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國”到“国”

胡田甜 南越王博物院
2024-09-02
《说文解字》:“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从土。” “國,邦也。从囗从或。”“国”最早的字形像用武器守卫城邑。在金文中,“国”写作“或”,后来在“或”的周围加上方框,成为“國”,外面的“囗”代表疆域,“或”字的“口”代表疆域内的人口,“戈”代表武器,“一”表示土地。


最初的“或”象征用武器守卫城邑


“國”形象地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在保证周王室强大与天下共主地位的基础上,周天子大规模分封同姓子弟、姻亲功臣和异姓传统贵族等,授予他们人口和土地,各诸侯则对周王负有服从命令、定期朝觐、提供军队、贡纳方物等责任,否则将遭到周王削地夺爵的惩罚,甚至灭国。



“国”字形演变


武周时期,武则天制定了“國”的新字“圀”。据《正字通》记载,“有言國中或者惑也,请以武镇之”,建议将“國”中的“或”字改为“武”字,但不久又有人上书“武在口中,与困何异”,认为将“武”困在“口”内并不吉利。武则天最终把“或”改成“八方”,造出一个新字——“圀”。学者推测,改字的具体时间为天册万岁元年(695年)。延载元年八月,于洛阳定鼎门开始建筑万国颂德天枢,以颂武周新政,示四海攸同、八方来朝,第二年即证圣元年(695年)四月一日竣工,九月改元天册万岁。


太仆卿元公夫人姬氏墓志拓本


1853年洪秀全在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改南京为天京,诏令改为“囯”,以与他的自称“天王”相符。这个“囯”字暗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具有浓厚的封建社会色彩。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在民国初年的报刊上,常见写“國”为“囻”的情况。从这个字中,可以窥见君主专制已为历史陈迹,人们对新生国家的向往。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颁行《汉字简化方案》,确定将“國”简化为“国”,“玉”取代了体现疆域观念的“或”。


玉本是自然产生的一种矿物,因之而产生了历史悠久、内涵丰厚的玉文化。原始社会,人们长期以石器为生产工具,渐渐滋生了对“石之美者”——玉的深厚感情,并开始把玉制成饰品。


王国维先生释“礼”的本义为“盛玉以奉神人之器”,故“古者行礼以玉”。在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中,已形成了装饰用玉与礼仪用玉并重的传统,在青铜器出现前,玉已成为最早的礼器。


玉琮
良渚文化时期
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遗址20号墓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周代是玉文化发展的高峰,不仅形成了以圭、璋、璧为代表的玉礼器系统,更发展出以多璜组玉佩和梯形玉牌串饰为主的佩玉系统和以玉覆面为代表的丧玉系统。随着礼乐文明的发展,儒家学说进一步对玉的文化内涵进行了阐释,“君子比德于玉”,君子作为理想的道德典范,其高洁的品行与美玉相类。


玉既是珍宝,也是高尚、纯洁、坚强、美丽的事物象征。


千载之下,人们对玉的喜爱一直未变。简化后的“国”字,展现了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崭新面貌,江山多娇、人物风流,祖国美好如玉。




撰稿:胡田甜

编辑:廖雪莹(实习生)

审校:章   昀   

审定:王维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越王博物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