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座岭南小城,喜欢广西和喜欢广东的都不会沉默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城市漫游计划 Author 谢毛毛
如果抱着以上这些广西印象来到梧州,那么你大概率会被梧州的粤里粤气所震惊。梧州“小广州”的外号,获得了网友们的一致认证:
“我是广东人,在外省遇到梧州人我会觉得是老乡。”
“作为梧州人,在外省常常被问是不是从广东来的。”
“我阿爷就系从广东下来梧州打工的。”(我爷爷就是从广东过来梧州打工的)
▲图 | @胖醒。
梧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部,地处粤桂两省交界,东邻广东肇庆市封开县和云浮市郁南县,东南与广东罗定接壤[1]。梧州是广西的“东大门”,广东的邻居。
在这座岭南小城,喜欢广西和喜欢广东的都不会沉默。这里讲粤语,吃粤菜,听粤剧,就连街道建筑也跟广州有几分相似。不少广东人来到梧州,也觉得恍惚了:这里,真的不是广东吗?
在梧州,
广东人找到了粤语老乡
在梧州,粤语是这里的通用语言。
梧州,属于粤语片区中的西江流域片区,与广东的10个市及其所属各县,以及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同区[2]。
虽然同片区也有出现方言差异较大的情况,但不得不说,梧州粤语和以广州话为代表的广东粤语,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梧州部分地区和广州,同属于广府片,这是粤语中最具影响、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片方言[3]。
▲在梧州的大街小巷,都能听到粤语/图虫创意
▲ 图/小红书@蒲公英88号旅行
梧州人的生活,
粤里粤气
梧州人不仅讲粤语,他们的生活方式也相当粤里粤气。
首先,就是梧州人的广东胃。
早在唐宋时期,大批广东人来到梧州经商,他们在这里开设的粤式茶楼酒馆,就有10多家,到了清末民初,已经增至20多家[7]。
喝早茶,是梧州人的日常操作。拿份报纸,在茶楼里叹个一盅两件,便是一个上午。在梧州,想吃顿正宗的粤式早茶,并不是什么难事。
▲梧州纸包鸡 图/小红书@诺妈的发现
从粤式酒楼走出来的纸包鸡,浑身上下都散发着粤式味道。
梧州的粤式味道,可不止有纸包鸡。粤菜系里赫赫有名的葱油鸡和沙姜白切鸡,就曾经出现在梧州的筵席菜谱上[7],成为梧州家喻户晓的粤菜。
在甜品方面,梧州和广东也不乏交流。早在清末民初期间,源自广东顺德的双皮奶就已传到梧州,后来伦教糕、冰花蛋球和莲子羹等广式甜品也相继传来[7]。而梧州龟苓膏,也已经成为了两广地区非常普遍的传统药膳。
▲驰名两广的梧州龟苓膏/图虫创意
▲梧州双钱龟苓膏
梧州的冷饮业,是由广东人梁百谦和冼家庭开设的[7]。他们给梧州带来了起源于粤港的冰室文化,至今,我们还能在梧州街头看到不少广受大众喜爱的冰室,如行运冰室、文兴冰室等。
所以,说梧州有着广东省外最正宗的粤式美食文化,一点都不为过。
其次,梧州人还有一双广东“耳朵”。
如果你以为只有广东地区才能听到粤剧,那么你就太小看粤剧的影响力了。在梧州,你也可以一睹粤剧的风采。
▲1990年粤剧《女驸马》首次到香港演出剧照
▲2019年大型现代粤剧《抉择》在北京国家话剧院演出
梧州曾是繁华的通商口岸,经济发展飞快,这也带来了文化的活跃。那时,广东的粤剧红船班经常来梧州演出,粤剧便由此从广东传入梧州[9]。
如今,梧州的粤剧已经结合了梧州本土的特色,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梧州粤剧。
比如,2018年纪念梧州建城的粤剧剧目《风雨骑楼》,它既保留了传统粤剧的梆簧曲调,又在剧中加入了大量梧州民歌、俗语和标志性风物,如三江口码头、冰泉豆浆、龟苓膏、纸包鸡等[10]。
梧州人除了有一个广东胃和一双广东耳朵,他们的建筑也很“广东”。
1924年3月,梧州城经历了一场毁灭性的大火,这场大火焚去了全城主要房屋的十分之七。时任广西省绥靖办黄绍竑,当即提议把梧州城重新改造,改筑新式街道,街市及建筑的规格参照广州市[11]。
梧州城整体的街道都参照了广州市,在这其中影响最深的建筑类型,应该就是骑楼了。
骑楼,源自于西方,后被西方殖民者带到亚洲传播,从马六甲到广州,再传到梧州等地[11]。刚开始,骑楼是为了缓解交通问题,让人车分流,同时也是人们的避雨空间[11]。后来,骑楼成为了梧州和广州的建筑亮点。
▲梧州骑楼 图/小红书@PeterPiper
▲外墙风格明显的骑楼建筑
当广州人来到梧州的骑楼城时,难怪他们会感叹这里怎么跟广州北京路,以及西关一带的骑楼这么像了。
梧州人吃粤菜,听粤剧,建广东特色的街道楼房,如果不是梧州满大街的“桂D”车牌,你大概会以为自己在广东吧。
梧州那么“广东”,
原来是因为…
梧州那么像广东,与两地频繁的文化交流和商业往来脱不了干系。
历史上,两广地区的文化并非相互独立,而是互相影响,位于省界的梧州尤甚。
梧州,曾经是明朝两广总督的办公地点,是“总督、总兵、总镇会政之所”[12]。两广的商业和文化交流,皆聚集于此。
清代时期,梧州是两广粮食的中转地和集散地,同时,也有许多广东商人来到梧州经商。
与广西其他城市相比,梧州是广西境内拥有最多广东籍会馆的城市之一[13]。而在粤籍会馆里聚集最多的人群,就是广东商人。
在梧州戎墟的粤东会馆里,有一块《重建粤东会馆题名碑记》的纪念碑,从中可以看出,广东商人因天后、关帝等流布于珠三角地区的神明,而聚集在供奉这些神明的粤东会馆,同时他们又给梧州带来了这些宗教信仰,使得广东与梧州两地有了共同的宗教信仰[14]。
▲梧州龙母庙 图/昵图网
▲龙母庙 图/彭志创 摄影
一个粤东会馆,就能让广西和广东各地各界商会老板聚集于此,更别提梧州共有14家广东籍会馆了[13]。
而一次祭祀,就能让两地的商业资源流通起来,不得不让人佩服当时老板们过人的商业头脑。两地的老板聊着聊着,就聊出生意合作来了。
▲白云山 图/梧州新视界
▲白云山 图/小红书@蒲公英88号旅行
根据《重建粤东会馆碑记》里所记载的“凡两粤相资,此为重地”[15],以及《梧州府志》的“(梧州水汶墟)南近广东西宁,商贾往来颇多”[16],可想而知,当时的梧州,应该是两广交流的风云之地。
到了清末民国时期,两地人的商业交流,已经不局限于祭祀所涉及的布料、铜器、药材等领域,广东商人还在梧州经营起理发业、钟表业和机器维修业等行业来[17]。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大,涉及到梧州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广州本土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里,有一集讲述了主角一家去梧州旅行。
在梧州,他们找到了如龙母庙、西关大屋、骑楼、六榕寺、冰室等广东本土建筑。他们闭上眼睛,在这里找到了广东的感觉。
[1]梧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梧州市市情概况. 广西党史网. Retrieved November 17, 2021 from http://www.gxdsw.cn/showarticle.asp?articleid=7883
[2]罗康宁. (2006). 粤语与岭南文化的形成. 学术研究, 2006(02):122-125.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等编. (2012). 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 商务印书馆. 127-128.
[4]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1998). 广西通志汉语方言志. 广西人民出版社. 79, 90, 129, 133.
[5]陈泽泓. (2007). 广府文化.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
[6]余凯. (2008). 梧州话与广州话的是非问句比较.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4),19-21.
[7]梧州市志经济卷(上). 商业志. 第三章 饮食服务业 第一节 饮食. 广西地情资料. 419. Retrieved November 17, 2021 from
http://lib.gxdfz.org.cn/view-b17-419.html.
[8]黄琼,蓝竹梅主编. (2019). 广西特色饮食文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35.
[9]梧州市志文化卷. 文化志. 第二章 表演艺术. 第一节 粤剧. 广西地情资料. 86. Retrieved November 17, 2021 from
http://lib.gxdfz.org.cn/view-b21-86.html.
[10]李文洁.(2020).用地方戏讲好地方故事 评广西粤剧《风雨骑楼》. 中国戏剧(05), 39-41.
[11]朱育兆, 韦玉姣等著. (2007). 梧州骑楼. 广西人民出版社, 38-39.
[12]吴九龄. (1873). 梧州府志. 卷之十三. Retrieved November 17, 2021 from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18717&page=69&remap=gb.
[13]侯宣杰. (2005). 清代以来广西城镇会馆分布考析. 中国地方志, 2005(07):43-53.
[14]麦思杰. (2005). 从两通《重建粤东会馆题名碑记》看清代戎墟的商业. 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 2005(38):19-38.
[15](清). 重建粤东会馆碑记. 苍梧县志. Retrieved November 17, 2021 from
http://www.gxdfz.org.cn/shihaigouceng/beiji/202008/t20200817_58734.html.
[16]吴九龄.(1873).梧州府志. 卷之二. Retrieved November 17, 2021 from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18711&page=72&remap=gb.
[17]梧州市志经济卷(上). 第四章 管理. 第一节 机构体制. 广西地情资料. 425. Retrieved November 17, 2021 from
http://lib.gxdfz.org.cn/view-b17-425.html.
撰文 | 明维
再看一下
信息来源 | 城市漫游计划
综合整理 |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编辑设计 | 黄伊莹 罗琳
校对 | 甘维良 凌雪丽
责编 | 雷鑫莹
总编 | 才巍 李志雄
运营 | 广西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中心
如有侵权,请联系文旅君删除。
0771- 5615803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