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着】缅北战事中的边民孩子:每个男孩子都想要一把枪

2017-02-13 赵明 活着

第651期

摄影/ 赵明

编辑/ 王崴

出品/ 腾讯新闻《活着》栏目


▲缅北果敢战事已经持续两年,云南临沧、德宏等边境地区依然聚集着大量缅甸华人难民。“借土养命”的日子充满各种细碎的痛苦,对孩子来说尤为不公。据不完全统计,中方边境线上有8-16岁失学孩童近2000名,一些孩子甚至被征上战场,直面生死残酷。在炮火声中,几所简陋的难民小学悄然诞生,试图给孩子们带来一点光明和希望。


▲2015年2月9日,缅甸境内政府军和民地武装爆发冲突,缅甸边民(注:边民是中国人对缅甸难民的称呼,缅甸的华人没有中国国籍)为了躲避战争伤害,纷纷逃往中国境内。“在缅甸听到枪声和炮声很害怕,但是在中国境内听到就不害怕。只能在中国的土地上讨生活”,一位缅甸边民说。


▲这户边民的跨国逃亡路其实只需翻越一个山头、共四公里的距离,但大部分家当都留在了缅甸老家,包括粮食和牲口,只有一条狗跟随主人翻山而来。“想不到战争打了两年还没停止。很多个晚上梦见自己回到缅甸的家。现在的家不叫家,只是几个木桩子和几片瓦片搭成的茅草屋子。”


▲李晓英,31岁,2015年6月走小路回缅甸的家取2个水桶,结果在边境线踩到地雷,左腿被截肢。她说,“以前从没想到自己会变成一个残疾人,也从没想到战争距离自己这么近”。她一度想自杀,但是看着自己的3个孩子,她选择活下去。现在她最大的愿望是安装一个假肢。


▲由于没有中国国籍,边民的孩子们没有读书受教育的机会。在勐捧到孟定之间1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就散落有1000多名失学难民儿童。


▲2016年12月16日,9岁的男孩无所事事,拿弹弓瞄啤酒瓶玩儿。有的孩子妈妈说:“早晨起来到了读书的时间,孩子想去上学,但是没有学校可去,孩子只能在家里哭。”


▲李世强11岁了,身体比同龄人瘦小很多。现在他和奶奶住在距离缅军阵地只有2公里的难民营里,他的爸爸当兵走上了战场。去年叔叔曾带李世强去军队看望过爸爸一次,他看见爸爸有一支枪,于是回家后一直用手比划拿枪的姿势。他的心愿是有一支真枪。


▲中国境内的民间公益团体华夏互助会看到边境失学孩子太多,便在云南当地招来代课老师,在闲置的窝棚、牛棚里面开办临时小学。这所小学共有61名学生,全部在一个帐篷内读书。学校距离战场阵地只有3公里,经常听到枪炮声。代课老师说,刚开始的时候挺害怕,现在已经习惯了,只是担心炮弹落到教室里面,毕竟这么多孩子在这里上课。


▲在四处漏风的帐篷教室里,课桌是村民拿木头拼接的,凳子是孩子们从家里带过来的,所以教室内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凳子。下雨的时候顶棚漏雨,孩子们得打着伞上课。8岁读一年级的小女孩余光燕拿着木棒做算术题,“因为木棒比手指头多”。


▲孩子们的练习册上都会有一些关于战争的涂鸦。他们距离战争太近了,很多学生的哥哥或者姐姐都选择了当兵,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家。孩子们不希望战争带走自己的亲人。


▲代课老师在给14个二年级的学生上语文课,学生们用的课本和中国境内的课本是一样的。代课老师说,他在努力给孩子们提供同等质量的教育。


▲战争导致孩子们失学一年多,普遍缺少持久又扎实的训练,练习册上简单的算术题都没能解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体育课上,孩子们在牛棚里进行赛跑,牛棚的栏杆成了孩子们爬上爬下的观众席。


▲李世强也入读了临时小学。由于学校离家太远,他便在学校旁边搭起了一间帐篷“宿舍”。床是用几块石砖和木板搭成的,床铺上只有一张塑料布和单薄的被子,天冷时冻到咳嗽。因为他独自居住,夜里怕黑不敢出去撒尿,便在帐篷里解决,整个帐篷内充满着刺鼻的味道。


▲学校里唯一一个三年级学生叫黄进城,今年17岁。他跟随爸妈躲避战争来到中国之后进入难民小学读书,可是学校里只有两个老师分别负责一、二年级,没有教三年级的老师。黄进城一度想辍学回家帮着家人放羊,结果被老师劝回到学校。老师说,他会努力辅导孩子学习三年级的功课,不让孩子读完小学就出去打工。


▲学校建立在山顶的空地上,下课时,孩子们玩着简单的游戏。阵地就在对面的山头上,总有枪炮声伴随着孩子的嬉闹声。


▲山地丛林中,男孩们分为两队,玩起了攻打山头的游戏。他们每人都有玩具枪或木头枪做“武器”,还用装着土的矿泉水瓶子当手雷丢出去。在游戏中,孩子们拿枪的动作、说作战口号或暗号的语气就像真正参加过战争一样。年纪大的孩子说,他们以前见过军队训练,所以很熟悉了。


▲在长年的战乱环境中成长,孩子们大多见过真枪,并且帮人抬过真枪。在好奇心驱使下,基本每个男孩子都拥有一把自己手工制作的木头枪。有的孤儿被军队领养,等长到能扛动枪的年龄,就被带去前线当兵。“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学生赶去战场却无能为力,心里面说不出的痛”,代课老师说。


▲晚上6点到7点半是马正翠上晚自习的时间,帐篷里灯光太弱,她就举着手电筒读书。可是2017年新年的这几天,学校对面阵地重燃战火,晚上不能点灯,孩子们已经不上晚自习了。


▲晚上放学之后,孩子们聚集到一户有电视的人家里看动画片《熊出没》。


▲有不少学生都是独自过境来上学,父母亲还留在缅甸境内。每隔一周,他们就要越过边境线回家去拿蔬菜和大米,以备生活所需。不幸的是,2017年1月2日,炮弹的碎片落到了学生住的屋子里,安全成了问题,所以他们被迫再次辍学,搬离了临时的家。


▲12岁的祁小雪在作文本上写下一篇题为《我的家乡》的文章,文中写道:这场战争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害的(得)我们没有家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回)家呢?我希望早点和平吧!让我们这些百姓早点回家吧。


边境上的小学


文 | 赵明


中国西南边境因缅北果敢战事引发“难民潮”,云南省临沧、德宏等政府给予人道主义帮助,先后在边境沿线设立几十上百个难民安置点。战争致使大量缅北华人家庭被迫离开缅甸,逃离到中国边境“借土养命”。说是“逃离”,其实只相隔一个山头、一条公路、一条河的距离。边境线两侧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战争带来的不幸,烙印在难民生活的边边角角。云南边境被埋下了很多地雷,边民走小路冒险回家取东西时,可能踩到地雷被炸断腿。在战乱中失了一条腿也许算不幸中的万幸,但却打乱了辛苦维系的生活。战争带给边民的,不止非生即死的两极色彩,更多的其实是灰色,在生活的每个缝隙里让人尝到战争的苦汁。


有些边民说:“现在真正是四海为家,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就是苦了这些孩子”。


边民居住的山都是溶洞地貌,缺水,所以在山坡上用塑料布搭起了蓄水池。吃喝、煮饭、洗澡都用蓄水池接的雨水,或者村民下山用摩托车运水,生活卫生问题着实堪忧。儿童年纪小抵抗力弱,气候和地形原因致使寄生虫多发,缺医少药甚至造成孩子病情延误,导致病危。


谁都没有想到战争会持续两年之久,无边无尽的担惊受怕和生活上的不便带给边民更为细碎的伤害,比枪炮声更深地折磨着他们的精神和身体。夜晚边境战火不止,边民看到炮火在夜空中划过,苦中作乐说像过年时放的烟花一样。很多难民被迫居住在与他们家乡仅一山之隔的临时安置点,靠给中国村庄打短工赚点钱,或者种植玉米、甘蔗等农作物艰难维持生活。很多耄耋之年的老人过世后,由于返乡路途多有地雷,最终也未能落叶归根。11岁的祁银宽总喜欢跑去山顶远望,他指着不远处说:“山那边就是我的家,可惜我很久没有回去了。”

爱心人士沿果敢区域中方边境线一带对难民安置点进行走访,共记录8-16岁失学孩童近2000名。果敢地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有的孩子十二、三岁都写不出自己的名字,早早外出打工或嫁人,能读完小学就算很不错的。为了让边境的难民儿童可以读书,民间爱心组织在山林中搭建起了简易帐篷当做教室,并在附近村庄招来代课老师。孩子们上课时,隔几天就可以清楚听见远处响起的枪炮声。调皮的男孩子们会手工制作简易的木头枪,分成两队在山地丛林里玩游击队的游戏,其中有一位10岁的男孩是一名孤儿,被军队领养。“现在孩子抬不动枪,先在学校学习,等到孩子可以扛枪的时候再赶去战场”,代课老师说。 

另一所学校的代课老师也讲道:“学生中又有三个孩子去当兵了,还未成年就去当兵,而且还不是民兵,是一线士兵。他们只是孩子,就必须面对战场的残酷,面对生与死的诀别。当时自己是带着责任来教书,可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学生赶去战场却无能为力,心里面说不出的痛。”


【完】

如何关注
①将微信升级到最新版本,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②若无法识别二维码,在微信界面“添加朋友”项进入“查找公众号”,输入ihuozhe,亦可关注。
微信号:ihuozh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