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东生:智能时代的竞争关键在于人的“大脑”升级

2017-12-11 毕亚军 华商韬略

华商韬略

聚焦标杆丨解读韬略关注



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扑面而来,身处其中的企业与企业人该如何应对?

华商韬略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客服微信:hstlkf

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 ID:hstl8888

作者丨毕亚军


12月8日,2017广州《财富》全球论坛上,刚刚当选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的TCL集团董事长、CEO李东生,代表中国业界给出了他的思考和TCL的答案。


拥抱智能化


李东生完整地经历了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并在其中扮演了超过20年的先驱者角色。技术变革是工科出身的他始终关注的核心,也是TCL依然屹立潮头的关键。


制造业拥抱智能化与人工智能,李东生与TCL也是先行者。


2009年,TCL与深圳市政府共同投资245亿元人民币建立了华星光电,立志改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长期“无屏”的窘境,TCL也由此成为中国大陆唯一掌握半导体显示领域的“面板—模组—整机”垂直一体化产业链条的彩电制造企业。


当时,李东生就判断,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带来全球制造业格局的巨变,于是将华星光电这个全新的项目作为适应变革的抓手,核心方向之一就是智能制造。


如今,华星光电不但在技术层面攻进全球顶尖阵营,在经营效率等方面超越包括三星、LG在内的国际同行,也成为了中国智能制造的一个标杆。


目前,华星光电的生产环节已实现“无人车间”,100%自动化生产。今年11月,华星人工智能自动缺陷分类系统(ADC项目)也已正式上岗,由AI当质检员。明年,华星在生产、设备、制程、可视化等领域的智能化系统也都将陆续上线。


在已经运行的ADC项目中,人工智能上线仅3天就达到了人类工程师半年训练的水准,大大提升了面板质量控制水平,并可替代75%的质检人员工作。

“通过信息化和智能化实现了科学决策和智能制造,基本具备了‘工业4.0’的雏形。我们的目标是把华星打造成全球智能化程度最高的面板工厂。”李东生说。


华星之外,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也给TCL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


早在2014年,李东生就给TCL明确了“智能+互联网”、“产品+服务”的“双+”战略转型目标,也由此加速了TCL拥抱互联网和智能化的步伐。


2017年5月正式动工,投资129亿的模组整机一体化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是TCL智能制造的一个新境界。该项目包含华星光电高世代模组和TCL多媒体智能显示终端两个子项目,竣工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模组和整机一体化智能制造基地。


依托上、下游的基础,李东生正下着一盘“在显示产业做整合,进一步建立全球竞争优势”的大棋。“全球对彩电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彩电需求增量是非常大的,我们希望由此在全球的显示产业能够争取更大的份额。”他说。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上,TCL已经通过AI让TCL电视向家庭娱乐平台不断延伸,既大大丰富了消费者的娱乐方式和娱乐体验,也让公司的电视业务不断高端化。2017年前三季,TCL的智能电视销售均价也提升了19.3%。


李东生说,“TCL的产品现在已基本都是智能产品,既给用户提供了更多的智能互联网服务,让用户有更好的体验,给用户带来新的价值,也为企业创造新价值。”此外,TCL也介入了智能电视和智能手机的一些功能芯片领域。


为在智能化变革中更具主动权,TCL还率先在美国硅谷设立研究所并与多所顶尖高校在半导体显示技术、智能制造、AI、大数据、5G等领域携手合作。在显示技术领域,集团已在广州推动喷墨打印显示技术,探索下一代显示技术方向。


最近,TCL正在筹建一个智能技术专项投资基金。“我们会投资和我们相关的智能制造技术,为未来企业提高智能制造水平服务。”李东生说。


人才大变局


TCL的智能化为其持续深入的全球化提供了支撑,也令产业和趋势观察者瞩目,但《财富》希望李东生重点分享的,却不只是智能化对企业竞争力的重塑与改变。


“新兴的科技正在快速重塑劳动力……全球化企业领导人将如何继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工作者打造‘生活脚本’,让他们能够在不断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中学到新的技能并不断进步?”这才是《财富》给李东生的命题。


因为《财富》认为TCL在这方面找到了不错的解决方案。


拥抱智能化,不是要甩掉员工,让就业变成失业,而是要促使就业和人才向更高端升级,这是李东生从实践中得出的基本判断,也是TCL坚持的目标。


李东生说:“对于企业来说,智能化、自动化是必然趋势,要适应竞争,就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但是TCL企业在过去几年持续成长,人数并没有减少,而是在增加,智能化提高我们的效率,让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也不断创造新岗位。


在李东生看来,就制造业而言,智能化对人才结构的影响会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智能制造将导致部分处在制造链低端的生产岗位被机器人取代,甚至会逐步从体力劳动领域升级到脑力劳动领域,这会导致部分就业岗位的丧失;


第二,智能制造企业中,对综合思维、灵活决策、富有创意的岗位需求将大量增加,进而推动高层次人才需求持续上升;


第三,智能制造大规模应用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将推动劳动力升级。李东生认为,智能化推动的就业结构升级,将是今后30年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


由传统制造转向智能制造,企业和企业人要如何转型升级?


李东生的观点是,这需要从思维方式、流程设计到管理实践都进行深度转型,也将是从最高领导者到管理者再到一线员工都需要转型的系统进化。


“我们只能适应这个时代,进而引领这个时代,而人的‘大脑’能否升级,是我们能否跟上时代发展潮流的关键。”李东生说。


训练你的人


具体到TCL,如何让现在的人才适应未来的需要?


核心是构筑全面的培训和提升体系,更通俗地说,就是不断训练你的人。


李东生说,企业要创造条件,帮助员工提高专业技能,适应新的生产技术的要求。“所以TCL有很多培训计划,来帮助基层的员工,帮助基层管理者,不断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生产技能,来适应这个变化。”


为此,他致力在集团贯彻终身学习理念,推动设立了TCL大学,构建了“鹰系”、“新任系”和“高潜人才系”等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梯队培养体系。


其中,最核心的“鹰系列人才培养计划”一共包含四个层次:“雄鹰工程”面向高层管理者,着重培养企业高管的国际化经营能力;“精鹰工程”面向中层管理者,着重培养企业经营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和领导力;“飞鹰工程”面向基层经理人员,培养其管理能力、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雏鹰工程”面向新入职的大学生,着重进行企业文化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他们融入企业和社会的能力。


在智能制造方面,TCL则依托TCL工业研究院,邀请专家学者到内部开设人工智能、算法及芯片技术等紧跟科技前沿的专题培训班,同时还将学习效果与绩效薪酬挂钩,帮助技术研发人员升级知识结构,以适应新科技发展的形势。


训练的同时,TCL努力为训练出来的人才构建新的舞台并使其更好发挥力量。在华星光电,为适应智能制造生产的需求,TCL专门设立了智能制造规划部门,新增了系统开发、智能运营、大数据分析、智能物联网、制程监控等60个岗位编制。


目前,TCL还正筹备建立华星智能制造学院,打造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和孵化基地平台,在更广层面培养一线员工,主动向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升级。


“最近几期集团执委会后都有一个半小时的集体学习,核心就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李东生说:“TCL将与员工共同成长,帮助他们与智能时代共舞。”


一直向前冲


11月29日,深圳建市以来投资最大工业项目——华星光电第11代TFT-LCD及AMOLED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建设项目(简称“G11项目”)主厂房及AGC玻璃项目厂房提前一个多月封顶。出席仪式的李东生可谓是百感交集。


差不多8年前,刚刚从收购法国汤姆逊和阿尔卡特的泥潭缓过劲来,严格地说是被日韩主导的液晶平板电视革命打了个措手不及的他,顶着巨大的压力,一出手就是245亿的巨资投资华星光电,誓言要把日韩企业夺走的加倍赢回来。


8年抗战下来,他做到了。


通过华星光电这盘棋,整个TCL集团也更年轻,更活力,更智能,更面向并掌握着未来了,但这个成绩对李东生来说,堪称九死一生的胜利。TCL今天的成功得益于率先形成了全球化的版图和格局,但这一度带给李东生史无前例的风险。


早在1999年,李东生就带领TCL迈开国际化步伐,2004年,他一举收购法国汤姆逊全球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全球移动终端业务,在全球消费电子行业一战成名。


但这次载入史册的中国企业国际化里程碑事件,却因电视技术迭代和国际运营经验不足,一度给TCL带来灾难性的影响。收购之后,TCL连续两年巨亏,银行收缩信用,市场看空一片,李东生甚至还被《福布斯》评为“年度最差CEO”。

最艰难的时期,李东生几个月瘦了20多斤,并写下《鹰的重生》,号召TCL人以重生的精神变革创新,坚定推进国际化事业,同时大手笔进军面板行业,直到把当年看起来失败的收购变成如今TCL全球化的扎实根基。


如今,TCL的核心产品都已在全球市场占据领先优势。2016年,公司的LCD电视销量全球第三,液晶面板全球第五……在北美市场,TCL电视已连续三年增长最快,超越所有日本同行,成为仅次于三星、LG的第三大品牌。


60岁的掌门人带领一家30多岁的企业,如何跟雄心勃勃的新生代竞争?李东生的答案,是学习,是不断超越自己,是一直坚守实业报国的企业家精神。


他说,只有自己保持足够的成长,才能带领一个团队成长。“为了应对竞争,只有保持持续学习,才能持续保持竞争力。”为此,他到今天还在努力练习英文,也依然在钻研各种技术,了解、思考并前瞻产业变革趋势。


面对产业格局的变化和创新技术的高速迭代,李东生选择拥抱互联网,拥抱智能化,拥抱年轻化和市场化,但千变万变,实业报国的理念一直没变。这也是李东生最显著的企业家精神特质,是他认为TCL能够百折不挠,在最困难时刻爆发最大能量的力量源泉。


2015年,实体经济在互联网新经济浪潮中倍感落寞之际,李东生就大力呼吁,坚守实业,只有实业才能挺起中国的脊梁,而且亲自到中央电视台投放形象片,甚至到纽约时代广场,为实业,为中国制造和中国品牌代言。

“有人问我,做实业投入这么大,划算吗?我说,梦想怎么算……”


“个人的力量总是渺小的,但是这个心意很重要。如果有更多的企业家都能这样做,效应就会非常大。”李东生说。


依托过去10年再创业的全球化基础,TCL集团确定了“全球化智能产品与互联网应用与服务的企业集团”的新定位,并且提出新目标:3—5年后,要在所处领域超越三星。一些人对这个目标并不看好,但李东生自己信心十足。


“要有抱负,对未来充满期待,不畏挫折;相信难题一定有解,只是暂时还没找到;保持好奇心,不轻易否定新事物、新想法,敢于尝试……”他说。


超越日韩,这也是李东生等在日韩企业脚底下顽强崛起的,这一代中国电子信息企业家做了几十年的一个梦。这个梦里有他们自己的理想,也有国家民族的期待。


这一目标下,如何更好地拥抱智能化依然是李东生必须破解的课题。


“我们将不断加大智能化的投入,这也和‘中国制造2025’是同一个方向。中国企业必须要通过这一轮的转型升级,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李东生说。


这一系列的课题怎么解?李东生也没有具体的答案,但有一点他很肯定:TCL的智能化绝对不是要用机器干掉人,而是要让人更懂机器,也让机器更懂人,最终实现“TCL将与员工共同成长,帮助他们与智能时代共舞”的共赢目标。


在与《财富》杂志的对话中,李东生说:“企业在发展业务的同时,为自己、也为社会培养人才,这也是对社会的另一种贡献。”



精彩文章回顾

挑战茅台的人越界者郎咸平阿里的尽头医药首富孙飘扬苦日子要来了王健林的危和机马化腾的力量郭广昌到底怎么投资的最沉默的大BOSS围猎紫光董建华家族退场孙宏斌逆袭抗战20年香港最清苦的巨人霍英东的笑与泪被开除的“首善”他用2924亿买下一外国公司不老的李嘉诚刘銮雄病了“悲”者李经纬平安帝国的“老司机”恒大到底有多大坐着劳斯莱斯的老干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