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石磬:会唱歌的石头

2017-08-17 周婉琪(志愿者)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作为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磬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虽说经常同编钟一起出现,地位也与编钟相当,但知名度远远不如编钟。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种会唱歌的石头——石磬。

 

磬从何处来


要回答“磬从何处来”这个问题,我们得把目光投向混沌而遥远的远古。彼时,人类文明雏形未具。我们的祖先闲来无事,两手抓着石头,碰撞、叩击,并以此为乐。在这个过程中,与掉落的碎屑和隐约的火星同时出现的,是石块相互撞击后产生的响亮的叮当之声。这样的声音,在今天或许会让我们觉得平淡无奇,但在远古却已经是足够稀罕,人们还曾敲击石块为舞蹈伴奏。而后世制作石磬、演奏石磬,正是源自这种名为“击石”的古老的取乐方式。


商代的一面石磬


《说文解字》中写道:“磬,乐器也。以玉或石为之,其形如矩。”人们选取上好的石料,加以细致的打磨,制成一种曲尺状的乐器,取名为磬。目前考古所得的年代较早的一组石磬,出土于陕西文喜南宋村附近,均以天然黑石制成,属龙山文化晚期文物,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先秦时期发现的最令人震惊的石磬,当属湖北曾侯乙墓的编磬。出土的41块石磬多以石灰石或大理石制成,保存相对完好,都有固定的音高,且有相当数量的铭文可以辨认。


湖北曾侯乙墓石编磬


西汉南越文王墓中也出土了两组共计18枚石磬,其中一组10件,另一组8件,取材于石灰石,但由于墓室环境过于湿热,部分已出现较为严重的损坏。


南越王墓石编磬出土情形


南越王墓其中一面石磬


灵石作歌


石磬的构造比较简单,主要是由股和鼓两部分构成。股部能在石磬悬吊时保持整体平衡和美观,而鼓部是演奏石磬时所需击打的部位。演奏时,乐师以小木槌敲击石磬的鼓部,使之发声。因其声清亮,人们用玉石之音来同它比拟,美其名曰“玉振”。



画像石中的击磬图


妇好墓的虎纹石磬


人们在石磬的上部钻孔,穿系丝绳,将其悬挂在木架之上。而那些按照大小有序排列的石磬,被称作编磬。为了避免演奏时石磬之间的相互干扰,悬吊时要让木架上所有石磬都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鼓部朝向同一个方向,并统一向外倾斜一定的角度。这样一来,就能最大程度地保证良好的演奏效果。


石编磬  山东  战国时期


编磬多用于古代宗庙祭祀、宫廷宴饮雅乐演奏等场合中,通常与编钟同奏。编磬清亮的声音,正好与编钟厚重之声相谐,可以营造出“近之则钟声亮,远之则磬声彰”的效果,给人以听觉上的美好享受。可谓是:

 

灵石作歌,玉鸣锵锵;

金声玉振,相得益彰。 49 30238 49 14987 0 0 3205 0 0:00:09 0:00:04 0:00:05 3205span>

金钟嘉磬,王室辉煌;

华夏古乐,庄重悠长。

 

礼乐的工具


西周时期,伴随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确立与完善,一套系统的礼乐制度也应运而生。所谓礼乐,礼是行为规范,乐是音乐舞蹈艺术。礼能规范乐,使之具有仪式感;乐能美化礼,使之具有韵律感。在乐器方面,各式乐钟和磬就成为了礼制的化身。这是因为,钟磬是乐队中的统领,丝竹管弦等其他的乐器要与钟磬协调、保持一致,有“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的说法。


礼乐制度对不同身份的人可用的钟磬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就如在钟磬悬挂方面,明确规定:天子可以在东南西北四面都悬钟和磬,诸侯可以在东西南三面悬钟和磬,卿大夫只能在东南二面悬钟和磬,士只能在东面悬磬,平民则没有使用钟磬的资格。


山东洛庄汉墓出土了6套石编磬


有意思的是,后人将磬的礼乐内涵与它的形态联系起来,附会道:分封制也好,宗法制也好,礼乐制也好,实际上就是在给人划分等级。你看那石磬边缘方正,悬吊时整体犹如弯月。若将其竖立起来,就不难发现,整块石磬形似一个躬着身子的人。自然了,人在等级面前,不就是要常常躬身低头的么?


重新歌唱的石磬


石磬的保存,与石料材质、保存环境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比较遗憾的是,目前出土的石磬大多都因损朽,失去了原有的音韵。为了复原这种古老的乐器,人们查古籍、察文物,选材试料,定音定调,多番比对,多番探求,不辞辛苦,只为灵石再度作歌。通过复原的石磬,我们能一窥当年庙堂之音的典雅端正,亦能从中稍稍感知古乐之美。


(《竹枝词》原为民间古曲,流传甚广。早期以编磬演奏为主,节奏轻快悦耳。后来经过改编,以编钟与编磬合奏,同时放慢了演奏速度,旋律更为动听。1986年,中国唱片总公司与湖北省博物馆联合录制了专辑《千古绝响:曾侯乙编钟之声》,其中就有这首钟磬合奏版的《竹枝词》)



资料来源:

苏泓月《古乐之美》

王安潮《石磬的形态研究》


编辑:霍雨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