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只读过初中,却缔造了中国最有文化的男装品牌

2016-04-18 迟玉德 华商韬略





作者: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 迟玉德


利郎总裁王良星的故事融合了太多流行元素,包括“家族创业”、“屌丝逆袭”、“企业转型”,以及最近非常火的概念“人格化营销”,每个元素都精彩纷呈又发人深省。


他所取得的成就也令人称道:利郎在全国有专卖店(厅)3479个,员工15000多人,是港交所上市公司,2015年全年营收26.8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5%,归属净利润6.25亿元,同比上涨12.7%,两项指标均领先同业,是国内品牌男装中率先走出低谷的企业。其“简约不简单”的广告语,以及由陈道明塑造的品牌形象已深入人心,被视为国内品牌男装中最具文化气息和国际风范的行业龙头。


然而书写这段传奇的却并非一个超人企业家,而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凭,自称“比别人笨”、看不懂管理书籍,而且最初并无大志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是怎么取得今日之成就的呢?



一次家族创业的大起大落


1984年,王良星的二哥王冬星因4分之差而高考落榜,之后便告别学校做起了裁缝。彼时,改革开放进入第五个年头,人们对于改善穿着有着强烈的需求,这让王冬星很快发展起来。



王冬星


王冬星一门四兄弟,他排行老二,上面有一个哥哥,下面有两个弟弟——王良星(老三)和王聪星(老四)。


王良星比王冬星小两岁,念完初中就不念了,出来跑建材、做电焊和修拖拉机。后来他看二哥的服装厂赚钱,就在1987年带着1万多元积蓄入股了服装厂,主营西服男装。兄弟俩的分工是王冬星做董事长,他做总经理。不久,老四王聪星也加入进来,分管财务和生产。



利郎三兄弟:王良星、王冬星、王聪星


起初他们的服装厂只是一个作坊,有几台缝纫机,有七八个工人。买来布料,摊在地板上用剪刀裁,做好衣服后拿到批发市场上卖,大部分卖给各地的个体老板。因为价格便宜,所以销路很好。第一年,他们赚了18万元,第二年更猛增到88万元。



20世纪80年代,利郎简易的服装厂


“我一时都呆了,全家人几乎睡不着。”王冬星回忆。那一年,他只有26岁。


除了钱之外,他们还赚到了名气。他们服装的品牌是“利郎”,广告语是“利郎,给先生的情意”,这是当时福建人的必备婚服。


为了扩大生意,王良星还在福建建立了销售网点,新订单随之滚滚而来。“记得在生意好的时候,一个在石狮(原属晋江)四五十平方米的展厅,一天的零售额就可以做到十几二十万。”在他们的工厂,衣服下线后还来不及打包就被通宵排队的经销商给抢走了,王氏三兄弟忙并快乐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周围人一看搞服装这么有赚头,纷纷涌入,成为利郎的竞争对手。然而,王氏三兄弟对这些新冒出来的竞争对手并没太在意,甚至对服装本业也开始心不在焉。华商韬略(微信公众号:hstl8888)了解得知,当时全国正流行搞“企业多元化战略”,王氏三兄弟也投身于这股浪潮:老二王冬星去安徽搞了个机械厂,老三王良星搞起了家具厂,老四王聪星则做起了办公用品生意。


这次多元化尝试失败了,他们从服装生意上赚到的钱,还没等焐热就被其他几个生意耗干了。此外,他们在服装本业上也遭遇了重大危机。到1997年时,石狮的布行一听说他们要进货,连一两万元的布料款都不肯赊,一律要求现金提货。全晋江人都在疯传:利郎要倒闭了!

押宝陈道明 豪赌“商务休闲”路线

对于王氏三兄弟而言,其在服装生意上最大的困境还不是资金链断裂,而是市场环境完全变了。


他们进入服装业时还是卖方市场,走的是“国产小洋货”路线,服装款式大都仿照港台和海外产品,只要做得出来,衣服就不愁销路。然而这种局面到1997年时彻底结束了,华商韬略(微信公众号:hstl8888)总结:一方面,本土的竞争对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在价格上对利郎形成挤压,导致其利润连年下降;而另一方面,洋品牌大举进军内地市场,取代了利郎在款式上的优势。


“再这样下去不行了,企业发展变得越来越困难,随时都有全军覆没的危险”。王良星说,他决定从产品入手对公司进行全面改革。



王良星


通过市场调研他发现,利郎在福建虽然拥有很好的知名度,却缺乏美誉度和信任度,也就因此无法和洋品牌竞争。他认识到,品牌应该有生命、有思想、有灵魂、有自己的主张和自己的个性,而不是说有了知名度就有了品牌。


那么,利郎的主张和个性应该是什么呢?


当时,浙江地区的男装企业多生产西服正装,而福建、广东的则多生产休闲装,利郎以前也走西服正装路线,但这条路线正遭遇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王良星决定开辟一条新道路,于是提出“商务休闲”的概念,并发明了那句日后火遍大江南北的广告语——“简约不简单”。


接下来的问题是,谁来诠释这种品牌定位?


当时,可选的代言人包括著名足球教练米卢、韩国影星安在旭、台湾艺人金城武以及大陆演员陈道明等。王良星最后挑了陈道明,一来他觉得陈道明更符合他期待的气质,二来陈道明当时刚爆火起来,代言费比其他几位国际大牌要低。


陈道明是一个大器晚成的演员,虽然早在1988年就因出演《末代皇帝》中的青年溥仪而为人所知,但真正火起来是在千禧年左右。1999年,他凭借在电影《我的1919》中的脱俗表现,赢得了第20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2001年,更凭借在《康熙王朝》中的精彩演绎而火遍全国。



《康熙王朝》陈道明剧照


陈道明的经纪公司向王良星开价“两年250万元”。应该说,在代言市场,这不算一笔多大的开支,但王良星当时拿不出来,最后是派副手胡诚初到上海借钱付的。


除代言费外,还要拍摄及播出广告。2002年,王良星在央视和地方卫视总共砸下了近2000万元广告费,而利郎当年的年营收才不过4000万元。3月28日,他又花大价钱带着陈道明参加北京服装展,光展位费就花去了近200万元。在这样生猛的操作下,利郎当年的负债额高达3000多万元,全是王良星向朋友和地下钱庄借的。


“要么做领头羊,要么做乞丐。”王良星当时这样告诉自己,而两年后他的豪赌再次加码。




2004年央视转播雅典奥运会,掀起一波观赛热潮。王良星在转播赛事的16天里砸下1000万元广告费,而其当年央视广告总投放更是高达6000多万元!


后来他在接受采访时说,那些钱大部分来自举债和经销商的资金,而他并没有必胜的把握,甚至做好了“跑路”的准备,还跟苦苦规劝自己的妻子说,“实在不行你就再找别的男人。”


但事实证明,他赌赢了,上天给了他丰厚的回报。他回忆说,当陈道明第一次亮相北京服装展时,“整个服装界感觉瞬间杀出一匹黑马。我们的加盟商一下从80多个增至120多个。”赌奥运那一次效果就更好了,2003年利郎的年营收只有约1亿元,而2004年这个数字增长了400%至4亿元,一举解决了长期困扰他们的现金流问题。


此外,他还收获了一位绝佳代言人,并通过此牢牢确立了在“商务休闲”男装领域的霸主地位。




自《康熙王朝》之后,陈道明的片约不断、名作迭出,先后在《英雄》、《无间道3》、《中国式离婚》、《卧薪尝胆》、《建国大业》、《唐山大地震》、《手机》、《建党伟业》、《一九四二》、《楚汉传奇》、《归来》等影片中出演主要角色,堪称影视界的常青树。


在生活里,陈道明也是一个好男人的形象。他厌恶应酬,滴酒不沾,钟爱妻子,呵护女儿,琴棋书画、舞蹈、体育样样精通。此外,他还饱读诗书,看上去就像个大学教授。冯小刚评价说,“陈道明是一个清高得只肯在戏里低头的男人。”季羡林和钱钟书则都将他视为忘年交。




华商韬略(微信公众号:hstl8888)认为,陈道明简直就是利郎品牌天然的人格化载体,而事实也是如此。自2002年签约陈道明以来,王良星就再也没有为“利郎”品牌(利郎旗下还有“L2”品牌)更换过代言人,至今15年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144x8ws38&width=500&height=375&auto=0
陈道明北欧极简之旅

打造仁主班底

除了营销之外,王良星在公司治理上也很有办法,首要体现就是他能请得动大才。


他最重要的大才有两位——副总裁胡诚初和设计总监计文波,他请这两位一个花了8年时间,另一个花了6年时间,真可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胡诚初是上海人,曾在福建当过18年兵,妻子是晋江人。转业后,他回上海做了铝制品厂厂长,过年过节时会跟妻子到晋江探亲。王良星在创业之初就认识了胡诚初,并从1989年开始邀请胡诚初加盟,但一直未能如愿。后来利郎搞多元化失败,濒临倒闭,王良星再次跑到上海登门拜访。


这一次胡诚初答应了,一方面他觉得自己的理想在国企无法实现,另一方面,他也的确觉得王良星有“仁主”之风。



胡诚初


1998年,胡诚初出任利郎集团副总裁,地位仅次于王良星。当时,利郎已经完成了“去家族化”,没有太太、外戚干政的问题,但在经营管理上比较差,库存率极高,人员构成也偏低学历化,没有一个大学生,撑不起一个大品牌的班底。


胡诚初履新后厉行改革,到贫困山区生源比较多的黎明大学和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招了100多名大学生,并依靠这些人建立起了现代化货品配送制度,将库存率从34%降到了4%,从而极大缓解了资金压力。后来,他又相继招了几百名大学生,并从中挑选出40多名,逐步培养成关键岗位的负责人。

此外,他还给王良星支招,让王花58万元买了一辆“巡洋舰”轿车,以打消外界对于“利郎即将破产”的传言。这一招非常管用,当供货商和债主们看到王良星的新车后都放心了。


与陈道明签约也是他和王良星共同签下的。首先,钱是他回老家上海借到的;其次,他陪同王良星亲赴北京找陈道明签约,并对陈道明说,“我们请你做广告的钱都是借来的。”


这句话感动了陈道明。




有了代言人,还要找一位能撑得起国际品牌形象的设计师,这时,他们相中了计文波。


计文波是男装设计界的大咖,青年时期即抱得大名,1998年荣获“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称号,曾先后在盖奇、七匹狼和九牧王任总设计师。


不过由于他心境高远、理念非凡,因此常与雇主的意见相左,时有怀才不遇之感,也就没有在任何一家公司长久停留。



计文波


为了请到这样一位孤高的大才,王良星拿出了十二分诚意,频频拜访计文波。为了能与这位设计大咖对话,他平时非常注重提升自己的艺术品位,有时甚至矫枉过正。


有一次他去见一位朋友,对方突然指着他脚上的鞋子说,“做时尚做服装的怎么这么土?”听完这句话,他直接把那双鞋从15楼扔了下去。


此外,王良星向计文波许诺了一个没有天花板的舞台,任其纵横驰骋。

计文波被王良星的诚意和胸怀打动了,先是做了利郎的设计顾问,六年后又正式出任设计总监。

在外有陈道明,内有计文波的格局下,利郎的品牌形象日益丰满起来,其“简约不简单”的品牌主张形神兼备,其文化气息和国际风范亦愈发彰显出来。这种合作在2007年收获了成果,当年,正式加盟利郎的计文波被意大利男装工会授予“中国首位入选米兰时装周的男装设计师”荣誉。此后,利郎就越来越受国际同业重视和认可了。

“利郎有今时今日的地位,离不开计文波的贡献。”王良星评价道。




王良星不仅关怀高层,还很重视中层和经销商。


首先是物质激励。2004年,他在因奥运而大发利市后提出,要造就1000个百万富翁、100个千万富翁,并因此调整了对中层和经销商的激励政策。


其次是晋升机制。“在利郎,没有哪条规定说,你一定要在公司工作多长时间才能提拔你。”胡诚初介绍,一个2004年才来公司的学生,因德才兼备、出类拔萃,到2005年就当上了物流主管,2006年就年薪过10万了。


最后是教育培训。2006年2月,王良星率领公司70多名高管奔赴北京,到清华大学接受为期12天的高级经理培训。这次培训花费不菲,许多人嘲笑他乱花钱,说这种培训根本就没什么效果。但王老板坚持认为,提高员工素质与能力是提高企业素质与能力的关键,把这条路坚持了下去。


王良星对员工和经销商好的故事还有很多。举两个例子:在员工方面,有一次,他发现一位中层干部连续带病工作,于是严令对方休息养病;在经销商方面,一家店铺失火,损失非常大,利郎对于这起意外并没有责任,但王良星还是送去了一笔钱。




对于为什么那么重视员工和经销商,王良星的回答是,企业做到10亿到20亿的规模,老板一个人是管不过来的,这时候会睡不着觉,怎么办?


他的策略是让员工和经销商睡不着觉,办法就是给予对方所想要的东西,包括高薪、尊重、信任和发展空间。他笑称,“什么时候他们都睡不着觉了,我就可以睡着觉了。”


对于利郎的成功,胡诚初则总结说,“有什么样的老板,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老板之间的竞争。王总的文化是,‘人心所归,唯道与义。’这种文化培养出了利郎人‘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才气行于事,义气施于人’的精神。对于民营企业,还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胸怀,老板的胸怀有多大,企业就能做多大。”



-END-


//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