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尺寸战争:中国靠什么赢得全球客厅?

华商韬略 华商韬略 2024-01-09



作 者张静波华商韬略出品ID:hstl8888


从CRT电视、液晶平板电视、OLED电视再到激光电视,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显示技术快速迭代,在这场更大更清晰的“持久战”中,中国企业从“幕后”走到“台前”,完成破茧成蝶的逆袭。显示领域的“中国队”,如何一步步攻占全球客厅,并赢得高端角逐的决定性胜利?



2023年的最后一周,当一台激光电视和国产大飞机、中国高端医疗装备一起成为中国制造创新力的代表时,不了解激光电视的人有一个相同的问题:


一台电视,凭什么成为大国重器般的存在?


这是由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新闻宣传中心联合制作并发布的《中国制造新模样》系列微视频,目的是彰显中国制造在技术创新、产业链自主可控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方面取得的新突破、新跨越,见证中国制造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视频中的主角,就是这款120英寸激光电视。对于传统电视来讲,它已然具备了“遥遥领先”的全部条件。


首先是大。对于传统电视来讲,120英寸,是当下传统电视难以企及的天花板。


也不仅仅是大。


8K的超高分辨率、超越传统电视2-3倍的色彩显示能力和影院级音响,使得这款电视拥有比全球4K高端激光影院更加震撼的音画质体验。



直白点说,可以让你看到手机屏幕上无法感受的《流浪地球》中未来世界的生活细节,捕获从平板电脑的扬声器里无法获得的《长津湖》中子弹穿梭、炮弹轰炸的氛围感。


当全球电视市场进入存量竞争周期,普通电视的“平替”越来越多,销量下滑,大屏、超大屏电视开始成为最大的“确定性”时,如何在音画性能提升的同时,带来更大、更出色的观影体验,成为全球电视市场竞争的指挥棒。


在这场战斗里,激光电视是一个新的“兵种”,它的出现,似乎就是为了打赢这场战争而来——从诞生伊始,它的初始尺寸就达到传统电视难以企及的“上限”——100英寸,并快速实现了75英寸到300英寸的最全尺寸覆盖。


全球首台可折叠激光电视的出现,彻底把百英寸巨幕电视入户的门槛拆除,用户在轻松拥有大屏的同时,反射成像,零有害蓝光的护眼科技、色彩真实、完美融入家居的品类优势加持,更让激光电视成为最耀眼的存在。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激光电视成为新消费的“网红”。


在抖音联合全球知名市场咨询机构GfK发布的最新报告中,激光电视入选2023年最受消费者关注的四大创新品类之一,和嵌入式冰箱、集成灶、厨房空调一起,成为关注度最高的创新品类。



作为最早布局激光显示技术的厂家,海信坚守16年,苦尽甘来。


Omdia市场数据显示2023年1-3季度,海信激光电视出货量份额为46.5%,居全球第一,持续领跑全球。


激光电视,只是中国制造向上跃迁的一个缩影。


2023年,华为携麒麟9000S芯片,王者归来,令世界惊叹。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车企,则将全球各大车展变成了自家炫技的舞台。电视市场的焦点战役,也推动了中国整个电视产业的崛起。


根据奥维睿沃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电视品牌出货量已超越日韩厂商总和,而海信系电视出货延续高速增长态势,继续以全球最高增速领跑行业,站稳世界第二。


中国制造仿佛一夜之间,改天换地。



中国人在激光显示产业的引领,更像是一个孤胆英雄,在“无人区”率先开战的故事。


事实上,自从192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视诞生以来,电视显示技术就一直由外资企业主导,从最早的CRT到液晶显示(LCD),再到OLED。


中国企业作为后来者,更多扮演了推广者的角色。


直到海信把使用激光光源的DLP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和电视技术结合,推出了更适合大屏影院级观影的海信激光电视。


传统电视带来了清晰度和画质能力的提升,但受限于技术,在尺寸上不断逼近天花板。激光显示作为一种新型显示技术,可以轻松实现超大尺寸显示,在新世纪之初就引起全球大厂的关注。



彼时,日本人、韩国人都曾积极投入,但由于技术难度大,再加上产业链配套不成熟,都没能坚持下来,在短暂尝鲜、出了个概念款产品后,就偃旗息鼓了。


那时,国内大多数厂商还热衷于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大战。


成立四十多年,技术嗅觉敏锐的海信,从中嗅到了危机:


一方面,不管液晶胜出还是等离子胜出,中国彩电业依旧摆脱不了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


另一方面,随着电视大屏化趋势不断加速,天生就具有大尺寸优势的激光电视,还拥有健康护眼、超级色彩表现力、低碳环保等显著优势,有可能在未来颠覆整个行业。


2014年,在技术上积累了七年之久的海信,终于厚积薄发,推出全球首款100英寸超短焦激光电视,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当天,央视新闻联播评价道:激光显示技术,打破了国外企业在电视显示技术的长期垄断地位。



一个饶有趣味的信息是,那一年,美国市场调查机构DisplaySearch对世界各地电视尺寸进行的调查发现,中国人比美国人看更大电视——中国电视平均为41.7英寸,第一次超过北美地区(平均41.6英寸)。而放眼全球,当时最大的液晶电视84英寸,日韩企业标价22万。


海信激光电视以100英寸突袭超大屏市场,并坚持每年在全球消费电子产业风向标的CES展上发布新产品,以手机、快消品的迭代速度——从2K到4K,从100英寸到300英寸,再轻松下探到75英寸。


在技术快速成熟的同时,2018年,海信激光电视开启普及风暴,当时上市才一个多月的海信激光电视L5,以不到2万元的价格,成为彩电畅销榜第一名,在大屏市场一枝独秀。激光电视健康护眼的特性使3米看百英寸也友好舒适,让更多中小户型的家庭体验到沉浸观影的震撼。



对产业大势的判断,往往决定了一个企业的高度和未来。


21世纪头十年,当马斯克和王传福押注电动汽车时,几乎无人看好。但他们最终等到了风来。


海信之所以坚定地押注激光电视,也是提前看清了行业大势,即便身处暴风雨中,也要笃定等风来。


这个风,就是消费者对更大尺寸、更优质观影体验的需求。


令传统电视厂商捉急的是,当他们好不容易摸到这个100英寸这个尺寸天花板时,却发现很可能自己的屏幕进不了消费者的客厅。


这个尺寸的液晶电视,不仅重达150斤,还无法突破房子的上限,电梯进不去,门也进不去,“拆家”的成本对消费者来讲,不逊于新买一台电视。


就在这个时候,激光电视放出了必杀技——“可折叠”。


2023年9月,海信推出全球首款可折叠激光电视L5K,它创造性地将屏幕卷曲、框架折叠,使得超百英寸大屏可以轻松入户,让全球消费者坐在家中,即可享受一场IMAX级的观影体验。


相比传统超大屏电视入户安装动辄两三小时,甚至动用吊车或拆窗入户,可折叠激光电视从入户、调试到安装,仅需40分钟。



因为首次在超大屏电视上实现了“可折叠”,2023年11月,海信120英寸的可折叠激光电视在撒贝宁的“暖房”聚会上吸睛无数,成了大宅用户都在找的“小撒同款电视”。


这个新技术,为激光电视更大尺寸的产品,形成了可选配的可折叠方案——200英寸、300英寸……相较于液晶电视,激光电视的未来也将完全不受家装条件困扰,越大,激光电视越强!


在实现可折叠的同时,海信还推出了卷曲屏激光电视、顶嵌式激光电视,甚至,首次展出了激光车载HUD和车载全景显示。在客厅之外,海信成功地将三色激光技术应用在汽车出行领域,用色彩、亮度更出色的技术,实现了抬头智慧显示,把车窗变成沉浸影院。



十年前,作为一个全新的电视品类出现在CES上的激光电视,已经从“小众”走向“大众”。激光显示正在呈现摩尔定律的特征,市场的爆炸性增长一触即发。


根据洛图科技数据,2015-2022年,国内激光电视复合增长率为68.6%。在海外,2019年以来销量年复合增长率达144%。在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售价在5000美元左右的海信激光电视销售量保持三位数增长。


随着场景化消费时代来临,激光显示在不同应用场景全域崛起。《2023激光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白皮书》的数据显示:


2023年上半年,激光显示在家用、车载、工程、商业、教育等主流应用场景,分别收获了20%-40%的增长。


网红餐饮、户外露营等新兴场景,更是实现了2倍以上的增长。


2022年,激光电视已占到100英寸以上大屏电视市场的65%,近六成的国内电影银幕使用激光光源……老百姓生活中的含“光”量越来越高。


最重要的是,在这个代表未来趋势的下一代显示技术上,中国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实现了全球领跑。


目前,中国激光显示技术专利达到7000多项,专利数量全球最多,多项激光显示国际标准由中国牵头制定。


不久前,工信部等七部门在《关于加快推进视听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


到2027年,培育若干千亿级细分新市场,打造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使我国视听电子产业全球竞争力显著增强。


激光显示被作为八大供给能力之一被点名。


意见还指出,加快激光显示从小型激光投影机向大型超高清、高画质、超大尺寸激光显示系统方向发展,推动激光电视、投影等产品普及。


这对中国激光显示产业来讲,是一个重要的机遇。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看来:


“激光显示技术优势明显、产业链整合能力增强、场景应用空间打开、市场认可度升温,未来成长的机会巨大,一旦突破临界点,将会爆发式增长。”


很快,一年一度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即将开幕。在这场全球顶尖技术的大比拼中,激光显示又将带来哪些极致新品,令人期待。



THE  END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衷心感谢您订阅《华商韬略》,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我们的最新推送,敬请星标华商韬略公众号,感谢支持,期待长久伴您同行。

华商韬略出品

主编:毕亚军  责编:周怡

美编:宋晓昱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图虫创意、东方IC,未能核实版权归属的,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华商韬略旗下公众号,欢迎关注


投稿、约稿、商务合作及建议
敬请联系:010-65580525

zy@hsmrt.com  周总监

◆◆◆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成长计划】签约账号【华商韬略】原创内容◆◆◆

“点赞”是喜欢,“在看分享”是真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