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贺延光:我们的照片不能孤芳自赏 | 拍者讲堂实录回顾系列之二

2014-12-04 拍者



故知新总是重要的,相信对于拍摄者而言,总结与思考可以让我们不忘初衷,获得重生的能量。在2014年的最后一个月,拍者君将在这里向您呈现历次拍者讲堂的实录精华,以飨读者,同时对做客拍者讲堂的诸位老师表示鸣谢。


贺延光老师是中国著名摄影家,原中国青年报图片总监。“不作假,不为历史留下空白”,是贺延光从事新闻摄影以来所奉行的理念。


此文首发自新京报拍者网

转载请联系留言并注出处

“我们的照片不能孤芳自赏,艺术家可以。新闻照片,你所有的内容都应该让读者看懂。”


“我们拍照片要让读者了解历史,当然如果没能刊发,你也不要生气,你要想打仗不靠一城一池的得失,信念要坚定,要有韧性,不要计较每一次失败,不要轻易把自己弄的垂头丧气。”——贺延光



我没上过什么学,我利用这个机会谈谈我搞新闻摄影的事儿。


我干的比较晚,29岁才开始,中学毕业想当兵,没当上,于是就插队。我读书学习不算好,压力很大,我从内蒙搬到北京,早上一年学,比我的同班同学至少小两岁。我考高中的时候开始文革,我加入了红卫兵,就可以不考试了,毛主席挥手我前进。我还做过我们学校红卫兵的代表,那时候人都疯了。但是我当时不觉得疯,从内心里面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我见过毛泽东他老人家,我们在东头,那天他走到天安门城角,拿着帽子挥手,我是近视眼,看不清,影影绰绰。但是感觉他老人家能看到我,无尚荣光。我和我的同学走了不少地方,红卫兵串联吃饭、坐火车不要钱。那时候也拍了一些照片,我们家里有一台旧照相机。

那时候照相机是非常奢侈的,一般人家里没有照相机,我们家虽有一台,但仍作为玩具。之后到黑龙江插队,我都没有带,插了两三年队回北京以后突然想要把照相机带上。胶卷也比较贵,我和几个要好的朋友,礼拜天偷偷钻到野地里拍纪念照,我们抱着冲锋枪做出非常威武雄壮的姿势留念。不敢跟别人说,因为胶卷贵,你给谁照,不给谁照,得罪人。

直到有一天,房东老太太看到我给朋友照相,她说能不能给她的孙子孙女照,我怎么能说不能呢?我说没问题,以为是客气话,但老太太认真,上炕打开柜子翻新衣服,我心想坏了,因为没胶卷,又不能说没有,我记得很清楚,两个小孩流着鼻涕站在雪地里让我拍。我想混过去,但老太太追着我要照片。后来实在躲不过去,我说胶卷弄到佳木斯市冲洗冲坏了。后来回到北京,在工厂呆了六年。那么多年我经历了好几件事,一直觉得照相机是一个玩具。

八十年代初,军事博物馆有一个展览叫《老战士展览》,就是一些摄影前辈在战争年代拍的照片。他们那时候器材也是简陋的,说水平也不很高。头几年我和一些朋友聊天,有的朋友说,新闻这个东西拍个影就行了,就怕你拍不上,我说我反对,业余作者在现场把一个重要新闻抓下来很不容易,值得鼓励,但是职业记者或是专业级的发烧友,还是要求他把照片拍好,甚至能不能拍得最好?现在大家都有相机,你不能拍的最好很可能就要被淘汰了。

这个影展以及九十年代初的一个影展对我影响非常大,后来我被调到北京团市委干了两年,北京青年报要复刊,正好我当时实在不愿意在机关干了,我就要求去当记者,我从小受的革命教育就是关心国家大事,我当时的状态也很自然地去关注社会。

我要求去北青报当摄影记者,那时拍照片的人少,机关的人都知道我会拍照片,但我当记者就不敢蒙事了,当时一台相机还要经过市委批的,买个沙发和电视就更费劲了。

当了摄影记者,我得学习,到文化宫去听课,一位老师讲拍黄浦江的夜景,灯光一亮,黄浦江的船来来往往,产生各种各样的线条,拍照片时统一灯亮,然后用无线电要求船走来走去,摄影师可以调动千军万马,你看照片漂亮吧?但是一般人还真拍不了。

后来看《解放军画报》的照片,部队的伞兵飞过长城拉出很漂亮的线条,一般人能拍的了吗?中国的摄影始终是这样,我刚当摄影记者的时候仍然在走这个路,我后来总结了八个字:“领会精神,组织画面”。

我第一次见报社记者拍照片是在五七干校,有一天领导说人民日报的记者要采访我们班长,大家做准备,扫院子,干了三天。领导来了以后把我们几百人弄到地里,从上海牌小汽车里下来两个摄影记者,他们要求我们几百人在冬天的田地里走出之字型的图案来,据说构图好看,一遍一遍就跟拍电影似的。我们那个时候没有怨言,折腾几个小时。过两天领导又通知大家:人民日报来电话说拍的不理想,让改天再来一遍。

我到中青报以后,正好是夏天,拍暑假生活,我也在办公室里画草图,这么拍行不行?征求领导意见,行,我就找个胡同,找一些过暑假的孩子:你这么干,你再笑一笑,不胜其烦。我第一张见报的照片是拍一位劳动模范,25岁的一个厨师,我让他刻萝卜花,旁边还找别的厨师配合,用一个灯把侧光打出来,我拍的累,看的人也很累,但这就是我在中青报见报的第一张照片,还是高兴坏了——我的照片能见报了。

我运气好,赶上改革开放,在这个大背景下,新闻、摄影界也展开了讨论:抓拍还是摆拍,真拍还是假拍。我参与了讨论。那时,中青报的一位老记者,批判另外一位老摄影记者,罪名是什么呢?说新闻第一要新,第二要快,这是资产阶级的基本观。现在不新,不快怎么行呢?可在那个时候这种想法是占不了主流的,我到中青报也走了一段这样的路,幸亏时间不长,我自己不讲别人还不知道。我参与了这个讨论后,再加上插队的经历,还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也开始看国外摄影师的照片。

美联社的摄影记者刘香成,对我影响很大,他到香港和美国读书,毛泽东去世时回到北京,他本能地感觉到中国要变化。我当年和他见面的时候不记得是在哪个教堂里,虽然擦肩而过,但是我一下子就记住了他:我们同背照相机,年龄相仿,他留着胡子,国内的年轻人当时不能留胡子,也不能戴墨镜。

刚开始对他的照片不以为然,但过了几年,他出了一本小册子:《毛以后的中国》。我在同事家里看到,有几十张照片,我一翻,我感觉到中国社会前进的脚步,我说他这照片弄成一本,再让你看,太了不得。我想这个生活我都经历过,但是我怎么没有想到拍呢?这一页翻过去了,想拍也来不及。

20年后,中青报的编辑问我,改革开20年,你拍没拍过建国饭店?那是中国第一个合资饭店。我说我真没拍,但是我可以给你推荐照片。刘香成拍的一个机关的会议室,机关干部翩翩起舞,跳交谊舞,墙上是马恩列斯毛泽东的像,我看了这样的照片非常感慨。那时候,北海公园要是有年轻人拿着录音机学跳交谊舞,是要抓人的。看到这样一张照片,你没有感到社会前进的脚步声吗?可这都是司空见惯的生活。

我们干摄影可以干得晚,可以业余。但如果为读者服务,为报纸工作,我们的照片就不能孤芳自赏,艺术家可以。我到798参观,有些东西看不懂,也不敢说话,我怕露怯。艺术家可以孤芳自赏,可以特别张扬自己的个性,别人看不懂才神秘。新闻照片不行,你所有的内容都应该让读者看懂。所以你只要想传播图片,为大众服务,提供给媒体,你必须要考虑读者。

我原来有过这样的经历。女排第一次打世界冠军,大会堂有一个座谈会,我拍了一张,回去我们的编辑问,她们说什么呢?我说郎平说什么,臧克家说什么,全场怎么笑的。可是编辑不在现场,读者不在现场。你的感受能让读者同样感受到是非常重要的,摄影师的本事是把读者带到现场去。当然有技术的限制,但是最重要的是意识。技术问题都好解决,但在意识方面,你拍新闻照片,你一定要研究别人,研究社会。新闻照片说到底就是个变化,社会变化的过程对新闻摄影来讲非常重要。

歌功颂德对新闻来讲没有用。去年和国外摄影师到沙漠PK,主办方组织了几百人跳陕北腰鼓,气势非常棒,尘土飞扬的,有的中国的摄影师在拍,但是外国摄影师没有拍,他们拍什么呢?拍活动解散后,这些人和周围游客真实的关系。我们要注意自己身边的生活,不要一天到晚想着拍大事件,实际上我们的生活出现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我们都触手可及,但是你可能没有感觉,有的人就有感觉。

我们周围的生活比我们的照片丰富的多,我们应该抓住生活,不要老想着名川大山,华山过二百年还那样,你总有机会拍。但社会生活稍纵即逝,人的变化是最丰富的。往往拍人的照片是最吸引人的,摄影师通过照片也在看自己。当然拍好什么都不容易,拍好风光,拍好创意照片也都不容易。

我下面提到的一些照片,有的题材可能是职业记者才能到场的,但是有很多题材谁都可以拍,而且是什么照相机都可以拍。

我得奖的第一张照片,拍的是前门大碗茶,北京街头出现了大碗茶,文革前是没有的:不许做小生意,后来开始出现个体经济的萌芽。我在天安门金水桥拍的,金水桥是天安门的象征,天安门是北京和中国的象征。今天的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占整个国民经济半壁江山以上,它就是这样开始发展的。遗憾是,我当时用了一个标准镜头,一点也看不出环境来,拍新闻照片很多时候环境非常重要。

我还想强调一点,我们拍照片要注意隐蔽自己,我刚当摄影师的不懂这个道理,耀武扬威,我全身披挂在你们面前大摇大摆走来走去,我心想你们多看我几眼才好。但是后来明白了,摄影师的位置非常重要,不要引人注意,你的本事是别人没有注意你,你就把照片拍完了。

有一年相声演员牛群头脑发胀拍照片,他拍的都是演员。他问我怎么样,我说一般,我说要看的不是舞台上的人。于是他给我看另一张照片:冯小刚和冯巩两人坐在沙发上,冯小刚大哭,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电影被枪毙了,我说真正的好照片你拍了,自己都不识货。他后来给我打电话说想到中青报当摄影记者,我说牛哥不行,你走到哪儿把新闻现场破坏到哪儿,你拍什么?

我们经常遇到不让拍的情况,我觉得不让拍就不拍,除非这是新闻现场,我必须要拍。他可以挡镜头,但不能抢镜头,对于新闻事件他没有权利这么做,公众有权利知道发生了什么,所以你可以坚决拍。但是平常的情况,你看一个老头在那里,你非要拍,赶上老爷子不高兴,你说我是记者我非要拍,这就是你没道理,你有本事快门按完了别人还不知道。拍照片和被拍照片的人天天打交道,我讲,摄影师要尊重别人,不能胡来,镜头面前一定要有所忌讳。

我们的新闻是不变的,是什么事就是什么事,领导是会变的,当时不喜欢,但是到年底评奖又给你投票了,为什么?因为他当初也发自内心觉得这是一个好新闻,只是出于客观原因他不能那样认可。2009央视大火,当时媒体在报道上规避了很多,但到年底,很多媒体评选本年度的十大国际新闻,十大国内新闻,虽有不同角度和差异,但这个题材都名列其中。我想我们应该对读者负责,对事实本身,不要离题太远,尽可能逼近真相,对历史负责。这些年,许多中国记者在不断努力把自己造就成一个真正的记者。

我们拍照片要让读者了解历史,当然如果没能刊发,你也不要生气,你要想打仗不靠一城一池的得失,信念要坚定,要有韧性,不要计较每一次失败,不要轻易把自己弄的垂头丧气。

我曾经到一个大学的新闻系讲课,问学生,知道刘宾雁的请举手,大部分都不知道,不知道学什么新闻呢?当然也难怪学生,是我们的教育不够,刘宾雁1951年在中青报,1957年被毛泽东亲点为右派,文革后恢复名誉,胡耀邦向他三鞠躬。后来到人民日报写了很多文章,它的一篇文章枪毙了黑龙江省的大贪污犯,据说一天可以接到两麻袋的读者来信。刘宾雁1988年到美国当访问学者一直没有回来,2005年去世,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给他立了一个像,他的墓碑上面写的是:此处埋的中国人说着他应该说的话,做着他应该做的事。

拍照片写消息要交代背景,事件背景让新闻照片重要起来,我在天津儿童福利院拍过一张照片,乍一看没什么,但像这样生下来智障的儿童,在中国有一千万,交代了背景,再看照片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们即便是在街头拍照片,你关照眼前发生的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背景需要你特别注意,背后的东西了解清楚,眼前的事才能判断准确。



80年代末,美术馆第一次出现裸体油画,社会反响强烈,唱赞歌的,破口大骂的,一个老年观众掏出望远镜仔细观察,这个细节是我现场碰见的,非常偶然。我当时转了一圈就出来和几个朋友在休息厅聊天,走在我前面的老头老太太也出来了,聊天的时候我发现老头又进去了,我发现这个细节就跟着进去了。实际上裸体油画就这一张,看起来也没有什么。出来聊会天老头第三次进去了,老太太在外面休息。我又进去了,我也没想到他突然从兜里摸出个小望远镜,我在他一侧拍了两张,快门声太大,但估计老头心里正激动就没听到。我们观察生活,拍照片,戏剧性和细节非常重要。

我还想跟大家说,不要计较题材大小,我从来不拒绝任何题材的照片,什么题材照片都可以拍的有意思,一次,我们一个小记者说,贺老师能不能给我配张图,我找不到你们其他人了。

曲格平,国家第一任环境保护局局长,当时是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的主任,他的办公室不大,文字记者跟他聊天,我坐在对面隔着一个茶几,我拍了四十多分钟。他在联合国得过几次环境大奖,又是中国主管环境的最高官员,但是一提到环保问题就皱起眉头。最后我把这个皱眉头的照片拿给他们,编辑都满意,最后报纸发的时候,照片的篇幅比文字记者的字还多。可是,一个部长,用这种形象示人,他会不会不高兴?结果过两天秘书来电话,说奉部长的要求给我们打电话,能不能把照片放大点做个纪念。

我的一个观点,就是摄影记者不要计较题材,什么题材都可以拍出好照片。



我对领袖非常敏感,大家知道“小平您好”,当天晚上那张照片差点被枪毙,总编室一个老同志说不用,我那时候刚到中青报时间不长,不敢大声说话,我说为什么不用?他说有个人崇拜之嫌,我说又不是万岁,就是您好,我们值班的老总是过来人,可见那个年代人们对个人崇拜是多么的警惕。

社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我们没有权利去改变什么。但是我们有权利记录,不要轻易放过。



这是最后一位SARS病人出院,媒体被拦在外面,不让进。我说我是中青报的,我进去门开着,行李打好了,我赶紧拍一张照片,我说你在看什么呢?他说我在背讲稿,告别SARS走向明天,18岁的小孩子,三次病危又救过来了。媒体要尊重法律和道德、环境的约束,但也要找到一个平衡的关系。



2008年汶川地震,我们一路上碰到许多镜头,遇到这位背着孩子的父亲,我们只简单说了几句,事后我和我的搭档又追到水磨镇找他们,他背着17岁儿子的遗体回家,50里的路,为了让他在家里最后过一夜。当年年底南方周末把这个报道评为年度最动人的报道。

我碰到一个都市报的记者,拍了差不多的照片。后来他们的主任对我说,我们一个记者也拍了,但是被我们老总骂了一顿,为什么骂一顿呢?因为这个记者拍了就离开了,什么也不过问,我说摄影记者一定要采访,不能光拍照片,可能这个同行年轻,我希望这样的事能让他记一辈子,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很多新闻可以感动人。


拍照片是一个很孤独的事,现在有的摄影师搞的很热闹,跟庙会一样,我不认同。拍摄时要独立思考,独立观察,要耐的住寂寞,摄影不是一个热闹的事。


我希望诸位拍出更多好照片,谢谢大家。


文章有删节,敬请谅解,


感谢阅读,欢迎分享。




感谢关注:新京报拍者网

微信号:ipaizhe

登录www.paizhe.com可分享您的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