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巨头又离场,曾经最具统治力的他,终没敌过马云反复强调的新时代

2017-08-10 迟玉德 华商韬略


2011年,有“鞋王”之称的邓耀走到了人生巅峰,这一年,他以40亿美元的身家跻身福布斯香港富豪榜第9名,在榜单前十清一色涉足地产的企业家里,邓耀是唯一一个做制造业的。


彼时,他所创立的鞋业巨头——百丽,正以每年新增1500家店的速度疯狂扩张,市值一度高达1500亿港元,是全球第二大鞋类上市公司。


但仅仅六年后,剧情彻底反转:百丽的市值只剩下巅峰时期的1/3,更于7月27日以530亿港元的价格退市,而邓耀及其CEO盛百椒也套现百亿离场。



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ID:hstl8888)

作者丨迟玉德  编辑丨陈光

美编丨刘彦潮


1


邓耀是香港人,但由他创建的百丽却是一家内地企业,而且是内地最大的服装企业。


+


2016年,百丽的年营收达到417亿元人民币,远远高于国内同行,同期,“男装一哥”海澜之家的年营收仅为170亿元,鞋业名企达芙妮则不足60亿元。


可以说,在大中华地区,邓耀不仅是“鞋王”,还是整个服装行业的老大。


邓耀今年83岁,做了一辈子鞋,他的人生传奇几乎是中国服装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与大部分香港巨富不同,邓耀的人生极为神秘,他没有几张照片流传于世,其早期经历更是只有只言片语的记载。


在这些记载中,邓耀出生于一个香港普通人家,上世纪50年代进入皮鞋厂做学徒,十年后便自立门户,开了一家小鞋厂。


那是二战后的经济复苏期,香港及东南亚对服装有着旺盛的需求,邓耀的鞋厂便顺势而起,逐渐在香港站稳脚跟,70年代初,邓耀还开设了自己的鞋店。


不过,香港制造业的成本也在这个时候大幅上升,如何消减成本成了邓耀最头疼的问题。


可以把生产转移到内地,邓耀想。


这个想法在当时听起来很荒唐,因为“文革”还没有结束。


不知受哪位高人指点,邓耀坚信“文革”不会长久,内地将回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轨。1974年~1976年,在内地相关方的邀请下,邓耀花两年时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把最新的鞋业资讯带给内地同行,藉此编织起一张庞大的人脉网,为日后创建百丽奠定了基础。


1978年,在内地推行改革开放之际,邓耀创立了自己的鞋业品牌——Belle(百丽),这个词来自法语,意思是“美人”,邓耀打出“百变女人,百变百丽”的广告语,走上了自建品牌之路。

整个80年代,邓耀在陆港之间不断穿梭,把香港设计拿到内地鞋厂代工,然后把成品拿回香港销售,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但该模式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其产销周期过长,一般为一年,很难适应香港市场多变的需求。为了破局,邓耀于1991年在深圳成立百丽鞋业,开始自产自销,把产销周期缩短到3个月。


产销的提速巩固了百丽在香港市场的地位,但邓耀清楚,香港毕竟是弹丸之地,市场有限,真正的大市场在内地。


认准这一点后,他在1992年行动起来,重点是争取内销权。当时,国家引进外资企业是希望发展外贸,外资企业可以做一些内销,但必须事先申请,内销份额在整体销售额中的占比通常不高,最多也就是10%~15%,而邓耀凭借在内地的深厚人脉,拿到了30%的内销权。


看到商机的不光是港商,内地商人也进入市场,90年代初,安踏、李宁、达芙妮等鞋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邓耀不怕竞争,他相信,凭借多年的行业经验和先发优势,自己可以在内地市场领袖群伦。



2


开拓内地市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渠道。


一开始,邓耀采行当时传统的经销商制度,把出货摆在第一位,不太在意对经销商的控制。但这种模式很快带来了麻烦,各家经销商自行其是,没有代理权的经销商则通过有代理权的内地或香港经销商拿货,假货也跟着泛滥起来,有些卖假货的甚至跑到真货店的门口抢生意。


种种乱象让邓耀意识到规范渠道的重要性。于是,他一边跟捣乱的经销商谈判,买下其手中的货,然后言明利害,一边开设嫡出品牌专卖店。一软一硬之间,经销商开始规矩起来,内地的销售额也出现大幅增长。到了1998年,邓耀甚至暂停了百丽在香港的销售,全力发展内地市场。


但就在这个时候,一部法规的出台却给邓耀浇了一盆凉水。


1999年,国家颁行《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规定外资企业要想在华开设零售业务,之前三年的平均销售额必须超过20亿美元,而以“外资企业”身份出现的百丽达不到这一标准。


如何既符合新的规定,又能拓展零售网络呢?


邓耀的办法是“曲线开店”。


+


他在内地挑选了16家规模大、守规矩的经销商,与之签订独家分销协议,给对方批发价,并保证不发展新的分销商。这个办法极大调动了分销商的积极性,仅两年时间,百丽就通过那16家分销商开设了600多家零售店,一举夺得全国女鞋销量和销售额双料冠军。


成绩面前,邓耀既感到欣慰,又感到不安,他意识到,百丽的命运掌握在16家分销商的手里。为改变这种局面,他在2002年启动了分销商整合计划,引导16家分销商合资创立百丽投资公司,而他掌控着合资公司的主导权。


有了主导权,邓耀终于可以稍感安心,而两年后颁行的一部新法规,则让他感到格外踏实。


2004年,《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开始实施,内地零售业向外资完全开放,这意味着邓耀可以跳过16家分销商,直接在内地开店。


新法规颁布后不久,邓耀自己的零售实体——百丽国际,就横空出世。


百丽国际的目标是取代之前成立的百丽投资,为了让16家分销商股东和平退出,邓耀带领百丽国际收购了百丽投资的大部分股份,个别分销商还成了新公司的股东。


这是一笔关键的交易,需要高超的并购手段以及资本的支持,因此邓耀引入了鼎晖投资和摩根士丹利的投资。


并购完成后,百丽开始在内地迅猛开店,15个月就开了1400多家店。后来,这种高速开店的作风一直延续了下来,到今年2月份,百丽在内地的鞋类门店总数超过1.3万家。


邓耀喜欢在百货商场开店,他几乎是以“垄断者”的姿态,进驻各大百货商场。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只要有百货商场的地方,就有百丽的身影。在百丽开店最为疯狂的2011年,许多商场1/4、1/3、甚至一半的鞋类区域都被百丽占领,有人甚至把百丽比喻为“鞋界的国美”。


+


实际上,百丽比国美还要强势,因为它还掌控着生产端。


多年来,邓耀带领百丽建立了一套高效的生产体系,其开发周期一般为2个月,生产周期为15天,样品出来后先做一半的量,然后根据销售情况改进产品,或者补货,补货周期大概为7~10天。这是一个远超国内同行的速度,同行一般需要6~9个月才能完成上述过程。


高效的生产让百丽可以快速推出新产品,这对于女鞋销售非常重要。除了自有品牌,百丽还代理和收购了一些其他品牌,甚至包括一些男鞋和服装品牌,比如代理耐克、阿迪达斯,收购森达,形成了覆盖不同年龄层、不同价位的全系列产品线。


2010年以前,中国鞋业市场主要有两个出货渠道,一是街边店,二是百货商场,其中后者是中高档鞋的主要出货渠道,一位女性消费者,要买稍微好一点的鞋,几乎避不开百丽。


就这样,百丽凭借渠道和生产优势成了“女鞋之王”,公司更于2007年在香港上市,上市当日市值高达670亿元,之后股价一路飙涨,最高时冲到1500亿港元,邓耀也因此成为香港第九大富豪。


令邓耀没有想到的是,致命的挑战在这个巅峰时刻突然袭来,并愈发猛烈。



3


成为香港第九大富豪那一年,邓耀也遭遇了一件糟心事,当年4月他中风入院,只好把公司全权委托给CEO盛百椒。


+


盛百椒是上海人,比邓耀小18岁,从1991年深圳鞋厂成立加入百丽,一直辅佐邓耀打天下。盛百椒思维活跃,不苟言笑,崇尚华为式的加班文化,很受邓耀赏识和重用,他在加盟伊始就是总经理。


盛百椒的经营才能非常出色,即便是在业绩持续下滑的2016年,他领导下的百丽也实现了24亿元净利润,而同期另一女鞋名企达芙妮巨亏近8亿元。


可以说,百丽的内地业绩是盛百椒和邓耀共同创造的,而盛百椒也凭借这份业绩成为公司的大股东之一,在上市前拥有集团8.4%的股权。2006年,他还与邓耀签署了一致行动协议,实现了对百丽过半数的绝对控制。


接掌百丽后,盛百椒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来自电商。彼时,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天猫和京东开始向中高端市场挺进,涉足鞋类市场,而比天猫和京东更具威胁的是垂直电商,乐淘和好乐买都瞄准鞋类市场,一个以“我的鞋柜”自居,一个宣称“只做名品正牌”,都搞得风生水起。


实际上,百丽在电商方面也不落后,早在2008年,邓耀和盛百椒就决定做电商,成立了自营电商平台——淘秀网。但他们对于这个平台并不重视,没有大规模投入,更没有打广告,淘秀网2010年的销售额只有1000万元,而乐淘同期的销售额是1个亿。


1个亿在盛百椒看来不算什么,可以忽略不计,但乐淘的迅猛势头却让他开始重视电商渠道。


2011年,在全权接掌决策权后不久,盛百椒决定成立新的电商平台——优购网,把淘秀网并入优购网,以全新的品牌拓展线上销售。

一开始,盛百椒对优购网给予了战略级重视,他投资20亿元成立了一家独立的电商公司,另聘请前京东商城副总裁徐雷和凡客诚品副总裁张小军,分别担任新公司的CMO和COO,此外,他还切断了向其他电商平台的供货,以推升平台业绩。


强势的政策让外界对优购网产生了信心,认为它将成为电商行业的又一匹黑马。优购网的确取得了一些成绩,其2013年的销售额达到11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鞋类电商平台,但其后平台就陷入了衰退,之前高调加盟的两位“外来和尚”,又高调地离开了。


优购网没有做起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两点:


一是,它与百丽线下的门店构成竞争关系,而线下门店是集团业绩的主要贡献者,所以,为了顾全大局,决策层很自然地把线上平台变成了处理门店卖不掉产品的次等渠道,业内人士都讥笑优购网是“尾货平台”。


二是,垂直电商整体出了问题。2014年,“我的鞋柜”乐淘走到了被收购的境地,化妆品平台聚美优品则在上市后迅速陷入暴跌模式,其市值已从最高时的56.5亿美元,跌倒如今的3.4亿美元,市值蒸发九成以上。乐淘网创始人毕胜甚至公开宣称:“垂直电商是骗局。”


不管垂直电商是不是“骗局”,电商渠道都没有对百丽构成真正的威胁,要知道,百丽一年的销售额高达400多个亿,而且是中高端价位的鞋,这种鞋不是电商的主流产品。许多消费者也表示,中高档鞋还是去店里买更放心。


可以说,盛百椒在一个错误的地方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4


真正的战场在线下。


百丽是靠线下渠道发展起来的,百货商场构成了这个鞋业王国的地基,但近年来,这块地基不断受到购物中心的蚕食。


与主要卖货的百货商场不同,购物中心的主题是休闲,餐饮、影院、超市是其必备,百货门店可以有,但要能吸引客流,而鞋类门店由于不具备这个特征,所以很难获得大面积展区,这一点对百丽构成了巨大威胁。


+


百丽之所以选择百货商场渠道,是因为商场的鞋类通常位于一层,它可以通过垄断大面积展区的方式,让消费者避不开自己。而在购物中心里,这套打法无法施展。


或许正因为如此,盛百椒对于进军购物中心始终缺乏热情,这给百丽带来了结构性困境。


百货商场的衰落已成大势。这两年,不少到百丽门店采访过的媒体都表示,客流稀稀拉拉,以投资京东而闻名的“风投女王”徐新更是直言,“跟着百货公司走一定是下跌的。”


但离开了百货商场,百丽只是一个新手,在购物中心这个新战场,盛百椒始终找不到一套新的打法。有人将盛百椒的处境比作一战时的法军,之前用重兵修筑了坚固无比的马奇诺防线,而德军却绕过防线开辟了新的战场。


实际上,盛百椒的处境要好过当年的法军,因为“马奇诺防线”瞬间完全无用,法军必须与德军在新的战场决战,而百货商场只是在衰落,它至今仍是百丽400多亿营收的主要来源。因此,只要产品还畅销,百丽完全可以巩固当下的格局,并利用在百货商场赚到的钱,去敲开购物中心的门。


但盛百椒并没有这样的打算,他对于摆脱当前困境毫无信心,因为他还面临另一个更加致命的问题——百丽的鞋子越来越卖不动了。



5


国内服装业一直存在较严重的存货问题。一位业内人士称,国内品牌的产销率大约为65%,某些“困难时期”的品牌甚至低至35%,所以,即便全国的服装企业都停产,剩下的服装也够市场卖两年的。


不过百丽一直是一个例外,由于它近乎垄断了中高端市场的出货渠道,再加上其产销周期远快于国内同行,所以它没有什么存货。


这种情况近几年来发生了逆转,而且愈发严重。到2016年8月,百丽的存货已达77亿元,同比增长10%。


存货产生的原因有前期过度扩张带来的后遗症,但主要是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


在有关百丽的消息中,你能看到大量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吐槽,吐槽集中于三点:一是设计过时,二是更新速度慢,三是定价过高。


百丽产品设计的过时似乎已经成了一个公认的事实,有网友称,在这个消费主力是80后、90后的年代,百丽成功维持了50后、60后的审美。连盛百椒都承认自己的观念老了,百丽至今以生产正装鞋为主,而他在一次搭电梯时发现,20个人中只有2个人穿正装鞋,其中一个还是他自己。


此外,百丽旗下的品牌也缺乏个性,目前它有自营鞋类品牌13个,代理品牌7个,但这20个品牌无论从年龄层、风格来看,都没有太大的分别,没有形成品牌区隔。有评论干脆讲,百丽更像是渠道品牌,而非消费者品牌。


其实,即便百丽开始打造各品牌的个性,在设计上转向休闲风格,跟上80后、90后的审美,它也没办法特别时尚,因为它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快时尚”产业链。


全球快时尚的龙头是西班牙服装巨头Zara。2016年,Zara母公司InidtexSA的营收超过230亿欧元,净利润超过30亿欧元,其创始人阿曼西奥·奥特加曾一度超越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让奥特加成为世界首富的,则是Zara的快时尚模式。



Zara每年上市1.2万个新品,平均20分钟设计出一件衣服,一件衣服从设计师创意到店铺上架只需要2周,而每周,Zara会更新两次产品,同时变更店内的陈列区域。在消费者眼中,Zara每次去都是新的。


这一点是百丽做不到的,百丽的产销周期是3个月,每年只有40%的鞋是大胆创新的,其余的都是小改。


这是一场完全不对等的较量,好比对方拿着机枪大炮,而你拿着大刀长矛。


这样背景让国内服装企业陷入被动境地,许多吃不消的企业2014年以来纷纷关店,达芙妮、七匹狼、美特斯邦威等关店的规模都在成百上千家。


百丽也面临关店的问题,它在2015年关闭了366家店,平均一天关1家,到了2016年,情况更加严重,光是6月到8月,就关闭了276家店,平均一天关3家。


如果说有什么能让盛百椒稍感安慰,那就是Zara等快时尚品牌的主攻方向不是鞋业。不过,那些小一点的国际潮牌却瞄上了正在“消费升级”的中国市场,正通过国内买手组团来犯,其推新品的速度要远超百丽,鞋子的样子更潮流,价格也更低。


百丽鞋子定价过高一直为人诟病,许多消费者都不理解,那么落伍的鞋为什么卖那么贵?


其实,百丽的鞋子并不是贵,而是标价高,百丽沿袭了百货商场时代的“高标价、低折扣”策略,该策略在当时是业内普遍的做法,但现在时代变了,电商平台已经让价格变得透明,再虚高报价,就等于“自绝于人民”。


种种问题让外界相信,百丽与这个时代已经脱节很久了,人们看不到扭转局面的希望,而更糟糕的是,盛百椒也看不到希望。



6


盛百椒对于百丽困局的认识不可谓不深刻,在2016年的业绩中期会上,他说,“该做的转型还得做,如果不做,真正最严寒的冬天来的时候就面临死亡。”他也承认自己对于市场变化没有做出很好的预判和应对,并把转型失败的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


盛百椒曾对转型成功抱有强烈的信心,但在屡战屡败之后,这种信心消失了。有报道称,他今年曾当着记者的面说,自己都65岁了,还能折腾多少呢?他甚至反问记者,“到底要不要转型?”


+


与盛百椒同样感到有心无力的还有创始人邓耀,老爷子如今已经83岁,从2011年中风后就退居二线,现在更加折腾不动。


今年,这对合作了26年的最佳拍档做出私有化百丽,同时套现离场的决定。


4月28日,百丽发布公告称,高瓴集团、鼎晖投资及百丽执行董事于武、盛放组成的财团,将以531亿港元 (约45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对上市公司进行私有化。


私有化之后,高瓴集团和鼎晖投资分别持有百丽57.6%和11.9%的股份,以于武、盛放为代表的管理层则持有剩余30.5%的股份。在此过程中,邓耀和盛百椒系数卖出股票,合计套现约130亿港元(约110亿元人民币),而邓耀6年前的身家超过250亿元人民币。


退市程序在7月27日正式完成,媒体普遍将这笔交易形容为“贱卖”,然而盛百椒却长长舒了一口气,他说,“做出这个选择,是给公司找机会,也给我自己找机会。”


盛百椒认为自己之前的转型努力之所以失败,与公司上市,自己不得不追求短期利益有很大的关系。在他看来,百丽的问题是结构性的,不是简单的市场不景气问题,非经脱胎换骨式的改造,不可能得到解决。


可是他并不清楚该如何“脱胎换骨”,他称自己在价值观上难以再为公司带来大贡献,离开对大家都有好处。不过,他会在离开前再工作两三年,帮助公司完成过渡。


+


这并不是为套现离场找借口。事实上,邓耀和盛百椒在公司的存在,的确对转型构成障碍。只要想想那些“既得利益群体”与他们盘根错节的关系,你就明白转型为什么推行不动。


在《我的前半生》中,资深咨询顾问唐晶曾问上司贺涵,她给客户的转型方案那么好,客户也付钱了,为什么不执行?贺涵笑答,问题出在人身上,你的方案牺牲了谁的利益,谁就会拼命阻挠转型。


当然,消解“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挠只是转型的开始,只要出一个狠角色,这些都不叫事,真正的难点在于方向和路径。


当前,零售业的发展方向是以消费者为中心,通过推出一款又一款爆品,不断赢得市场,而不是推出一大堆平庸的产品,让消费者不得不选,当然,更重要的趋势是——要快!


从某种程度上讲,现在的服装业本质上已经不再是制造业,而是零售业,整个产业链都需要以零售为核心,重新塑造。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且缺少成功的榜样,百丽能否摆脱对之前成功路径的依赖,浴火重生,暂且不得而知。


唯一清楚的是,那个成就了“鞋王”的百货商场时代,彻底结束了。


编者按

马云曾向一位实业巨头隔空喊话:“不是实体不行了,是你的实体不行了;不是零售不行了,而是你们家的零售不行了。”这句话很刺耳,但切中时弊,曾经统治行业的巨头们正在老去,它们活在昔日成功的模式里,抓不住今天的机会。百丽曾以快所向披靡,如今却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中国的消费市场正在升级,需求越来越大,年轻人正在成为消费主力,去年“双十一”期间,70%的商家是3年前都没有听过的新企业,而这些新企业完全按照新人类的消费需求塑造自己的商业模式。事实上,对百丽构成重大威胁的也不是另一家巨头,而是这些新企业。


未来,一家企业越做越大,还是江河日下,并不取决于它的规模和历史,而取决于它的速度和激情。


百丽之外,又有多少看似强大,但却慢慢老去的企业呢?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 图片来自网络 ·



END


意犹未尽吗?进群聊聊吧!



【今日群话题】

那些正在老去的大企业……



 戳我 加入华商韬略读者群


也可直接搜索微信号加入读者群:

西区:hstlkf    (四川、贵州、云南、重庆、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南区:hstlkf2   (广东、湖南、广西、海南、香港、澳门)
东区:hstlkf3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台湾)
北区:hstlkf4  (北京、天津、湖北、山西、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



精彩文章回顾


马化腾的力量郭广昌和复星到底怎么投资的中国实业界最沉默的大BOSS高通围猎紫光董建华家族退场孙宏斌逆袭京东方的抗战20年香港最清苦的巨人霍英东的笑与泪被开除的“首善”他用2924亿买下一外国公司不老的李嘉诚刘銮雄病了“悲”者李经纬平安帝国的“老司机”马化腾的苦难岁月让世界敬仰的老先生他才是格力创始人恒大到底有多大坐着劳斯莱斯的老干妈


欢迎买本书,给我们捧个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