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座“铜鼓岗”说起
在海南岛,有一座山名为铜鼓岗。相传西汉时期,伏波将军马援在征交趾时路过该岭,遗下铜鼓,因此后人将其命名为铜鼓岭。实际上,不仅海南有铜鼓,广西、贵州、云南等地都出土了不少铜鼓,它们是南方古代少数民族青铜文化的产物。
海南铜鼓岗
(图片由微信读者“吃鱼的半坡人”提供)
不仅如此,使用铜鼓一直向南传播,在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地也有有出土,小编在旅游时就曾见到多件。今天就和大家浅谈铜鼓上的几个重要纹饰。
泰国国家博物馆展示的铜鼓
太阳纹是铜鼓纹饰中占主导地位的纹饰,整体形象一般由光和芒两部分组成。除了极个别原始形态的铜鼓没有太阳纹外,几乎每面铜鼓都有太阳纹,而且都处在鼓面的正中心。
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极其落后,他们无法对自然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于是便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天空中最引人注意最影响人类生活的就是太阳,它中东升西落,光芒万丈,给大地带来万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光和热,带来生命的繁衍。太阳与农业生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南方地区以农耕为业,因此人们对太阳极为关注,并由此产生了对太阳的崇拜。
广西宁明的崖画中有礼拜太阳的画面
翔鹭纹是铜鼓中最主要的动物纹饰,这种鸟有长长的尖嘴,头顶纤细的羽冠,圆眼,翅膀呈三角形,向身躯两边相对平展,尾部成扇型有的嚎端下还挂着一个食囊,突出了颈部的细长,尾翼处则拖有长足,呈飞翔状态,形象生动、动态突出,它们大多数都以逆时针的方向绕太阳纹飞翔。这是什么鸟?为什么在铜鼓上会有这种鸟纹?
有的学者认为,这种鸟是一种生活在海边的水鸟或候鸟,可能是中国古书《逸周书》上讲到的岭南部族向商周王朝敬献的“菌鹤”或《南越笔记》上讲到的“水鹤”。据说,这种水鸟有“性通风雨”,预测天气的本领,“有风雨则鸣而上山,否,则鸣而下海”,可以作为观测气象的根据。铜鼓上装饰这种纹样,与太阳纹一样,是为了祈求神的保佑,风调雨顺,农业丰收。
泰国国家博物馆的铜鼓上有翔鹭纹
羽人是铜鼓上最重要的一种人物纹饰,他们头戴羽冠,上身赤裸,下身着羽毛短裙,打着赤脚,或划船、或舞蹈。羽人划船纹的画面主要体现竞渡时的激烈场面,而羽人舞蹈纹则表现娱乐和祭祀的场景。
南越王墓中出土的船纹铜提铜上也有羽人的纹饰,其中一艘船上最右边的羽人手持弓箭,昂然而立,;第二位羽人坐于鼓形座上,左手执短棒击鼓;第三位左手执一俘虏,右手持短剑;第四位立于高台之上,头戴矮冠,左手持斧,右手执一人首级;位于船尾的羽人则操持着某种控制船体行进的工具。整个场面像是在举行一场以俘虏为人牲祭祀海神的活动。
南越王墓出土船纹铜提铜纹饰
蛙纹是铜鼓上比较常见的立体装饰。在鼓面铸造立体纹饰需要采用失蜡法、二次铸造等工艺,比平面纹饰复杂得多。古代西南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且工艺较落后的情况下,人们为什么要花费如此大的精力来铸造青蛙呢?铜鼓饰蛙纹应与祈雨有关。南方各族的先民们在生活中发现,青蛙在下雨前会鸣叫,认为青蛙是可以召唤雨水的神秘动物。因此在祭祀中,用青蛙来对上天进行祈求,以图全年风调雨顺。另外一个目的是祈求繁衍后代、部族兴旺。在原始人的观念中,动物生殖、植物生殖和人类生殖之间有一种的可比性。于是,青蛙便以生殖崇拜的意义与人类文明发生了关系。
南越王墓中出土的蟠龙托座上也有立体青蛙。托座由一龙、二蛇、三青蛙组成。支座为两蛇合体,各卷缠着一只青蛙,第三只青蛙则隐藏在龙的口中,神态安稳。蛇、蛙是古代越人的图腾,而龙是中原人崇拜的图腾,蛇缠青蛙,龙踩住蛇保护青蛙,似乎在讲述着某个传说中的图腾神话故事。
通过对铜鼓上主要纹饰的研究,我们猜测铜鼓产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要对上天进行祭祀,以祈求上天风调雨顺,保佑丰收。其内核就是铜鼓纹饰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另外,铜鼓还以其神圣性震慑四方,达到维护统治目的。《明史·刘显传》:“鼓声宏者为上,可易千牛;次首七八百。得鼓二三,便可僭号称王,击鼓山巅,群蛮毕集......鼓失,则蛮运终矣。”也就是说,铜鼓在这些地区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为重要的是,铜鼓与部族有着生死存亡相依的关系,成为部族生存发展的重要介质。
铜鼓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是纷繁复杂、美观动人的神秘纹饰,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了解南方古代的文化习俗,进而看到先民的精神世界。寒假即将到来,希望大家外出旅游时能抽空走进当地的博物馆,感受属于那个地区的文化内涵。
往期精彩推送:
编辑:霍雨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