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刻在DNA里,这个民族的“秀恩爱”实在无法低调
七夕乞巧,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天上有牛郎织女,地上有刘三姐阿牛哥。“连就连,我俩结交订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河桥上等三年。”时至今日,刘三姐与阿牛哥对爱情真诚而热烈的誓言依然令无数人感动。
在这个充满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里,不得不提到这个把浪漫刻在DNA里的民族。
▲百色乐业牛坪风光 摄影@李晋
千百年来,他们用勤劳和智慧谱下了一首首锦绣浪漫的诗篇。
那些关于生命和爱情的吟唱,关于自由和幸福的憧憬,关于生存和发展的奋斗,为中华文化添上了璀璨的一笔。
▲山河壮乡 上图摄影@覃月琼、下图摄影@刘润产
这个浪漫的民族,便是壮族。
在这片八桂大地上,壮族人民幸福地生活劳作,不论是在壮观的梯田间,还是清澈的黑水河边,世人总能在那绝美的色彩当中,看见他们骨子里的浪漫。
▲那文化(上图:龙胜平安壮寨梯田、下图:明仕田园)
行者踏遍千山万水,不止为了观赏沿途的风景,更为了体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
▲绣球文化(靖西旧州古镇) 微博@抬头看风景nono
七夕,让我们一同走进壮族人民的生活里,邂逅山水相依、绚烂多彩的土地上不变的浪漫。
▲民俗文化(上图:百色隆林壮族八音坐唱 摄影@林斌、下图:南宁马山古寨村壮族打榔 摄影@李海瑛)
01 山水相依,与歌常伴
作为中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是流传千百年的锦绣源头。
▲多彩的壮族服饰 小红书@巾帼哥哥
壮族人爱唱山歌,谈情说爱时以歌为媒,婚礼时以歌祝贺,劳动时以歌聚力,苦难时以歌抒怀。
迎客歌、敬酒歌、欢庆歌、喜事歌……壮族人民无所不能歌。
▲靖西山歌对唱 摄影@李肖昌
▲图/那坡黑衣壮对歌习俗
每年农历三月三,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聚集于山坡上、田垌里,或以山歌寻求配偶,或以山歌交朋结友,传达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情感。
▲贵港对歌
代代相承的对歌风俗,逐渐演变成为壮族的特色文化,其中最典型和靓丽的名片就是歌仙刘三姐。
若说对唱山歌是壮乡儿女最浪漫的告白,那么,抛绣球就是壮族阿哥阿妹之间情谊联结的表达方式。
▲来源:“一带一路”创客营
壮族绣球,由十二个花瓣连结成圆球形,叶瓣上多绣有龙凤、鸳鸯、十二生肖、梅兰竹菊等图案,内通常填装谷物,寓意将情感的种子抛给爱人,祈求爱情能够像粮食一样年年丰收。
▲图/绣球
以前,在春节、三月三、中秋节等传统佳节,壮族青年男女相邀会集村边、野外,分成男女两方对歌。
对歌中,男女双方情意相通时,姑娘们会把手中的绣球掷向自己中意的小伙子;小伙子接住绣球欣赏品味一番后又向姑娘抛回去。
经过数次往返抛接,如果小伙子看上这位姑娘,就在绣球上系上自己的小礼物,抛回馈赠女方。
姑娘若收下小伙子的礼物,即表示接受小伙子的追求。
▲来源:“一带一路”创客营
美丽的绣球和其乐融融的歌声共同演绎着壮族人民美好纯真的爱情。
如今,那些以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为背景而创作出来的事物,正逐步成为壮族璀璨文化的另一种表达,吸引着全世界。
02 衣食浪漫,一世浪漫
壮人善织,多喜重彩。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的织锦技艺,是壮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之一。
▲织壮锦 摄影@高灵
棉纱为经、彩色丝绒为纬,壮族姑娘们把浓情蜜意一经一纬地编织成锦、一针一线缝制成画,最终体现在那靓丽的衣服鞋帽之中。
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壮族服饰 摄影@洪土
▲壮族服饰 摄影@曾不冷
而今,经过手艺人的传承与创新,壮锦也衍生出了更多属于自己的精彩。
▲民族风情浓郁的旅游产品 摄影@李肖昌
壁画、鞋帽、箱包、手机壳等各式精美文创产品以全新的面貌,把壮族人民的浪漫多彩传向世界各地。
▲图/壮族风情口红
从衣着到食物,壮乡儿女的浪漫,不仅要穿得赏心悦目,更要吃得缤纷多彩。
五色糯米饭,俗称五色饭,因糯米饭一般呈黑、红、黄、紫、白5种颜色而得名。炊制五色糯米饭这一习俗在壮族地区沿袭久远,每逢农历三月三、清明及重要的祈福节庆,家家户户食五色饭。
▲南宁古岳坡五色糯米饭制作 微博@牙牙--陳
长期生活在大山中的壮乡人民,于山野丛林间寻获植物染料,配以本地糯米,经过选料、采摘、浸泡、染色、蒸制5个步骤,制成五色饭,以斑斓五彩寓意吉祥如意、五谷丰登。
一份色泽艳丽的五色糯米饭,是田间与山林的跨界合鸣,是稻作文明与原生自然的精彩碰撞。它反映出壮族人民与山川共生的饮食智慧,亦表达了壮族人民对自然的赞美和感恩。
2010年,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色糯米饭作为壮乡人家的传统美食,是其民族代表性符号之一。
那斑斓的色彩之中,沉淀着壮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图/五色糯米饭
▲刚出锅的五色糯米饭。摄影:胡兆双 制作:林宝利
03 华彩八桂,遇见魅力壮乡
也许在许多人的认知里,只有在“壮族三月三”才能体验地道淳朴的壮乡风情,其实不然。
河池宜州刘三姐故里山歌声声迎客来,百色那坡吞力屯依然沿袭着原汁原味的黑衣壮习俗,“壮族文化的百科长廊”桂林龙胜龙脊古壮寨梯田风光正美,崇左大新明仕田园的壮王土司宴等着八方宾客来品尝……
▲图/摄影@李肖昌
这里,是山歌的海洋。
走进刘三姐故里景区,你会发现,壮家儿女能歌善舞是与生俱来的。
▲上图:刘三姐歌台演出 微博@听闻广西、下图:刘三姐雕像 摄影@李肖昌
刘三姐故里景区位于广西河池宜州区冯京路,景区以龙江河、下枧河为旅游带,包括刘三姐故居(流河寨)、壮古佬、水上石林、歌仙桥等游览区。
循着刘三姐的足迹,游客们可以尽情领略依山傍水而建的流河寨风光。
可要说最吸引人的,还属刘三姐风情实景表演。
▲抛绣球
▲民俗风情表演
“三姐故乡风情多,连情会友唱山歌;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传下来。”
入寨游客于乘船上,壮族姑娘小伙唱着山歌在寨门迎宾,兴至酣处,游客还可在船上与他们对唱山歌,现场仿佛电影《刘三姐》中三姐带领乡亲们与财主莫怀仁对唱山歌的场景,场面可谓是热闹至极。
▲图/壮族民俗体验
寨中民风纯朴,古树、农舍、田庄、水车相映成趣,所到之处皆是满目悠然、满心闲适。
除了流河寨的山歌风情体验游,龙江河段奇石秀峰,下枧河风光旖旎,撑排泛舟,拾级探胜,绿洲寻趣,也是不错的舒心游玩之旅。
那坡吞力屯黑衣壮
揭开墨色壮乡的神秘面纱
吞力屯位于百色市那坡县城北部山区,全屯均为黑衣壮聚居地。
黑头巾、黑衣服、黑裤子、黑布鞋……以黑为美是黑衣壮的传统,亦是黑衣壮的民族标记。
▲黑衣壮服饰 图虫@sy15418
由于长期居住在大石山区,吞力屯在婚姻、宗教和生产生活等方面,依然沿袭着原汁原味的族群习俗。
这里,是浓郁的、地道的黑衣壮风情绝佳的体验地。
“有客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一进寨门,身着黑衣的姑娘们捧着玉米酒,唱着旋律悠扬的山歌,喜迎远方到来的宾客。
不管是否相识,他们总会热情地邀请宾客到家中做客。
▲那坡黑衣壮风情 微博@穷游旅行家
▲黑衣壮风情 摄影@李永锋
吞力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透着古香古色,那一抹黄在青山绿树中分外和谐。
这里还有充满特色的民宿,游客们除了对歌跳舞,体验到黑衣壮婚礼习俗,亲眼见证阿嫂们的蓝靛染织工艺,还能小住几日,体验一把“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别样生活。
不到龙脊村,不知古壮寨。龙脊古壮寨地处桂北越城岭山脉西南麓,由龙脊村的廖家寨、侯家寨、平段寨、平寨等4个壮族聚居村组成。
如今,人们常说的龙脊壮乡,泛指平安、马海、金江、白石、金竹、枫木等壮族自然村寨。
▲金竹壮寨
▲平安壮寨
这里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壮族典型“干栏”建筑群之一,村寨内还保存有几户人家连在一起的壮族连屋,古风古韵,极具壮族建筑代表性。
此外,它还比较完整地保存着以梯田景观为代表的山地农业稻作文化、以“白衣”为代表的壮族服饰文化,以及中国最完整、最古老、规模最大以干栏民居为代表的建筑文化等,被誉为“壮家文化的百科长廊”。
▲青山中的干栏式建筑 摄影@李肖昌
▲摄影@李肖昌
“三步一石,五步一刻,十步一碑。”
古壮寨的石板路与石板桥是龙脊人民勤劳与智慧的象征,村寨内百转千回的青石板路、青石板桥、层层叠叠的木楼石地基、石水槽、石寨门、石碾、石磨、石臼、石头墙、石绣球、石庙等,无不彰显着壮族石文化的丰富多彩。
▲连接各家各户的石板路 摄影@李肖昌
龙脊古壮寨不仅历史文化悠久,建筑独特,梯田景色随四季变化而变化,是近距离接触原生态的壮族文化,享受自然风光的绝佳体验地。
明仕田园景区
探秘边关壮乡风味美食
明仕田园山清水秀,这里风光俊朗清逸,极富南国田园气息。
景区周边的村舍农田里藏着壮家儿女的闲适生活,美丽的壮乡村落映衬在秀美的山峰之间,髙大如扇的凤尾竹摇逸在田间地头,水田平滑如镜,倒映着一幅幅迷人的画卷。
▲图/明仕田园景区
其中,明仕山庄是必打卡的一个景点。
明仕山庄融入了壮族民居的建筑风格,两层骑楼式构造依山而建。客房装修设计独特新颖,壮乡风情浓郁,装修设计别具一格。
▲图/明仕山庄
这里不仅有优美的田园风光,还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风味独特的边关美食。
壮王土司宴,有壮乡山水豆腐、珍珠鸭、明仕河鱼、五彩糯米饭等多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荤素搭配,生态绿色,章法有序,还带着壮家儿女祈求五谷丰登、阖家幸福、身体健康的美好寓意。
▲壮王土司宴
舞是壮家儿女对生活的热爱,歌是壮家儿女对未来的祝愿,食是壮家儿女对土地的感恩!
隔山隔水隔不断,壮美广西,每一步都有风景,每一处都有风情,每一眼都是浪漫……
再看一下
综合整理 |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编辑设计 | 黄伊莹 罗琳
校对 | 甘维良 凌雪丽
责编 | 雷鑫莹
总编 | 才巍 李志雄
运营 | 广西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中心
如有侵权,请联系文旅君删除。
0771- 5615803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