降至58.2%。今年1—8月,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1.2%,占规上工业产值的43.8%。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截至2023年底,全省汽车全产业链、装备制造营收突破1万亿元;先进光伏产业营收居全国第3位;新型显示面板产能约占全国17%、全球10%;晶合集成晶圆代工营收居全球第9位、全国第3位;机器人产业营收居全国第6位;累计培育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0个、国家级集群1个;创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集群11个、并列全国第1位。目前,“新三样”产品中,全国1/5的光伏组件、1/7的锂电池、1/8的新能源汽车是“安徽造”。

三、从发展质效看,实现了从要素驱动、粗放增长向创新驱动、集约发展的重大转变。坚持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截至2023年底,全省制造业企业创新活跃度居全国第3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国第5位,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居全国第8位。大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组织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的“揭榜挂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近3年累计有23项技术成果打破国外垄断,53项“三首”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建立完善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政策体系,深入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截至今年三季度,全省共有超九成规上企业启动了数字化转型,其中近六成实现了数字化改造;2013—2023年,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0.5%。纵深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去年全省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营收分别达到23.2万元、456万元,相比改革之初的2021年实现了较大幅度提升,改革经验获国务院减负办充分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四、从发展势能看,实现了从内陆腹地向开放新高地的重大转变。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持续深化制造业双向开放和“放管服”改革,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迭代推出优化制造业营商环境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举措,健全政策惠企“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机制,创新开展“益企赋能”十大行动、加快构建“线上+线下”为企服务“一张网”,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普惠的政策、高效的服务、良好的环境,形成了近悦远来、双向奔赴的可喜局面。例如,连续7年高水平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累计签约项目4326个、实际完成投资超过1.5万亿元;今年上半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2901个,实际到位资金4402.7亿元、增长20.6%,占省外投资项目的64.8%。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围绕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等重点任务,科学研究制定全省工信领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方案,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智能绿色制造强省提供强劲动力和制度保障。


答记者问


新华社记者

请问近年来我省围绕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开展了哪些工作?


冯克金

近年来,我们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新型工业化关键任务,通过建机制、树典型、做示范、强引导,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0家、居全国第2位,世界“灯塔工厂”5家、居全国第3位,国家级5G工厂19家、居全国第4位,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3家、居全国第5位。截至今年三季度,全省共有2.22万家规上企业启动了数字化转型,占全部规上企业的94.7%,其中,1.38万家规上企业实现了数字化改造,占全部规上企业的59.1%。我省成为全国首批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省,合肥、芜湖市先后入选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省政府印发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案及支持政策,召开全省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扎实开展“智改数转”十大工程,在全国率先提出到2025年底,实现重点行业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规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全覆盖。省、市均成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专班,建立完善数字化转型宣传培训体系,分行业编制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培训方案,形成上下协同的工作推进体系。

二是坚持分类示范。突出“龙头链动”,围绕重点产业链打造龙头企业典型示范项目109个,带动2700多户上下游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突出“样板带动”,打造省级中小企业典型示范项目103个,推动细分行业中小企业看样学样。突出“区域联动”,引导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实施集群式改造,已培育“一区一业一样板”45个,带动实施500万元以上数字化转型项目1148个。突出“软件驱动”,推出一批中小微企业“拿来即用、免申即享”的数字化应用服务,已发放软件服务包3.94万个。

三是夯实平台支撑。分层级打造双跨型、行业型、区域型、专业型、企业级等多层级平台体系,指导羚羊平台加快构建全省“1+16+N”平台赋能体系。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超2000家,其中省级双跨型、行业型、区域型、专业型重点平台70家,22家平台入选国家级特色平台,居全国第5位;重点平台连接设备数已超1000万台(套),工业模型及工业APP约3.5万个,服务企业超20万家。

四是构建服务体系。建立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资源池,遴选各类服务商277家。发布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测评体系,拓展“星火·羚羊”、容知日新“灵芝”等工业大模型应用,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建立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家委员会,遴选首批专家115名。建成5G基站14万个、数量居全国第一方阵。创新打造《皖美工赋》大型数字化转型专题节目,已在安徽卫视播出8期,多平台传播量超1.5亿次。

下一步,我们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要求以及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的部署,从供需两端发力,进一步完善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健全生态服务体系,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再上新台阶,进一步发挥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安徽新闻综合广播记者

请问我省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进展如何?下一步将有哪些举措?


程英春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倍增和扩面行动,推动全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质扩量增效。

一是着力健全政策体系链。围绕制约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18年,全国率先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意见》,对省认定的专精特新企业给予择优奖补;2020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发挥专精特新排头兵作用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获得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补;2022年,出台《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倍增行动方案》,提出未来3年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倍增”。这些政策文件,形成了高规格全方位扶持专精特新企业的政策体系。

二是全力延伸企业成长链。按照“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路径,着力构建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培育体系。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854户,涌现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99户、数量居全国第8位。

视频制作丨虞结志

三是聚力打造创新支撑链。坚持把创新作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最鲜明特质,支持企业参与补链强链,组织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系列活动;实施“三新一强”计划,支持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新动能、攻坚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强化产业链配套能力;实施专精特新聚才专项,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截至目前,安徽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户均发明专利8.2件,户均研发强度达5.1%,创新能力走在全省中小企业前列。

四是致力完善融资服务链。围绕专精特新融资痛点难点,打好“贷、投、融”组合拳。推广“专精特新贷”。开展“十行千亿万企”“一链一策一批”等融资专项行动,引导银行金融机构为专精特新企业发放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截至目前,全省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2134.4亿元,平均年化利率3.56%。支持“专精特新投”。组建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支持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股权融资,截至目前,一、二期基金累计投资项目412个、投资金额139.4亿元。推动专精特新上市。在省区域股权市场设立“专精特新专板”,973家专精特新企业入板培育。建立企业上市后备库,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境内上市企业178家,其中专精特新企业83家,占比46.6%。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谋深落实改革举措,持续做好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后半篇文章,进一步完善企业梯度培育、要素供给、服务保障等工作机制,打造“头部强、腰部壮、尾部活”的优质企业梯队


央广网记者

请介绍一下我省工业领域“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作开展情况?


罗文杉

自全省“亩均论英雄”改革启动以来,我们坚持顶层设计、试点示范、协同创新,以县区为单位开展分类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对ABCD四档企业分类施策,逐步探索出一条“科学化评价+差别化配置+多元化激励+精准化服务”的改革路径,改革管理创新成果获中国管理科学奖促进奖,经验做法获国务院减负办充分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一是开展科学评价。省级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市县成立工作专班,形成省市县上下贯通、部门左右协同的工作机制。出台实施推广亩均效益评价工作意见,统一指标体系,分区域、分行业开展评价分析工作。2023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和亩均营收分别为23.2万元、456万元,相比改革之初实现较大幅度提升。其中,合肥、芜湖、马鞍山市亩均税收居全省地市前三位,分别为45.7万元、31.1万元、29.6万元;我省优势行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子信息行业、汽车制造业亩均税收分别为49.8万元、35.2万元、30.2万元。

视频制作丨虞结志

二是强化结果运用。发挥“亩均效益”评价导向作用,优化财政、金融、土地等要素配置。在全国首创“亩均英雄贷”金融服务模式,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发放“亩均英雄贷”9809笔2178.6亿元;对ABC类企业的新增项目用地予以优先保障、供地1.26万亩。在省级以上开发区考核、县域经济考核、制造业发展考核中增设亩均指标。健全以亩均效益为重要考量的产业园区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作为扩区、调区、升级的重要依据。

三是加强改革联动。实施制造业亩均效益提升行动,通过数字赋能、技改增效、品质提升等路径,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加强改革与全省产业园区提质扩量增效联动实施,联合发改、科技、商务等部门实施亩均效益领跑者行动,遴选出101家制造业领跑企业和28家领跑园区。联合省委党校在全国党校系统创新开设“亩均效益改革”案例教学课程,不断提升干部专业化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从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层面推深做实“亩均论英雄”改革,科学制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加强调度、细化举措,以更大决心和力度纵深推进改革,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人民网记者

请问我省近年来在制造业绿色发展方面取得哪些进展,下一步有何打算?


程英春

近年来,我省工业领域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为引领,通过“调结构、提效率、强供给、树标杆、促循环”等举措,协同推动制造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一是通过源头减量优结构。出台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方案、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实施意见、工业能效提升计划,推动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纺织、机械等传统行业不断优化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今年1—8月,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为26.9%,较去年同期下降3.4个百分点;“十四五”前3年,全省规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0.7%,超序时进度目标1.4个百分点。

二是聚焦过程控制强体系。建立健全以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为主体的绿色制造体系,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40家、绿色工业园区24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2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累计培育省级绿色工厂655家。全省80%的国家级园区和75%的省级园区完成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各级绿色工厂2023年度产值约为1.46万亿元,约占全省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8.6%。

三是聚焦末端治理促循环。实施工业领域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提升行动,累计创建国家级环保装备规范企业38家。圆满完成国家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产能布局、综合利用量和规范企业数量三项指标全国领先。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指导意见》及我省实施意见,聚力调结构、提效率、强供给、树标杆、促循环,不断增强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擦亮安徽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

一是打造新兴产业发展新优势。突出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两大优势产业,布局氢能、光储、生物制造等未来能源和未来制造产业,谋划零碳负碳等绿色低碳未来产业。

二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改造,推动工业能源消费结构绿色转型,推进传统行业结构优化和工艺流程再造,到2030年,短流程炼钢比例达到20%以上。

三是培育绿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深化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试点,推动绿色消费需求和绿色产品供给两侧协同。强化制造业绿色标杆引领,到2030年,各级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40%


中安在线记者

请问安徽省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方面开展了哪些具体工作?


罗文杉

近年来,安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立足做优产业,精准服务企业,不断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主要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培育创新主体。重点推进优质制造业企业提质扩量增效,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854家,争创国家“小巨人”599家,第六批正在公示的113家。围绕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共培育省企业技术中心1869家,其中,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01家,居全国第5位;共培育省工业设计中心681家,其中,国家工业设计中心18家,居全国第7位。

二是打造创新平台。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技术创新引领作用,汇聚整合创新资源,大力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共认定省制造业创新中心68个,创建玻璃新材料、智能语音、通用机械基础件等3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并列全国第一。完善产业技术基础体系,争创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中电科38所等7个国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三是组织创新活动。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开展有组织创新活动。凝炼发布《制造业重点领域补短板产品和关键技术攻关指导目录》,支持企业特别是“链主”企业主导产学研联合攻关,近三年来全省共385家企业成功揭榜299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86项攻关任务成功结题,其中23项打破国外垄断,累计申请发明专利460项。连续三年与工业和信息化部部属7所高校紧密合作,共同推进意向性合作项目的落地实施,截至目前,共签订合同并实施的合作项目达235个,合同金额达3.2亿元。依托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科产板块,精准匹配企业端与科研端的供需,累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547项。

四是应用创新成果。完善创新产品认定发布、推广应用机制,进阶打造工业精品矩阵。聚焦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发应用,培育省级新产品;聚焦高端装备自主突破、核心技术迭代升级、关键软件安全可控等,研制“三首”产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锚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最终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标志性产品。截至目前,累计培育“三首”产品1697项、安徽工业精品1088个,近三年培育省新产品1909个。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动摇,推进“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发展,通过市场、政府、企业多方发力,形成技术创新市场牵引、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创新成果应用推广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营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创新活动、5亿元以上企业创新机构、10亿元以上企业创新成果全覆盖,为建设智能绿色制造强省夯基固本


中国改革报记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推动新能源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请问今年以来,安徽省在推动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方面有哪些创新工作举措?


程英春

推动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是我省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智能绿色制造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今年1—8月,安徽省光储产业实现营收2570.2亿元,其中光伏设备和元器件制造业在全国整体亏损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盈利;光伏电池片、储能型锂电池、储能系统等主要产品产量增幅均超过60%;阳光电源市值跃居国内光伏行业第一,滁州捷泰、华晟新能源、安徽晶科等头部企业电池片转换效率行业领先,产业在全国的位势日益攀升。

一是完善产业顶层设计。编制全省光储产业集群建设年度工作要点,围绕推进实施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等“七大行动”,提出23项年度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并建立跟踪落实机制。印发实施《进一步推动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出25条汇聚资源、帮扶企业的具体举措。

二是建立政策支持体系。印发国内首个光储产业专项扶持政策,重点聚焦创新研发、补链延链、推广应用等环节,提出19条专项支持政策。截至目前,已通过省级专项政策对光储领域创新项目给予政策资金支持超1.3亿元。同时,结合当前行业发展需要,省光储办正在研究制定促进行业兼并重组的支持举措。

三是深化创新引领作用。编制印发《安徽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技术攻关重点方向指导目录(2024年)》,梳理形成光储领域31个技术攻关重点方向。印发《安徽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聚力推进创新载体建设、产业创新支持、市场应用牵引和支撑服务保障。今年1—8月,全省光伏制造业实现研发投入强度2.5%,较去年底逆势提升0.2个百分点;合肥欣奕华发布全球首台GW级钙钛矿蒸镀机,中国科大实现26.7%的单结钙钛矿电池认证稳态效率、第三次刷新世界纪录。目前,省光储办正在建立全省光储领域创新项目库,已初步征集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94个、实验线和中试线项目42个,合计拟投入资金超200亿元。

四是聚焦强链延链补链。印发实施《安徽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千百亿”企业培育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重点育苗选种、以专精特新企业为重点锻长补短、以行业龙头企业为重点扶优扶强、以领军企业为重点集群发展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编制印发光储产业链核心企业对接招引目录,指导各地瞄准产业链短板弱项和价值链中高端开展精准招引。今年1—8月,全省光储领域新签约、新开工和新投产制造类项目176个,总投资达3088.4亿元。

五是促进产品推广应用。围绕光伏建筑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虚拟电厂、零碳园区等特色场景,遴选全省首批11个具有引领性的示范应用场景,搭建高效示范传播矩阵向全社会发布;出台实施《安徽省光伏建筑一体化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方案》,推动具备条件的建筑全面应用太阳能光伏。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光伏累计装机达到3934.2万千瓦,较2023年底增长711.2万千瓦;新型储能累计装机237.2万千瓦,较2023年底增长59.2万千瓦。通过出口业务培训、赴外经贸活动、跨境需求对接、金融保险支持、政策扶持保障等多种方式,统筹推进龙头企业领航出海、中小企业抱团出海、跨境电商带动出海,持续拓宽企业“走出去”渠道。1—8月,全省光伏组件出口量增长超60%。

六是聚力开展助企纾困。上线安徽省光储产业供需对接平台,吸引入驻光储企业490家、服务机构24家,发布供需信息130余条,促成对接30余次。常态化举办光储产业供需对接活动,健全企业问题诉求闭环办理、对接合作闭环落实“两个闭环”机制,目前已促成省内意向采购金额27.5亿元。持续开展融企对接、人才对接、基金对接等各类要素对接活动,累计促成光储领域投融资112.6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进一步完善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及支持政策,支持优势企业并购重组、技术迭代、抱团出海,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安徽日报记者

我们常说工信部门是企业的“娘家人”,请问省工信厅如何更好服务企业?


冯克金

省工信厅坚持发展和服务并重,汇聚线上和线下服务资源,创新开展“益企赋能”十大行动,系统化、体系化、规范化推进服务企业工作,用心用情用力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

一是开展为企服务。落实省委、省政府定期召开民营企业家恳谈会制度,优化恳谈会企业诉求闭环办理机制,通过顶格协调、顶格推进,省市县三级累计解决问题1.25万余个。建立企业诉求反映直通车机制,高效办理“民声呼应”、“12345”营商环境监督分线等涉企诉求,办结率和企业满意率持续提升。深入开展助企解难行动,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工信部门分级分类包保企业工作机制,推动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分级分类加强企业指导帮扶,今年以来累计走访企业5万多次、解决“急难愁盼”问题4643个。

二是优化发展环境。今年以来,以“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方式精准支持项目1216个、兑现资金17.96亿元。推动国家和省惠企减负政策落地见效,累计帮助7064户先进制造业企业抵减增值税112亿元。落实拖欠企业账款“三纳入一审计一整治”机制,实现纳入国家台账管理的拖欠企业无分歧账款清偿率100%、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投诉化解率100%。

三是强化要素保障。今年以来,分领域分行业分层次深入开展“百场万企”产需对接活动624场、惠及企业1.4万家。实施“十行千亿万企”融资专项行动4.0版,新发放专项信贷资金9737.2亿元、服务企业32.2万户,均超去年全年水平。开展人才服务提标行动,常态化开展“新徽商培训工程”“银河培训工程”等活动,已培训3000余人次。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塑造“益企赋能”品牌,不断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力争走在全国前列、作出示范。

一是拓宽为企服务广度。加快推动我省“益企服务云”平台与国家平台统一标识标准,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部省平台联通、数据打通、资源贯通、服务融通。优化提升“益企服务云”网络服务平台功能,加快构建线上平台与线下服务相融合为企服务“一张网”,建立一站式政策服务、一体化公共服务、全周期培育服务、全过程评价服务体系,满足企业多元化服务需求。

二是增强为企服务深度。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按照“一企一策、分批实施、全面覆盖”原则,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政策解读服务,实现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政策落地咨询服务全覆盖。聚焦企业存在的订单少、融资难、人才缺、成本高等共性问题,在全省工信系统开展工业企业十大共性问题攻坚,提升为企服务的及时性、有效性。

三是提高为企服务温度。优化工信系统与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推动问题诉求由“被动等”向“主动问”转变。建立健全企业日常反映问题“直通车”机制,加强问题收办、分办、督办,持续提升企业诉求办结率和满意率,进一步增强企业的获得感、归属感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发布会内容


责编 | 顾盼 编辑 | 王玲

主办单位 | 安徽省网信办、省政府新闻办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 安徽新媒体集团



推荐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安徽发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