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洪水中的坚守,对话12位一线摄影记者

2016-07-07 拍者

点击左上角蓝字订阅"拍者"



南方持续的强降雨,已经导致二十多省份三千多万人受灾。连日来,国内多位摄影记者前往一线,记录、报道灾区实况。

图片拍摄、文字采写、视频直播,制作手段的多样化,对摄影记者的传统工作方式、报道节奏提出了新的要求。




▲ 排名不分先后



如何兼顾,如何保障,如何体现职业化,如何在洪水中拍到一张既可以感动自己,又能打动别人的照片。

今天,拍者君邀请到此刻正奋战在洪灾一线的12位国内摄影记者,请他们站在自己的职业立场,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态度。



问题一:拍摄过程中最难忘的一个画面是什么?拍到了吗?

问题二:直播很火,并已快速渗透进新闻领域。如果身兼图片拍摄与视频直播的任务,你在第一现场会怎么做?

问题三:直播是大势所趋,你认为摄影记者之后应该如何“转型”?



王飞

1990年,新京报

 

遇见的比较有感触的场景,应该是看见整个村镇和万亩良田泡在水里。



▲ 王飞/摄


我身处浙江和江苏交界,在太湖附近,在等待台风到来期间,我会查询以往洪水的历史资料和气象动向,预判出受灾情况将会严重的地方。


掌握新技术,以内容为核心,依旧以新闻视觉去看现场。摄影师更注重的是细节,我觉得转型对我来说也是重新开始学习的一个过程,学习怎样把事件记录得更为全面。



吴芳

70后,合肥晚报

 

在这次的采访当中,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在转移老百姓时遇到的尴尬情况。很多老百姓,特别是年纪大的,把财产看得特别“重”,尽管工作人员一直在劝说,但就是站在楼上不愿意走,最后基本是架着才上冲锋舟的。这样的画面我是拍到了。

目前为止我比较满意的是下面这张照片:7月7日,安徽芜湖南陵县西七圩仓溪村68岁的戴根正家,一群鹅鸭被关在被水淹没的房子里。这是西七圩决堤后,他好不容易从外面找回来的。

我是坐船进去,站在水里拍的,当时房子里还有蛇,想想真的挺危险的。



▲ 吴芳/摄


直播呢,我只能说 “呵呵” 两个字。其实有个例子可以说明直播在这次抗洪当中还是蛮火的,就是安徽六安的六千多头“网红猪”。在转移的过程中,同时在线看直播的好像有1000多万人吧,的确对我们这块的影响很大。

这次我也用手机拍摄了一些视频,不过我总觉得两者兼顾还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


虽然直播是大趋势,但是我不认为摄影记者就非得改行做视频。好的图片,照样可以打动人。比如说这两天在网上很火的“那双美丽的大脚”这张照片,应该会成为今年抗洪的一个典型作品吧。照片的拍摄者是一位部队一线的通讯员,我觉得它的影响力不比任何一个直播视频差。

所以我觉得,摄影记者在一线的话,最主要的话还是做好自己吧。当然,身处抗洪一线,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确是很辛苦,也很难沉下心去深入,这也是摄影记者目前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我这次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前几天照片拍得比较零散,我自己都对自己感到失望。但是从昨天开始,我就改变了一种方式呈现,去找一个家庭讲一个故事。我觉得摄影记者在未来的转型,这可能也是一个方向。



宋晓刚

1965年,南华早报


我是6日下午1点多到的,虽然那时候雨已经小了,但是能看到许多地方积水都很深。时间比较短,拍的地方不多。下图拍摄于6日下午,相对而言是我自己比较满意的。

当时看到这一幕,就产生了很多疑问。这个女人推着老人家,他们是什么关系,在如此危险、行动不便的时候,他们为什么要出门。

其实我也拍了一些街头行人的照片,但都觉得不如这张。这张照片既反映出了武汉市民在遭受水灾后的生活状况,也赋予了观者更多的想象及思考空间。



▲ 宋晓刚/摄


从1987年到现在,我做了将近30年的图片摄影。我对拍视频、直播都挺感兴趣的,虽然没做过直播,但有过同时拍图片和视频的经历。在这两年的实践中,也确实体会到了图片摄影、视频直播(录播)之间的矛盾关系。不过,可能由于我自身长期的职业习惯,再加上年龄问题,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还是会先专注做好自己更为熟悉的图片拍摄工作。

目前来说,直播是很火,但它是否应该归类于传统的新闻摄影,或者说,是否应该把直播作为另外一种与新闻摄影并行的职业,我认为都有待于考虑。不过回归到实际情况,可能摄影记者确实是会被要求去承担更多的直播任务。很多人会说,摄影记者既然已经在现场了,那就让他拍一下视频吧。这样看似很容易的事情,在我看来其实并不是那样。这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很难做到兼顾。


关于摄影记者的转型,也说了有些年头了。比如说前些年,大家都在说摄影记者要转型做流媒体。但在实践过程中,会发现图片和视频真的是会“打架”的。如果想两者兼顾,可能最后哪个都做不好。

我认为摄影记者转型,需要整个行业长时间积累、变革、摸索,以及不断地探讨。最后的成功与失败,现在来说,很难讲。



李隽辉

1982年,中国青年报


7月6日晚,武汉沿江大道的一处闸口前,98年特大洪水时曾经出现的“生死牌”时隔多年又出现在堤坝上。

我是6日晚上十点半才到汉口,拍到的画面比较少。因为是第一次跑,所以也没有设想能拍到什么样的画面。



▲ 李隽辉/摄


我没有直播的经历,但不管怎样,我想赶到现场肯定还是要以记者的专业身份完成报道工作。


直播是不是大势所趋我说不好,不过肯定是丰富了记者在现场报道的手段。在能够传回实时画面的直播中,能否做到专业的介绍和自己的思考,对记者本身的素质应该有特别高的要求,如果只是为了直播而直播,意义不大。



顾一帆

1989年,澎湃新闻


6日晚上,武汉蔡甸区民众撤离时,有个平时几乎不回老宅的住户,特意开车回来,他只拿了一样东西,就是爷爷奶奶的遗像。

这个场景,让我挺触动的,但因为对方不太愿意让“遗像”入画,而如果我要拍照的话,这个元素是无法避免的,所以最后就没有拍。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1307nl0sgy&width=500&height=375&auto=0▲ 顾一帆 韦毅/摄影   陆韵文 邓雅菲/编辑


我是图片摄影出身,但现在主要做视频,所以我到现场的第一反应肯定不是照片,而是先找人做采访,然后拍一些空镜等。有了这些,片子才能剪出来。

还有一个就是团队配合问题。如果是照片,第一时间传给后方,他们很快就能跟进。而视频的节奏就没有那么快,但就素材传输一项,需要花费的时间就比前者多很多,也会因此错失很多好的瞬间。

比如这次,我的同事们挖掘到了一个很好的新闻点,但是我却错过了,因为那个时候我忙着传素材(如果不及时传回后方剪辑,所拍素材同样也会失去时效性)。

而且视频制作需要团队配合,特别是遇到突发的新闻,我在前方拍摄,后方得有编辑负责剪辑,不然只靠一个人,效率会很低。


我比较着眼于当前,视频不论是直播还是录播都是现在的大趋势,但对于我们这些从平面转型过来的人而言,最欠缺的就是声音方面的问题。视频拍摄(直播)时,不论是采访对方,或者是自己进行旁白解说,都是很有挑战的事情。



彭子洋

1990年,新京报


这次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应该是武汉蔡甸区万人转移时看见的一幕。7月6日,蔡甸区曲口村,下图中这位接到撤离命令的村民,在临走前再回望自家的屋子。



▲ 彭子洋/摄


自三月份的两会开始,新京报新增了视频直播的报道形式。我从两会开始,出门装备就不仅仅是传统的相机,镜头,还要带上直播机、话筒、稳定器这些新设备。

图片拍摄与视频直播已经成为工作常态,我和同事们都开始一手拿相机定格新闻事件的关键性时刻、一手拿直播机全时纪录新闻事件,全程不得松懈。

在突发事件中,常常是数万网友和记者一起看着事件的推进,直播让采访变得不同以往。


我认为摄影记者不需要转型,因为直播其实是一个新的职业,只是摄影记者对影像的感觉比其他人好一些,更利于从事这个职业,但是我并不想将两者“混为一谈”。



王伟伟

1990年,工人日报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此类新闻的采访拍摄,难忘的画面有过多,比如抗洪抢险的官兵,热心的市民志愿者,当然还有我们的媒体朋友。以前只在前辈们的硬盘里看到过这些画面,如今到了现场,真的很感动。

我还没有拍到自己满意的照片,再等等看吧。下面这张,是比较触动我的一幕:7月7日凌晨,武汉江汉区15号码头,51岁的陈国庆在闸口监视江水水位。



▲ 王伟伟/摄


我目前还没有接到单位有关视频拍摄的直播任务。说实话,我对视频没有太大兴趣,可能是还没有把自己逼到那个份上吧。想那么多干嘛?做个纯纯的摄影记者跟着新闻跑就是了。


我觉得这是个伪命题。就目前来看,真正有影响力,有深度的摄影报道并非出自直播。可能自己内心是个保守的人吧。面对转型,做好自己,当所有摄影记者都去玩直播,而我还在拍照片时,那我的转型似乎也就成功了,物以稀为贵吗。



王振栋

1990年,湖北日报新媒体集团


最难忘的画面应该是已经连续奋战25小时的舟山旅官兵们刚啃了一口面包,就忘了饿,累得“瘫倒”在堤坝上,相互靠着睡着了。我很有幸拍到了这一画面。(由于刚到前线的第一天相机不慎进水损坏,后面我均是用手机进行拍摄。)

这次最满意的,应该是下面这张照片:7月5日早上6时,由于暴雨的持续冲刷,湖北省武穴市太白湖丰收港堤坝处出现了一道约50米的口子,如不及时封堵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拍摄这张照片时,我已随赶到现场的中部陆军某舟桥旅部队在前线驻守了一天,但由于决堤口上游的闸口年久未使用,关闭难度较大,直到傍晚时分,部队才完成封堵前的所有准备工作。恰好这时,换防赶来的300多名救灾官兵也抵达现场。

战士们在军歌和呐喊声中行走在堤坝上,红旗在风中飘扬,远处的天空浮现出晚霞,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这样的画面也让人坚信洪魔定会退去,天空终将放晴。



▲ 王振栋/摄


直播的形式现在确实很受欢迎,我的所属单位在这次抗洪报道中就联合斗鱼,通过让各地一线记者用手机直播的方式实时进行抗洪报道,并与网友互动,直播时最高在线人数达到了10万多,传播效果很不错。

如果我在现场需要身兼图片拍摄与视频直播的任务,首先会具体考察现场环境、天气及信号的等实际状况,看是否适合直播和具备直播条件,并向后方及时进行反馈。如果直播可行,在了解现场抗洪实情后,会首先用镜头寻找和记录一些比较难得和震撼的画面,因为这些画面可能稍纵即逝。另外,拍摄的过程既能让我更直观地感受现场,也能为后面成功直播打下良好基础。


直播也属于新媒体报道方式的一种,这也正是我做为新媒体摄影记者所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一项技能。摄影记者在平常的实践里,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直播技巧、表达以及相关能力的训练,这样在接到视频直播的任务时不至于手忙脚乱。

技多不压身,在这个传播报道形式日新月异的时代,我认为摄影记者只有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的技能,提升综合素质,才不会在媒体转型的潮流中被淘汰。



唐俊

1990年,湖南日报


我作为90后新生记者第一次参与抗洪,湖南这边有部分区域出现比较重的灾情,最深的也有2米多深,还会伴有山洪。我们在207国道拍摄的时候,山洪已经把高架桥和207国道都冲垮了。

为了拍摄处于悬空状态的公路,我爬到公路下面。拍摄的静态画面看起来没有那么危险,但是当时很多人都叫我“快上来!快上来!很危险!”。现场情况不允许我考虑太多,抓紧拍摄,抓紧撤离,之后我又选了几个相对安全的点拍摄。



▲ 唐俊/摄


在第一现场直播,我感觉这个东西很难讲,因为现场它会停电停水,包括它的通讯都会停掉,所以你直播的话还是需要看现场的条件是否允许。


其实直播是大趋势的话,但是讲到底还是设备的问题,报社应该配套更多相关的设备。另一方面,摄影师个人在现场操作直播还是很困难,应该是有一个团队。前方最好有摄像记者和文字记者搭配,后方有编辑,必须要达到这样的团队配置相互协作才能做好。 



韦毅

1990年,澎湃新闻


6日晚上,消泗村的一户人家在收拾家里的东西准备撤离,家中有个2个月大的孩子,连名字都还没起好,就要跟着大人奔波。她的小姨在忙前忙后的时候,突然走到孩子的身边,弯下腰亲了孩子一下。

那个瞬间我觉得真的很动人,发生得太突然,虽然我拍下来了,但是拍得不够好,我觉得这个瞬间应该要有更好的画面语言去表现。

下图是我这次拍的一张照片:7月3日,湖北省武汉市凤凰镇,一名村民看着被大水冲毁的家泣不成声。



▲ 韦毅/摄


单位一直把视频直播当作一个重要的工具去完整地呈现新闻,不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来看,这都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我肯定是会先配合团队的整体采访计划,如果有直播任务,一定是以直播为主。但是,图片拍摄和直播一般是不冲突的。


转型的话,摄影记者一定是有优势的,一个是对画面的把握,一个是对直播对象的精确抓取。就我来说,直播时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专业术语以及语言组织能力不行。我觉得这个是要靠提前准备以及长时间锻炼的吧。

还有一个就是对直播总体思路要把握好,比如这个机位是怎么样的,到时要怎么切,它在整体直播里面需要发挥什么作用,这些都是要向视频拍摄借鉴的。



徐楚云

1991年,长江商报


得知武汉火车站积水严重的消息后,我就立即驱车前往了,因为积水,中途换过几次路线。到达后,趁着雨势变小的间隙,起飞了航拍器,但由于当天云层非常低,飞机飞到150米左右,就开始显得雾蒙蒙的。

火车站周围高压电线很多,也不敢飞很低,监视器里都是云雾。直到慢慢接近火车站,当一片云飘走以后,瞬间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而想要的画面全在监视器里,我就毫不犹豫地按下了快门。



▲ 徐楚云/摄


我想如果是我,估计会把直播设备绑在胸前或者头顶,然后手里拿相机完成图片拍摄任务。既让观众看到了第一视角的直播,也能让自己完成图片拍摄。


我自己没事也会看直播,比如美女跳舞、户外滴滴司机什么的。但目前来说,我还没有感受到直播给我的职业带来什么影响。我觉得还是专业人做专业事吧。如果真让摄影记者去做直播,肯定会比普通的主播在构图、视角,以及取材方面更加能吸引眼球。



采访了十一位摄影记者,都是男性,其中绝大多数是90后“小鲜肉”。

截至发稿,拍者君还未找到一位女性摄影记者。不过拍者君相信,她们不会缺席,只是“深藏不露”。

在找寻她们的过程中,拍者君“活捉”了好几位女性视频记者,比如下面这位妹子。

同样的三个问题,换个角度,听听她是怎么说的。




▲ 李相蓉(1992年,新京报)


李相蓉:

最难忘的画面,是看到范道村的第一眼。这是我们在宜兴看到的第一个积水严重的村庄。马路变成了“水路”,两边店铺进了水,村民穿着雨鞋与防水裤连在一起的捕鱼裤子,水漫到大腿甚至腰间。

这次没带相机,所以到现场后,会用三轴云台架起用于直播的手机,开启录音笔,在用自己手机与后方同事进行语音连线,他会告诉我网友反馈与后方要求。看到需要捕捉的画面,会赶紧用手机摁两张。

文字记者与直播记者的变化,就是将用文字来讲述、记录变为更为直接的表达。文字记者应加强对现场的描述能力,同时需迅速判断新闻点,为受众带来最直观表述很重要。



- The End -

作品经作者授权发布

编辑:小麦 王子诚

实习编辑:胡诗虹


拍者微信:ipaizhe

投稿地址:paizhe.com

合作邮箱:ipaizhe2016@yeah.net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城市表情 | 纽约街拍的黄金时代 | 2016上半年离世的摄影大师 | 伊斯坦布尔 | 云南"杀猪匠" | 盐城龙卷风 | 从毛泽东翻译成为一代外交家 | 大同富商特大绑架案 | 800米悬崖徒手求学路 | 艾滋女童求学记 | 是谁买了北京"豪宅" | 抑郁症 | 保镖学院 | 广西16岁婚姻 | 目击大爆炸的摄影记者 | 距离天津爆炸点15米处 | 王林的"摄影术" | 李易峰超跑车祸 | 2016荷赛颁奖 | 八宝山入殓师 | 春光不可负 | 现场勘查试衣间 | 排队的中国人 | 青山裕企 | 战时爱情 | 重拍年轻时的恩爱照片 | 百年皇城 | 晚清档案 | 建国初期明星素颜照 | 警局摄影师的13万张底片 | "复活"老照片 | 民国女神 | "彩虹"私房照 | 街拍黑马炼成记 | 爱情博物馆 | 疯人院 | 持枪者 | 无码照片 | 女洗手间 | 毒品诱惑 | 小黑裙上位史 | 人体冷冻过程 | 匪帮大叔的“朋友圈” | 你离VII有多远 | 摄影师脱了 | 拿相机的女人 | 空中裸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