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新书推荐(2021年第12周)
⊙ 本文长约6164字,阅读需时15分钟
本文来源:杜威法律公社
(温馨提示:点击图片即可购买新书)
历史视域下的法哲学
当代著名政治理论家、法哲学家卡尔•乔基姆•弗里德里希在本书中从经验哲学的立场出发,将思想原创性视为相对客观的选择标准,为我们逐次打开了一幅从古希伯来、古希腊和古罗马开始一直延伸至20世纪自然法在欧洲和美国复兴的法哲学画卷。在历史对话的基础上,作者力图阐明在当代处于前沿的某些特定的法哲学问题,其中包括正义、平等、权威、秩序等经典议题,也着重探讨了作为国内法律体系基础的宪法之意义,以及一种世界宪法秩序的可能框架。
本书讲了很多作者在英国做访问学者期间发现的逸闻趣事,并以法律经济学的专业视角进行分析,生动有趣,十分吸引人。例如连体女婴的难题,安妮公主到学院剪彩的情形,带有明星基因的流行饰品,英国报纸的讣闻版面,等等。
土地正义:
从传统土地法到现代土地法
本书以1949-2019年间中国社会变革与土地制度的互动关系为主线,追寻中国土地法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过程,发现土地制度变革始终是围绕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而展开的,其中土地法也开始从所有权为中心转向以土地利用为中心。因而,现代土地法的概念也必然发生变化。土地法就是调整人们在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内在性和外部性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与土地制度的正义性相联系,土地的本质属性只能是土地的自然属性。
首先提出土地正义是土地法的价值,划分了9项判定标准。其次土地权利是土地法的核心制度,分析土地权利的理论框架。土地权利是土地物权与政府的管制权在权利内部结构的融合。这两种冲突性的权利要素统一存在于土地法中土地权利中,政府的管制权在土地权利中内化为土地开发利用的成本,也称之为“权利代价”。“权利动力”与“权利代价”的内部冲突和平衡就构成了土地法中土地权利的独特的内部结构。第三土地发展权是土地法的基础理论,从法学角度分析了土地发展权配置的公正性问题,与此相联系还对土地征收制度的特征、中国土地征收的补偿安置原则“保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的理论意义作了新的阐释。第四比较了土地市场与其它市场的异同。后土地善治,提出现阶段实施土地善治重点需处理好土地行政管理权与国有土地所有权、政府与村民委员会及政府与农民等关系。
本书旨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社会和政治改革提供一个融贯的伦理基础。作者吸纳了英国古典功利主义关于善的学说,同时引入了至关重要的共同体原则,主张根据共同善或者社会福祉来重新界定自由、权利、义务、平等、正义和民主。作者反思了过去的自然权利、契约自由、财富观念、薪酬理论和产业组织形式,并为国家功能的扩展提供了正当理由。国家控制不再被视为个人自由的对立面,而是被视为保护个人权利和实现社会共同目标的合理手段。在作者的整个论证过程中,和谐观念贯穿始终,成为社会正义的指导原则。作者把共同体观念应用于人类,主张人类是终极共同体,认为应该在国际层面上建立一个正义秩序,以避免国际秩序陷入无政府或军国主义。
在传统与革命之间
作者在全面梳理黑格尔法哲学思想、现实背景与系统吸收马克思、卢卡奇、马尔库塞、里特尔等19、20世纪前辈大家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研究的基础上,从欧洲近代政治革命、工业革命、自然法理论、国民经济学论等各个不同的角度,对黑格尔法哲学与欧洲古典传统和近代革命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对二者的超越方面,做出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丰富的阐释。
权力及其伪装
本书是一本政治人类学导论书,旨在探讨影响全球秩序的各种地方性情境和权力关系。书中采用了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各国家的案例,对西方殖民地国家和非西方国家进行了比较,展示出了人类学的自下而上的视角如何能有力地揭示出隐藏在国家正式机制背后的各种力量,而这种视角主要体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权力的微观动力学的研究和对地方化过程和全球化过程之互动的敏感。在这一视角下,作者进一步探讨了国家恐怖和民族暴力的机制,以及社会运动和关于权利、性别和文化的政治所具有的解放潜力。
人的自然善好
论卢梭思想的体系
“人的自然善好”概括了本书的主题。卢梭著作涉及题材极为广泛,形式多样,不同著作乍看之下相互矛盾。一直以来,卢梭著作的统一性问题是学界讨论的重要主题之一。在这本著作中,作者梅尔泽立足于卢梭本人的论述,亦即“人就其自然而言是善好的,只是社会使他变坏”,致力于论证卢梭著作是统一的。首先,作者论述了蕴含在卢梭著作中的根本原则“人的自然善好”到底是何含义;其次,作者指出,卢梭为证明“人的自然善好”所给出的内省层面的(introspective)以及心理学层面的(psychological)论证,为说明“恶是从何而来的”而给出的历史的(historical)论证,以及为说明“是社会使人变坏”所给出的社会层面的(social)的论证;*后,作者谈讨了卢梭对人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把重点放在了对《社会契约论》的讨论上,证明了《社会契约论》一书是从属于卢梭思想的整个体系,并不与卢梭的根本原则相矛盾,可以说作者解决了由来已久的所谓卢梭思想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相矛盾的问题。
本书自出版以来,就得到卢梭研究专家和政治哲学学者的一致好评,是目前英语世界*好的卢梭研究著作之一。本书的出版对卢梭研究、对思想史、哲学思潮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及意义。作者亚瑟•梅尔泽(Arthur M.Melzer)是著名的卢梭思想研究学者;译者任崇彬,是卢梭政治哲学思想研究学者,故其译文既流畅、精确,表述也是表专业的。
严肃点,我们在讲法哲学
《严肃点,我们在讲法哲学:法理大师们的趣味史》是青年学者田峰为法学院学生精心打造的一本法哲学入门普及著作。“学者提出的学说”和“提出学说的学者”构成了本书的主要内容。这本书里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主义、观念、范式等等,作者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轻松活泼的方式梳理了法哲学近2700年的发展史,将艰深的法哲学理论化解为浅显易懂的知识要点,全面盘点了法哲学的主要人物和流派,如古希腊哲学、经院哲学、理性主义、功利主义、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等。众多法理大师的故事跃然纸上,让读者们轻松掌握不同的法哲学理论和立场,同时对法哲学的发展脉络有更为清晰的了解。
司法的运作过程
基于对最高人民法院的观察
本书分析的是中国最高法院的运作过程,重点讨论其在运作过程中的实际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二是对整个司法系统的影响。与坊间大量关于美国最高法院的著述相比,本书主要采取社会科学的视角,通过经验研究,呈现出中国最高法院的整体样态。这本书不仅是本系统研究中国最高法院的著作,在不少议题上(例如,法院规制、案件请示、判决引证、法官声誉)也有新突破,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立此存照
高尚挪用资金案侧记
《立此存照:高尚挪用资金案侧记》收集了在学界引起重视的""高尚挪用资金案""从起诉意见书、一审辩护词到省高院申诉驳回通知、向最高检申诉书等十数份跨越四个审级、多次审转的法律文书,展现了申诉人高尚并未构成犯罪、案件实为民事纠纷,二审淮北市中院违法判决,淮北市中院和安徽省高院违反审判监督程序规定导致错案未能被纠正的案件进程,并针对本案反映出来的法外干预司法判决、涉诉上访与建立三审制、财产犯罪中的民事、刑事法律关系的厘清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学理分析。
该书既具有典型个案评析的学术价值,又符合避免与防止冤假错案的宣传口径,。该案经《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媒体进行报道,引起广泛热议,具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
初稿在2013年12月出版的《刑事法评论》(第33卷)上刊登过,现经过与作者协商,在补充资料,完善章节的前提下单独成书出版。
迈向数字社会的法律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于《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政法论坛》《清华法学》等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是在保持基本原貌的基础上,经过一些修改、补充和体系化而形成的。因此,虽然并不像纯粹的专著那样有更加自洽的体系和逻辑,但至少仍可以看到,作者这几年关于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一些法学思考和理论分析,以及对一些重大热点问题的积极回应和研究。希望这些思考和研究,在与学界的分享之余,能够有所助益。
民法典术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民法典专业术语很多,要加强解读”。本书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组织编写,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成员杨立新、郭明瑞担任主编,数十位法学专家学者共同完成。民法典的庞大体系,就是建立在庞大的民法典术语之上的,可以说,民法典的概念就是民法典这座高楼*基础的建筑材料。因此,正确理解民法典的术语,是学习、掌握、应用、宣传民法典的基础。全书依照立法、司法和理论研究的基本要求,对民法典的基本术语进行筛选,依照民法典的规范性进行解说。在具体的词条解释中,既注重学术性、科学性,也关注通俗性、平实性,避免纯粹的学术定义。《民法典术语》正文按照《民法典》的编章顺序排列,文后附带中文名称索引和英文名称索引,便于读者检索使用。
《德国社会法典》第五编
法定健康保险
本书为2019年3月22日修订的《德国社会法典》第五编:法定健康保险之全文中译本,内容涉及德国法定健康保险制度的方方面面。德国作为全世界*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其法定健康保险制度尤为发达,这一强制的健康保险制度覆盖了德国91%的人口,经过100多年的积淀与完善,德国法定健康保险制度臻于完美、蔚为壮观,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颇具借鉴意义。本书为国内社会法、社会保障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对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法定健康保险制度感兴趣的读者亦可从中获益。
区块链治理:原理与场景
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区块链治理:原理与场景》一书,详细介绍了区块链的原理、加密货币、智能合约、区块链的代码之治与法律之治等内容,全面展示了区块链的应用原理与法律治理。相信本书的出版可为有效治理区块链提供理论与场景借鉴。
人工智能伦理导引
对人工智能基本原理、主要技术进展和当前挑战进行专业性、通俗化的概括与解读,为人工智能伦理和治理的学习与探索奠定可靠的技术基础;对当前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的五个重点领域——数据、企业、AI科研、传媒、法制进行专业解剖和案例分析,为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提供专业基础;对人机社会技术伦理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反思,为人工智能伦理专业研究深造提供知识基础。
民法典体系下的动产所有权变动:
占有取得与所有权让与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依托我国动产物权变动的现有研究,探讨占有变动对于动产所有权让与的作用和意义,由此整合《民法典》中第224~228条的既有规范,梳理民事法律中不同章节之间的关联。作者继受潘德克顿学派对罗马法占有理论的发展和改造,通过回归自主占有的定义、类型、移转要件来完善现有物权法的占有制度,研究对象侧重基于法律行为的动产所有权移转,分析受让人取得自主占有与动产所有权让与的关系。
本书认为,单纯以事实管领力作为占有要素的传统观点已经难以解释纷繁复杂的动产所有权让与。尤其在观念交付等形态中,占有人的心素变化发挥着关键作用。受让人取得自主占有不仅在出让人有权处分时成为必备要件,而且在出让人无权处分时也不可或缺。动产占有的取得作为权利外观之一,与权利外观的归咎与主观信赖等因素共同作用,为受让人取得所有权提供合法性依据。即便在所谓的登记对抗主义模式下,也应摒弃“不完全所有权”的学说,坚持取得自主占有作为动产所有权让与的前提。
作者简介
庄加园,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科隆大学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包括物权法、担保法、破产法等民商法领域,于《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清华法学》《法学家》《环球法律评论》《现代法学》《法律科学》《法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目 录
导 论
一、背景与问题
二、理论与实践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占有取得的历史继受
一、罗马法的历史起源
二、日耳曼法上的占有取得功能
三、《德国民法典》前后的占有制度变迁
四、近代中国的占有制度继受
小 结
第二章 动产所有权变动中的“交付”
引言:民法中的交付
一、买卖合同中的交付义务与所有权移转
二、交付的性质
三、典型的现实交付
四、一般的第三人参与的交付
五、特殊第三人参与的交付:指令取得
六、交付原则的反思与重构:自主占有的取得
小 结
第三章 交付原则框架下的意思自治
引 言
一、物权法定原则与意思自治
二、意思自治与默示规则
三、交付原则与合意原则的异同反思
小 结
第四章 简易交付
引 言
一、事实支配力与自主占有
二、便利交易的误解
三、占有形态与适用范围
四、合意与“法律行为”
五、善意取得的权利外观
小 结
第五章 占有改定
引 言
一、出让人、受让人的占有地位:间接占有的成立
二、占有媒介关系与间接占有
三、物权转让的时间——是否自约定时生效
四、物权变动当事人未有约定
小 结
第六章 指示交付(返还请求权让与)
引 言
一、从占有指示到让与返还请求权
二、让与返还请求权的基础——间接占有的取得
三、适用指示交付的理论争议
四、无占有动产的让与
小 结
第七章 移转交付证券
引言:凭证的象征作用
一、提单上的请求权与原因关系请求权
二、指示交付与证券交付
小 结
第八章 关于遗赠的例外规则质疑
引 言
一、遗赠的性质与效力
二、物权效力的缺陷
三、解释路径:受遗赠开始时的债物两分效力
小 结
第九章 占有公示作用的教义学反思
引 言
一、物权公示的历史来源
二、作为动产公示手段的占有
三、占有公示详解
小 结
第十章 动产善意取得的理论基础
引言:占有公信力学说的缺陷
一、学说的补救尝试
二、交易安全保护与权利外观
三、双方相对正当性原则与所有权维持思想
四、权利外观强弱与归咎原则
五、主观信赖与善意的考量因素
小 结
第十一章 登记对抗主义的反思与改造——《民法典》
第225条之解析
一、物权变动类型的区分
二、所有权的登记对抗要件与交易安全保护
三、善意取得的基础规则建构
小 结
结 论
参考文献
-END-
本文来源 | 杜威法律公社
编辑排版丨牛 轲
审核人员丨张轶辰、王梦雨
本文声明丨本文章仅为交流之目的,不代表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
▼ 往期精彩回顾 ▼
点击下方相应图片识别二维码
获取更多信息
北大法宝
北大法律信息网
法宝学堂
北大法宝智慧
法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