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十位全国两会摄影记者:自我影像"突围战"

2017-03-13 拍者

点击蓝字订阅中国最具新闻精神的摄影公号



如何在有限的拍摄场景中找到兴奋点?

什么样的照片最难拍?

两会中最值得记录的是什么?

如何平衡个人与媒体平台的视觉叙事方式?

如何体现自我影像的传播价值?


关于全国两会摄影报道中的视觉叙事语言,以及影像传播方式等相关话题,拍者君邀请到十位正身处两会一线的摄影记者,进行了一场对话。

他们中,有些是多次参会的“老司机”,有些则是首次上会的“小鲜肉”。身处同一个现场,面对同样的场景同样的拍摄对象,他们的理解又会有何不同?


第一排左起:陈杰 郝羿 黑克 侯宇 金立旺

第二排左起:李隽辉 秦斌 王坚颖 王伟伟 夏鹏程




记录关键的人物,非常重要。”

——陈杰(新京报)


拍摄两会,首先要了解过去一年的热点问题,并带着问题上会。除了程序性的拍摄,每次带着的问题就是新的兴奋点。另外,今年我除了拍摄照片,还做了十多场直播和专访,这也是兴奋点。


突破自己惯性思维的照片最难拍,比如主席台,广场代表委员进出人民大会堂。这些地方聚集摄影记者最多,最容易趋同。摄影师不仅是跟其他同行比较,还要跟自己过去拍两会的习惯比较,稍微有些突破就非常不容易。


就今年两会来讲,明年是换届年,所以,这个是历史的节点,将来场景也许变化不大,但,人员变换大,所以,记录关键的人物,非常重要。


我对《新京报》报纸和新媒体的影像图片需求很了解,所以,一方面需要满足发稿和传播需求,另外,我也会记录并不一定适合报纸发表的影像。对于摄影师来讲,面对一个事件,或者一个场景,除了发稿,还要有记录即存史的行动。


所谓自我影像,我理解的是摄影师的个人积累和认知的体现。无论文字、照片还是视频,传播资讯,影响具有影响力的人。


△ 2017年3月12日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会前,人民大会堂三楼的工作人员向楼下张望。图文/陈杰


△ 2017年3月8日下午3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前,解放军代表团王忠心在人民大会堂二楼留影。王忠心是一名火箭军一级军士长。图文/陈杰




不会还没拍就想着有多难,先把自己吓死。”

——郝羿(北京青年报)


拍摄之前多关注一些热点问题、热点人物,拍摄之时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尽量把自己放在会场当中,兴奋不兴奋只有拍摄过程中才能知道。


什么样的照片都挺难拍的。每年两会的流程变化都不太大,好多都是重复拍摄,求新最难。但每回我也不会还没拍就想着有多难,先把自己吓死,放平心态就可以了。


我们的工作本身就是记录,把我们看见的用镜头记录下来,两会又是人人平等,不分地域、不分职位、不分年龄,所以都一样值得记录。


首先还是要完成单位委派给自己的任务,比如一些预设的主题。自己的叙事方式跟这么多年养成的个人习惯基本同步,你能理解到哪一步,自己就能拍出什么样的照片,所以我要继续提高个人素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争取日后把故事讲的更好。


我觉得我拍的挺有价值的,可能别人就觉得没什么价值,这都说不好,照片可能还是沉淀一段时间再往回看会更有价值。我就等它“升值”。


△ 2017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政协委员刘翔在步入会场时被众多记者围堵采访。图文/郝羿


△ 2017年3月9日,北京梅地亚中心,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散会后仍在耐心解答着记者的提问。图文/郝羿




想着变化但还是没有突破。”

——黑克(法制晚报)


面对代表人潮涌动,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到自己想要关注的焦点,必须在仔细走动甚至跑动中寻找到拍摄的对象或者影像,仔细观察才能找到拍摄的兴奋时刻。


每天给报社版面需要的图片最难拍。想着变化但还是没有突破。


最值得记录的是用影像来表达我对两会的态度。


不以发稿为目的的拍摄,就会平衡个人与媒体的视觉叙事方式。


为所在的媒体服务,受众是有限的,但目前媒体通过一些其他的方式在传播,这样有助于自我影像的传播。


△ 2017年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邰丽华在小组会后接受媒体记者采访,她的手语助理在为她翻译。图文/黑克


△ 2017年3月7日下午6点左右,梅地亚酒店,忙碌了一天的安检员坐在椅子上休息。图文/黑克




对得起自己的内心就行。”

——侯宇(中国新闻社)


事前做“功课”很重要。既要做长期的功课,也要做最具时效性的功课。举例来说,这次两会迄今为止自我感觉最兴奋的是外交部长王毅的记者会。

多年以来我经常参加王部长相关会见、活动的采访拍摄,因此对他的神态、动作等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算“长期功课”吧;

此外,在王部长记者会举行之前,自己会猜想会有哪些国家的记者将会问到怎样的问题,而王部长大概会怎样应对,这些“时效性功课”会在头脑中“彩排”一遍,到了现场如果真有自己“蒙”到的场景、神态、动作出现,就感觉很兴奋。


令自己满意的照片最难拍。因为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自身能力的不足,拍回来的照片总能找出“如果能怎样怎样就更好”的地方。不过,对于摄影来说,不满意就代表着下一次的动力,这样想的话也并非坏事。


最值得记录的是历史感。我觉得单从一次两次、一年两年的会议拍摄来说,照片还不足以体现出历史感。

比如这次政协的全体会议上,姚明、十一世班禅都鲜见地作了大会发言,仅从这一次会议来说,可能他们只是作了一次发言,但如果再过五年甚至十年,社会的某些方面因为他们的这次发言产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再回头看这次拍摄他们发言的图片,可能就能感受到历史的意义了。


个人必须服从组织的要求和安排,首先要保证干好工作,在此前提下做一些个人的尝试未尝不可。至于渠道,不是有“朋友圈”嘛,不违反规定的、有点意思的内容,和朋友分享分享喽。


我始终奉行:对得起自己的内心就行,自我影像的传播价值不会因为他人的赞否而改变。

我认为摄影是很“自私”的,这个“自私”不是指为自己谋取利益,而是说摄影是属于“自己的、私密的”,一张照片自己觉得体现了自己的付出,足矣。


△ 2017年3月5日,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参加分组讨论。图文/侯宇


△ 2017年3月8日,外交部长王毅答记者问。图文/侯宇




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金立旺(新华社)


两会采访是政治性很强的采访,今年的采访尤其特殊,因为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最后一次会议。同时,这意味着今年是变化之年,有许多场景、许多人物、许多瞬间,只能在这次两会上拍摄,“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要找到兴奋点,关键取决于对于事件本身及其背景的熟悉程度和认识层次。有人说过,拍摄政治主要是拍摄关系。如果熟悉了解政治,就会关心哪些瞬间是要特别留心的,就会找到兴奋点。


拍摄“两会”会流于形式化和程式化,国内外媒体都存在这个问题。拍出有自己风格、有自己理解的照片,最难。因为模仿容易创新难。


最值得记录的,是主席台上权力空间的变化、代表委员在各个空间里的状态。


不同的媒体平台担负着不同的任务,作为组织成员之一,必须满足自家媒体平台的需求,这可能是强制性、没有商量余地的,除非有勇气放弃平台去做自由摄影师。

既然有机会参与其中,在拍摄的时候不能有任何自我审查,不能以能不能发稿为依归而放弃拍摄一些有价值的瞬间。

影像的价值,首先取决于对事件本身的认识,然后取决于拍摄表现手法,但一切都基于你摁不摁快门。个人和媒体平台之间不是绝对对立的,可以去寻找交集。


不同内容和品质的影像有不同的受众。在照片中融入自己对社会、政治、人性、文化等的理解,生产出有自己风格的专业化影像,这是每个有追求的摄影师应该要有的目标。

所谓传播价值的实现,我们可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不要太过功利,时间会给我们用心拍摄的照片增添价值。


△ 2017年3月8日,一名记者走出人民大会堂二楼大厅。当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图文/金立旺


△ 2017年3月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外交部长王毅在回答记者提问。图文/金立旺




最值得记录的就是参与其中的人和关系。”
——李隽辉(中国青年报)


我的上会经验其实不太多,算上今年也就是一次半。有限的时间和区域确实会限制很多拍摄上的想法,但是限制最多的还是自己对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认识上的匮乏,不管是从认脸还是对被拍摄对象的背景认知。

目前阶段我希望找到的兴奋点,是能够拍到同框的参会人员之间的关联,如果有的话会觉得蛮有意思。


最难拍的是大家一起拍的时候,想要拍到不同质化的照片真的好难,压力也就大了。


两会是一群人在一起开会讨论,所以最值得记录的就是参与其中的人和关系。

去年两会前,我翻了中青报早先几年的报道,看到部门郑萍萍老师拍的一些照片会有“触电”的感觉,会希望也有那样的好“运气”可以拍到,但实际上这些照片都是缘于对人、对事件提前的思考判断,而不是仅仅为了一个瞬间按下快门。


感觉本部门三观比较正,不吹不黑,暂时没有不适感。


这个交给报社就好,我相信好的照片是不会被埋没的。


△ 2017年3月7日上午,云南代表团全团会,90后全国人大代表铁飞燕在会议上。图文/李隽辉


△ 2017年3月2日下午,刚刚抵达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辽宁代表团代表乘坐大巴车前往驻地。图文/李隽辉




图片的表达不能有歧义。”

——秦斌(人民画报)


每年两会都会出现很多好照片,每个人的兴奋点也不同。我觉得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就会有很多的兴奋点,拍到你平时见不到的人,听同事给你讲某个参会者的故事,或许你能找到兴奋点。或者除了拍正常的会议,只要是出现在会场的所有事物可能都是拍摄对象。


从视觉的角度来讲,好照片就是平时不常见的照片。从报道的角度讲,好照片就是内容和形式都达到统一的照片。

两会中,最难拍的可能是在既定的时间和既定的地点拍到你最能表现两会主题的照片。


两会中除了常规的会议记录,拍摄好会场的参会委员和代表的照片,其实在会场外各代表委员和工作人员都是好的拍摄对象。

从拍摄者的服装、动作,以及表情,都能看出中国人每一年的变化。甚至你拍摄会场内外安保人员的表情,都会传递出中国人越来越开朗自信的信息。或者发型,会发现每一年都有不同的个性和特点。


每个媒体平台都有自己特点,比如我目前所就职的是一家央媒党刊,刊物所用的照片相对比较“正”“稳”,照片比较通透,图片的表达不能有歧义。通过研究发现,这种类型的照片也是比较难拍的,需要一个很稳的心态。

在平衡个人的视觉叙事方面,我们主管的领导还是比较开明的,鼓励个人的风格发展。所以在拍摄上,可以用两条腿走路,各类的风格照片都可以尝试。


自我影像的传播一般是体现在刊登出的杂志上,官方新媒体也会发,因为所处的单位有外宣的特质,所以一些照片也会刊登在不同的语言文版和对外宣传的新媒体上,在特有的范围内传播,将中国的变化展示给不同国家的读者。目前自媒体也是比较火的,在一定范围内也可以尝试不同的媒体方式传播。


△ 2017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安保人员在大会堂执勤。图文/秦斌


△ 2017年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厉以宁参加记者见面会。图文/秦斌




职业人士必须遵守媒体平台的视觉叙事要求。”
——王坚颖(浙江日报)

我就是一个驻会记者,除了本省代表团的驻地,就只有大会期间的人民大会堂前面的广场了,因此每次大会的时候,我都特别珍惜进场出场的短暂时间,这是能抓新闻的好时间。刘永好、雷军等名人代表在记者堵截中接受采访的图片和视频就是这样拍到手的。


两会的过程中,我认为最难拍的照片当然是程序性的瞬间。两会程序性报道想创新非常难,因为报道的习惯要求你不能出格,但是其实媒体和自己都会期望出新。相比之下,公认的新闻因为显而易见,反倒好拍一些。


两会中最值得记录的当然是新闻了。

对图片来说,两会的报道数十年来从固化模式到百花齐放,再到现在新媒体时代的各显神通,图片美学上的变化、传播形式上的进化都不及真正新闻内容的的记录和呈现,当然这也是全国两会甚至是中国会议报道最难的地方。很遗憾,这次我的报道新闻价值仍然浅小。


职业人士必须遵守媒体平台的视觉叙事要求,这个是职业要求,不能违背。

但是我有一个习惯,经常会在拍完工作上的照片和视频后,掏出iPhone拍些自己看到的东西。我想这个是心里上的平衡­——我用自己的器材拍了我看到的东西,自己想记录的东西,和工作保持距离。


在中国,一个守规矩的图片记者很难实现自我影像的传播价值。我会请编辑把有价值的报道尽可能推荐给合作的大平台扩大传播,增强影响力。

自己的拍的个人的影像么,貌似只能默默地在墙里墙外的私人号上绽放了,实话说,只是给自己留一个影像的档案。


△ 2017年3月7日,参加全国两会的宗庆后被媒体堵截采访,再次澄清他和马云没矛盾。图文/王坚颖


△ 2017年3月8日,天安门广场,一群两会服务人员摆出一个红星造型留影。每年全国两会,都有工作人员在人民大会堂前摆造型留影纪念。图文/王坚颖




媒体间同题竞争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团队。”
——王伟伟(工人日报)

今年两会是我第一次上会。说实话,每个场景都会有兴奋点。但是如何拍到自己想要或者期望中的照片就要做好案头工作了。

两会开始前,我们上会记者做了不少选题,作为摄影记者就要在这些选题中完成规定动作,这是第一步。在完成拍摄的过程中对于意外的期待就是我的兴奋点。


常规化的照片最难拍。做摄影师的都知道,会议是最难拍的题材,尤其是两会,几乎全国媒体最好的一线记者都集中于此。如何打破常规又不触碰底线,拍到不同以往的照片往往是最难的。


对于我这个新手来说,今年两会最值得记录的,我觉得是自己的心境和成长吧。因为在拍摄期间遇到了不少问题,也有不少画面。平时的拍摄功夫到了两会上就全然变成了另外一种情况了。总结经验教训,不要重复犯错。


上会采访,你首先是这个报社的员工,其次才是一个摄影记者。所以拍摄中一定要弄清楚这个问题。

在今年两会前,《工人日报》也成立了自己的中央厨房,后方编辑会随时给我们提供每天的舆情报告,避免遗漏热点。


我觉得像两会这样媒体间同题竞争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团队,同时在这些竞争中找准自己的宣传优势和媒体特点。

这次两会,我们的所有产品基本上都是两会报道团队凝聚共识的产物,而自我影像价值的体现就是摄影记者如何通过自己的影像来更好地诠释报道主题。


△ 2017年3月10日,姚明在北京人大会堂作大会发言后与委员们合影。今年全国两会对于习惯了穿着同一件运动衣上会的“姚委员”而言,与往年有所不同。一方面这是姚明作为本届政协委员最后一次参加全国两会,另一方面则是姚明又多了一重身份——中国篮协主席。图文/王伟伟


△ 2017年3月9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图为全国政协委员厉以宁离开主席台的背影。图文/王伟伟




拍两会这段时间被我们的图编虐的不行。”
——夏鹏程(凤凰网)

这是我第一次拍两会,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兴趣,觉得凑凑热闹就行了。

最先的任务是做直播,后来因为一些原因做回了摄影,反而觉得两会越拍越有趣了,可还是准备不足吧,意识到这点的时候,两会留给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我更喜欢拍摄两会上的一些细节和瞬间,能抓到一些有趣的瞬间时会很兴奋,不过因为拿的是境外的媒体证,也被要求过删了一些照片。


最难拍的是一些细节吧,比如一些人物的肢体语言,如何在正确的时间里按下快门,挺考验摄影师的,这需要摄影师对这个人物有着充分的理解,好照片里的人物细节会被无限的解读。


所见即所得吧,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两会该去记录什么。

每天都会看到有摄影师去拍摄女服务员,潜意识里比较排斥拍这些,但我看路透的摄影师却拍出了不同的感觉,也在反思,其实两会值得记录的东西太多了,大的看通过一些细节可以看到国家的未来发展趋势,小了看能看到国人的生活状态。


拍两会这段时间被我们的图编虐的不行,同一个场景里有太多的摄影师,照片拍完了好坏差距也就出来了。图库里的照片很多,网站的编辑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

我更喜欢用记录日常的视角去记录事件,我们网站给我的空间还挺大的,没有刻意去给我一个拍摄主题,满足了一些基本要求后就是自由发挥了。


一张照片的价值首先是自我的认可,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当然也是对你的一种认可。我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让一张照片保值下去,即使多年后去看还能看到当年的一些社会状态,看到摄影师的想法。


△ 2017年3月5日,人大开幕,代表们走向人民大会堂。图文/夏鹏程


△ 2017年3月9日,政协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姚明在座位上看手机。图文/夏鹏程



- The End -

采写:小麦

新媒体编辑:小麦


▲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关注

官方网站:paizhe.com(拍者网)

官方邮箱:ipaizhe2016@yeah.net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全国两会 | 坚持30多年拍情人接吻 | 鸡年北京第一场雪 | LensCulture2017曝光奖 | 2017荷赛 | 朝鲜4天3夜 | 北影艺考 | 小站铁警的寂寞春运 | 85后夫妻骑行1400公里返乡 | 卫报年度摄影师 | 中国面孔 | 直击雾霾“攻占”北京 | 绿皮火车 | 希特勒 | 北京初雪 | 朝鲜"淘女郎" | 长江源 | 荷赛"新规" | 金正恩"写真集" | LensCulture2016街头摄影奖 | 中国摄影师闯美国 | 直播工厂 | 台湾邮差的"乡土"摄影梦 | 朱莉和皮特 | 出租车司机的伟大摄影计划 | 营口运钞车劫案 | 舒淇御用摄影师 | 马克·吕布 | 世界摄影日 | Alex Webb | 资深图编谈视觉伦理 | 洪祸面孔 | 邢台大贤村 | 北京暴雨 | 震撼的母亲肖像 | 洪水一线的坚守 | 悬崖村 | 抑郁症 | 目击大爆炸的摄影记者 | 距离天津爆炸点15米处 | 王林的"摄影术" | 排队的中国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