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纽约地铁标识之父玛西莫·维格尼利是如何拯救纽约市民于混乱中的?

嗨品牌 Hiiibrand 2022-07-14

提到纽约,几乎每个人的脑海里都会立刻浮现出一座喧嚣热闹的城市。黄色的出租车来来往往,人们总爱沿着中央公园漫步或是沉浸于大都会剧院中,而这些都是在纽约真实游玩过或生活过人的必有体验。然而如果你没有搭乘过纽约的地铁,那么你可能去了一个假纽约。据统计,每天有五百万人使用这个拥有112年历史的地铁系统。无论你是每天都要穿过十字转门的当地居民,还是第一次通过它穿梭在纽约城里,你都是那五百万分之一。


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些问题:这个系统究竟是怎样做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在地下运送着几百万人的?它如何能在没有多语翻译的情况下连续不间断的引导一个又一个从未踏上地铁列车的人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


然而,这个系统确实做到了。历经一个世纪的建设,这个疯狂的基础设施可以说是一个现代奇迹,也是我们今天所知的最早的用户体验设计之一。


图片来源:水上别墅设计公司



彻底检修


20世纪60年代中期,纽约地铁系统开始陷入严重的混乱之中。人们发现这个系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符号和重叠的通讯方式,它甚至没有固定模式,也无逻辑可言。如果德国工业设计的标志性人物Dieter Rams早十年发表了他的《优秀设计十大原则》,他定会批评纽约地铁系统是“一种形式、颜色和噪音上极度混乱”的设计。


这些不同的视觉风格混杂在一起,不可避免的导致了用户体验的缺失。因而纽约地铁系统进入了彻底改革的迫切需求中。随平面设计标准、企业形象的国际性普及,以及公众对“优秀设计”认识的日渐增长,人们清楚的认识到,地铁需要一个全新的视觉形象和一个更加有效的导航系统。


▲ 上世纪60年代混乱的地铁标牌


1965年,现代主义平面设计师马西莫·维格尼利(MassimoVignelli)和他的商业伙伴鲍勃·诺达(BobNoorda)来到美国,并在纽约成立了一家名叫Unimark International的设计咨询公司。过去的很多年他们已经在整个欧洲进行大量的设计工作,而现在的目标是使他们的现代设计价值能够满足美国企业客户日益增长的设计需求。


▲ 马西莫·维格尼利本人


就在这个契机,他们二人被介绍给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一位非常具有有影响力的设计策展人——米尔德里德·康斯坦丁(Mildred Constantine)。康斯坦丁拥有非常广的人脉,于是将二人引荐给了纽约市公共交通管理局的联系人。


为了改变纽约噩梦般的导航系统,交通局立即签署了Unimark协议,并阐明对地铁路标和寻路系统的现代化和统一性的要求。设计师们需要弄明白数亿人所寻找的地方以及他们所处的位置,最重要的是尽可能的提供一个清晰明白的道路。


在踏上美国这片土地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维格尼利和诺达负担起了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项目。



破土动工


六十年代中期,当这个项目落在Unimark肩上时,处于混乱状态的地铁已有6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没有任何前例可供参考,他们必须抛弃对现有基础设施的既有认知,重新开始。


在最初的几年里,他们一直待在地下,观察着上下车和换乘站的客流量。他们一直观察,观察着乘客的习惯,观察他们要去的地方以及在哪里搜寻有关目的地的信息。


多年来,地铁标志被委托给了很多家公司,因此指示标志之间一直处于一种竞争状态,包括它的大小、字体、缩略语乃至照明系统。


用诺达自己的话说,“地铁系统一团糟。


“作为一家设计咨询公司,尤其是考虑到现今设计咨询公司的意义时,纽约系统的案例标志着图形设计师们开始意识到咨询实践的有效性”,纽约库柏联盟设计与排版研究中心的策展人亚历山大·托奇洛夫斯基(Alexander Toillovsky)说。作为一名设计策展人和专业设计师,托奇洛夫斯基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视角,他知道为什么特定的东西在历史环境中起一定的作用,以及设计者应该如何实现相应的解决方案。


▲ 纽约地铁导向箭头设计草图


“与其说这个项目是制作徽标和设计海报,倒不如说是一种将设计策略应用于商业和商业利益的整体方法。”平面设计只是故事的一半。对他们来说,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试图找出问题所在,然后修复已经崩溃的系统。


Unimark关注的不仅仅事物的外观,他们也关注事物所带来的体验感。他们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招贴画或标志设计,而是朝着与用户体验设计更密切相关的方向发展,例如现在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



图形标准手册


1970年,Unimark对用户体验的深入研究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平面设计思考最终促使了《纽约市交通局图形标准手册》(The New York City Transit Authority Graphics Standards Manual)的诞生。


一卷由活页夹粘合在一起,内含182页超大书页的《图形标准手册》实际上是一本关于地铁系统的所有设计的规则手册。从预先测量的排印符号布局和间距指南,到颜色编码索引和复制编辑标准,手册提供了标志设计者在整个地铁网络中生产和展示标志所需的一切。


“对他们来说,找出正确的设计方案是方程式的一半,”托奇洛夫斯基说,“另一半则是确保实现该系统的连续性、智能化的和可复制性,同时可以抵御人为的错误。“


▲ 纽约地铁字体设计


手册中有这样一个独特的例子:预先测量的排印系统为字母表中的每一个字母都提供实尺的主图。设计者不依赖于符号标记来确定车站名称的字母之间的适当间距,而是在每个字母上嵌入对齐标记,并设置一个索引来确定它与前面字母之间空格的宽度。因而,从哥伦布圆环到联合广场,整个地铁系统都呈现出一种完美而有凝聚力的排版风格。


设计师们还根据他们数年的研究成果和令人印象深刻的8层原理图来放置标牌,以便仔细追踪乘客经过地铁站的旅程。


 

▲ 地铁站台


无论你是标志制造商,还是在高峰时间的乘客,诺达和维格尼利都有效地预测和设计了你的整个体验,从你进入地铁直到最后离开的所有细节。



点到点


《图形标准手册》覆盖了原有系统的视觉标识,然而如果要将乘客的所有体验整合在一起,仍旧有一个巨大的挑战在等待着设计者们。那个挑战就是一张有利于导航的地图。


1972年纽约地铁系统的官方地图由维格尼利牵头,并被认为是平面设计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作品之一。而人们对于张地图的评价却相差甚远:设计界对之尊敬崇拜,而纽约当地的人们却表示他们所期待的是一张地理位置正确的地图,而不是现代主义的示意图。


维格尼利想让地铁的使用尽可能的具有连续性,他称之为“点对点”的过程。他选择完全忽略地面上的细节,而采用一种易于阅读的彩色编码系统来显示平均间隔的站点,因而无论是本地的纽约人还是游客都可以记住这些信息。


“对于维格尼利来说,这张地图可以归结为一个简单的问题:知道你在哪里,想去哪里。”托奇洛夫斯基解释说,“在相同背景下的更复杂的寻路系统中,地图设计策略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保留不必要的信息,从而使获取实际信息的经验变得更加容易。对于用户来说,他们最有可能做的是找出所处位置,并计算出到达想去的地方所需的停站次数。因而在维格尼利眼中,这不是一张地图,而是一个逻辑系统“。


▲ 纽约地铁图



历史的教训


和所有大城市设计事业一样,今天的地铁历经了几十年的打磨与建造,沿途发生了各种形式的变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初的标准字体被现在声名狼藉的Helvetica所取代,而1972年的地图也已经更新成了一个更精确的地面地理图。然后我们无法否认维格尼利和Noorda所打造的用户体验的原创作品给我们,甚至是给当今最具慧眼的设计师们都留下了宝贵的教训。


托奇洛夫斯基说:“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你正在做的事情,而不是仅仅知道它应该成为什么模样。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需要提出大量的问题。”


▲ 色彩识别码


“对于维格尼利和纽约地铁而言,问题的关键点不在于怎样为设计社区打造一个好看的视觉系统和网格地图,而是在人们需要时向他们提供适当数量的信息,从而有效地帮其浏览复杂的基础设施。”为了达到这一点,维格尼利必须量化所有的可能性,并考虑所有的逻辑。直到那时,他才开始思考如何最好地呈现这种体验,并让用户了解设计。

在今天,作为搭乘纽约地铁的五百万人中的一分子,你几乎无需任何的思考。

坐地铁?跟着这些标志走就行了。


END


本内容图片来自ceros.com

文字由Hiiibrand翻译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


往期回顾



从古典到现代过渡的27个品牌标志

探秘企鹅兰登Vintage出版社封面设计团队

《我不是药神》电影背后的海报设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