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时光掩埋的秘密 | 探秘京西大矿

2017-09-04 王子诚 小麦 拍者


△ 2017年4月23日,航拍王平村煤矿。


1958年建设投产的王平村煤矿,隶属于京煤集团。如今,早已废弃多年的矿场,仿若一座被时光遗忘的寂静之城,成为不少城市探险和废墟爱好者的“观光圣地”。 

前段时间,拍者君(微信ID:ipaizhe)和小伙伴也曾来到这里,试图寻访到一些被岁月掩埋的“秘密”。

据新华网,王平村煤矿巅峰时期矿区职工超过5000人,年产量超过100万吨,但是随着整个煤炭市场的产能过剩,1994年开始陆续减产并遣散安置职工,跨度长达22年。



探秘王平村煤矿


王平村煤矿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从市区自驾前往,需要一个多小时。进入矿场的路线有好几种,本期分享的是从正门开始的探秘之旅。


△ 王平村煤矿算是京西大矿中关闭较早的,搜索它时,手机导航显示定位为王平村。在一座新建立交桥附近停车,然后下车步行,沿着铁轨就能到达。


△ 从停车的新建立交桥附近航拍王平村煤矿。


△ 正门前的这条铁轨,目前依然在使用,时常能看到火车通行。


△ 当王平村煤矿的大门映入眼帘,恍惚间有种时光交错之感。其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时代特性。


△ 进入大门,拾级而上,穿过一条长度近百米的铁桥。铁桥连接着货场和办公区、宿舍区。这样的设计既保证了货场的秩序,也避免了工人随意穿行的安全问题。


△ 图片右侧被繁花遮挡的地方,就是王平村煤矿内部的铁路。


△ 在铁路沿边的观看视角。


△ 采矿区和洗煤塔的一处入口,标有“非工作人员禁止入内”的提示。


△ 航拍采矿区和洗煤塔。


△ 厂区内不少地方出现了地陷。


△ 废弃的建筑内,光影灼灼。二十多年之后,已经不知这里当年是何用途。


△ 看似死气沉沉的角落,却总能发现“生机”。


△ 从后山上远观洗煤塔和传送带。洗煤塔的高度相当于现在的十余层楼,在当时算是标志建筑。


△ 匾额看着比较耐旧,这扇大门也是开着的。


△ 落满碎石、长满杂草的石阶,在厂区内随处可见。


△ 当年的工人浴室被砖头堆砌封死,这应该是厂区内唯一被封死的门。


△ 浴室正对面,是一条充满文艺气息的小道。


△ 进入办公楼的道路,四周杂草丛生,只剩下一条“羊肠小道”。


△ 这是当年的一栋办公楼,一眼望去满是黑漆漆的窗户,即使在烈日炎炎的午后,还是让人有点儿小紧张。


△ 远处的大楼外墙长满了绿植。从此处往下走,可以进入楼内。


△ 一大半的台阶被大大的碎石覆盖。


△ 每一层的楼道构造几乎没有差别,远处的窗户早已被破坏,白天的时候,阳光会洒进来,如果是夜晚,估计会有恐怖片的感觉。这是其中破损最不严重的一层。


△ 楼梯皆已破败不堪,有些地方踩上去甚至有种立马就会塌陷的感觉。台阶上全是碎石,还有早已积满厚厚灰尘的当年工人们留下的生活和工作用具。


△ 从吊顶和吊灯不难看出,这里曾经是个收益不错的单位。


△ 每一层的楼道口,都是盥洗室和卫生间。水龙头早已锈迹斑斑,有些已经脱落。


△ 当年的公用卫生间。


△ 曾经的辉煌抵不住时间的打磨,有些房间的屋顶已经坍塌。


△ 办公楼最南侧的房间地面出现深坑,连带墙体倒塌。


△ 一房间墙上,留着当年工人们写下的诗句。


△ 楼梯转角处的黑板报,时间显示为1949-1994,这或许就是厂区里的最后一期板报。


△ 办公楼的房间里、楼道里,到处都能寻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物件。比如1993年北京市门头沟区的选民证。


△ 一系列显示为1986年矿场各科室、各工种员工的月度工资/奖金表。在表单中可见,当年运输队的合同工收入在80元左右。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86年全国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为1332元。按平均值计算,当年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为111元。另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为92477元,月平均工资为7706元。按照这样计算,2016年是1986年的近70倍。


△ 来自上世纪80年代的“避孕药”:复方18-甲短效口服避孕滴丸。显示为北京制药厂“出产”。一说常用于女性探亲时口服避孕,是一种短效避孕药。每个小药袋显示装有22颗。


△ 当年的计划生育登记卡。


△ 当年的公会牌。


△ 一名工人的黑白一寸照、手提包,还有当年的考勤卡片。


△ 墙壁上、角落里都是当年的报纸、期刊。周一看到这句“我们又可以上班了”的稿件标题,百感交集……


△ 一张作废的机动车驾驶员安全活动登记卡。


△ 搪瓷杯、啤酒瓶、扑克牌等日常生活、娱乐用具随处可见。


△ 当年的职工医疗互助会证券。


△ 王平村煤矿官方信封。


△ 从破败不堪的窗口向外望,却是一片生机盎然。


△ 从远处遥望办公楼,中间隔着漫布的杂草与碎石,还有断裂的木板“桥”,碎玻璃、碎砖……


△ 小坡上,是曾经一排曾经用于居住的平房。


△ 废弃的平房外,东倒西歪着木门和桌椅等。


△ 当年很流行的门帘。


△ 早已停止营业的便利店。


△ 居民宿舍楼,此楼二层有狗。


△ 铁门里的安全居委会。


△ 生活区里,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


△ 生活区的菜地里,依然种有蔬菜。



- The End -

摄影:新京报记者王子诚 小麦

编辑:小麦


拍者日常投稿方式

(1)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拍者网”投稿;

(2)投稿至官方邮箱:ipaizhe2016@yeah.net。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被野蛮盗采的三江源 | 世界摄影日 | 易县奶奶庙 | 九寨沟地震核心区 | 传销往事 | 杂技童年 | 榆林暴雨 | 林肯公园 | 湖南洪灾 | 中国乒乓球1959-2017 | 香港 | IPPA 2017 | 茂县山体垮塌 | 麦客 | 毛坦厂中学 | 天津港大火 | 化疗童年 | 露假肢的女孩 | 再见,望坛 | 汶川地震九周年 | 大兴安岭特大火灾 | 帝都沙尘图景 | 共享单车乱象 | 北京最老副食店 | 雄安新区 | 包头居民楼爆炸 | 睡觉的中国人 | 百年书店 | 2017荷赛 | 小站铁警 | 中国面孔 | 希特勒 | 朝鲜"淘女郎" | 金正恩"写真集" | 直播工厂 | 警局档案 | 台湾邮差 | 出租车司机 | 营口运钞车劫案 | Alex Webb | 小黑裙 | 视觉伦理 | 洪祸面孔 | 北京暴雨 | 母亲肖像 | 悬崖村 | 抑郁症 | 距离天津爆炸点15米处 | 王林的"摄影术" | 排队的中国人

本文为拍者(微信ID:ipaizhe)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