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岁!常州人一起送别周老!!

2017-01-14 常州网



据澎湃新闻报道:

1月14日,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去世,享年112岁。

对于这一消息,

后浪出版公司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予以确认。



图片拍摄于2014年1月9日,北京,周有光在家里。 权义 澎湃资料


周有光于1906年

出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

就在昨天,

他刚刚过了112岁生日!



周有光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 他生于晚清,经历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和新中国时期,被友人们戏称为“四朝元老。”


➤ 他大学主修经济,毕业后曾任职于国民政府经济部,后任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和上海财经学院教授。


➤ 他是“汉语拼音之父”,被周恩来钦点参与文字改革,转型成语言文学家,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研究及制定者之一。


➤ 他是沈从文的连襟,沈从文调侃他为“周百科”,一因他学富五车,二因他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总编委。


➤ 九十多岁时,他说自己“活一天多一天”;百岁之后,他又常常自嘲“上帝太忙了,把我忘在这个世界上”。话虽如此,可他从未虚度——读书、思考、创作。


➤ 他的文学作品《百岁新稿》、《朝闻道集》、《拾贝集》、《百岁忆往》分别在100、104、105和107岁问世。



各大媒体沉痛哀悼


周有光先生今晨辞世的消息一出,

各大媒体沉痛哀悼,

送别周老!





周有光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1906年1月13日,

周有光出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

一个贫穷破落的家庭。


1918年,他考入常州中学,

当时白话文不允许进入课堂,

有一位老师思想很新,

经常在课外宣传白话文,

令周有光对语言产生了兴趣。

那时常州中学的课本,

基本都是英文的。

等到他走出中学时,

已经有了很高的英语水平。


1923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

主修经济学。

1925年,再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



1927年从光华大学毕业时的周有光(原名:周耀)


大学毕业后,外语流利的他,

选择出国留学,

由于当时家境拮据,他只能选择日本。

因仰慕日本经济学家河上肇,

他离开原本就读的东京大学,

转考入京都大学,

结果还未拜师,河上肇就已被捕入狱。


从日本学成归国后,

他边在光华大学教书,边在银行工作。

不久后,日本侵华战争就爆发了,

他不得不带着全家四处逃亡。


1945年,抗战胜利,

他回到新华银行任职,

去了美国的华尔街上班,

终于过上了舒适、安稳的日子。

后来,他被银行又派往欧洲工作,

在那里,他发现欧洲人对字母学很重视,

于是买了许多字母学的书自学。



1948年,周有光在美国剑桥大学留影


1949年,在国外生活优越的他,

毅然选择了回国。

回国后,他继续在银行上班,

并兼职在复旦大学教经济学。

工资只有二十块,

他却毫无怨言。


他知识渊博,什么都懂,

大家都叫他周百科,

他的百科全书里,

玩的最好的是语言学。

他一直对语言有着浓厚的兴趣,

大学期间,

就曾积极参加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精通中、英、法、日四国语言,

还发表、出版过一些关于,

拼音和文字改革的论文和书籍。

受到了语言学界的重视。


1955年10月,

周恩来总理在看到他写的书籍后,

亲自点名让他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

之后他又被文字改革委员会力邀,

希望周有光能够加入其中。

他有些犹豫:

“文字学和语言学我是业余搞的,

这不是我的真正的专业,

我是外行,不行的!”

但文字改革委员会,

却坚持请求他加入。



后来,

周恩来总理都亲自打电话给他。

周有光因此决定北上,

从此开始了新的人生。

“就这样,我离开了经济学界,

到了语文学界。”



50岁前,学的是经济学,从事的是金融业;

50岁后,在知天命之年,却重新出发,研究语言学。


但半路出家的他,

却毫不畏惧,

以一种朴素的精神专研其中。


他主持和拟定了《汉语拼音方案》,

主导和建立了汉语拼音系统。

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

成为了全中国小学生的必修课程,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拼音方案,

因此,他被称之为中国的“汉语拼音之父”。

他还出版了《汉字改革概论》、

《世界文字发展史》、

《比较文字学初探》等20余种著作,

以及三百多篇论文。




1979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

在华沙召开文献技术会议。

周有光在会上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言,

提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

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三年后,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国际投票,

认定汉语拼音方案,

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7098)。


他为汉语拼音从中国标准走向世界标准,

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没有他,

就没有我们中国人现在的汉语拼音。



与夫人张允和“举杯齐眉”


如果说周有光的一生令人艳羡,

那么他和妻子张允和的爱情更是羡煞旁人。


周有光和沈从文是连襟,

叶圣陶笔下那句

“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

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或许正是他们的写照。



左起: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四姐妹



周有光夫妇和沈从文夫妇(左起:张允和、周有光、沈从文、张兆和)



在中国近代史,

张家四姐妹的名声仅次于宋家三姐妹。

张家四姐妹的二姐张允和,

便是周有光的妻子。


周有光和张允和的结婚照


20岁的时候,

周有光就认识了张允和,

因为他的妹妹和张允和恰巧是同学,

两家兄弟姐妹间常有往来。

但在那之后的四年时间里,

他们并没有任何过多的交往。


学生时代的张允和,摄于杭州


直到1931年,

为了躲避上海的战乱,

张允和到杭州的大学借读。

那时候周有光已经毕业了,

在杭州的一家学院里教书。

这样一来,

两人有了更多了解对方的机会,

慢慢地也就产生了恋爱的情愫。


周有光第一次为张允和拍的照片(1933 年摄)


不久后,周有光却犹豫了起来,

他写信给她说:

“我很穷,恐怕不能给你幸福。”

而她却回信说:

“幸福不是你给的,

而是我们两人一起创造的。”


周有光和张允和的婚礼合影


他们两人的性格和爱好其实是截然不同的,

张允和活泼率性,说话直接。

周有光安静沉稳,温文尔雅。

张允和喜欢清茶,

周有光偏爱咖啡,

张允和极喜欢中国古典音乐,

周有光却偏偏喜爱西洋音乐。

 


1938年,周有光、张允和夫妇在重庆南温泉


但就是这样两个人,

竟如涓涓细流般,

相濡以沫,携手度过了,

余下的70年的光阴。


他们似乎水火不相容,却实则很互补。

两人举案齐眉,琴瑟和鸣。

“结了婚,她听中国音乐我去参加,

我听西洋音乐她也去参加。”

只要是对方喜欢的事情,

他们彼此都会陪伴左右,

成双入对,恩爱无比。


周有光与张允和迎来了婚后短暂的平静生活,1935 年夏摄于上海


张允和是兄弟姐妹中最早结婚的。

有朋友开玩笑说她犯规抢在了前头,

她就瞪着周有光说:

“可不是,不要脸,那么早结婚。”

一旁的他哈哈大笑,说:

“张允和这个女子最聪明,

可她干的最蠢的事就是嫁给了周有光。”


的确张允和与周有光在一起,

经历了动荡的一生。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时,

她跟着周有光全家四处逃亡,

逃难期间,他们的女儿因病不幸夭折。


抗日战争结束,到了新中国,

虽然躲过了反右运动,

但周有光却没能躲过文革,

文革时,他被群众揪出来批斗,

张允和毫不犹豫地就冲过去保护他。

他身体不好,被下放到干校,

她不畏权势,坚持给他寄药。

无论相隔多远,他们的心始终在一块。

恩爱如初,患难与共。


或许是他们因战乱经历过太多的颠沛流离,

所以懂得珍惜;

也或许是因为他们的性格、观念本就一致,

所以生活注定平淡却甜蜜。



到了晚年,

他们俩蜗居在一个小房子里,

书房仅仅只有9平方米。

书桌前两椅一几,

古代夫妇“举案齐眉”,

如今人们很少有案了,

他们就发明了“举杯齐眉”。

每天到了约定时间,

他们就不疾不徐地并坐。

“我们两个上午喝茶、下午喝咖啡,

都要碰碰杯子,叫举杯齐眉。



周有光说:

“这个小动作好像是在玩儿,

其实有大道理,什么大道理呢?

就是说夫妇不仅要有爱,还要有敬。

要敬重对方。”


多情人不老,

多情到老,人更好!




张允和86岁才开始学电脑,

每当遇到问题时,

只要她一跺脚,撒下娇,

周有光就马上放下手头的事情,

乐悠悠颤巍巍地从书房里出来,

耐心地教她。

有一次,她想给大姐张元和写信,

“亲爱的大姐……”

没想到“爱”字一直打不出来,

她着急了,娇滴滴地喊道:

“周有光,这个‘爱’字打不了,

我爱不了了怎么办啊。”



他们都十分地乐观、豁达。

张允和的口头禅是‘我快乐极了’,

而周有光对于艰辛的下放岁月,

总是一笑而过。

他还说那几年,为他打开了视野呢!



到了晚年,

他常对着自己的光脑袋说:

“我的头发还没有长出来呢!”

当他91岁的时候,

有人问他多少岁了,

他幽默地回答,我今年11岁。

张允和则在一旁补充道:

“他自己认为,

人活到80岁,已算“尽数”,

后面的应从零开始计算。

我也不过是二八年华。”


这两夫妻,

真是一对快乐的老顽童!



2002年8月,

张允和因心脏病突发离开人世。

他默默坐在床前,望着她宁静的脸,

一直握着她的手不肯放开。



一向豁达的他,

这一次却怎么也无法释怀,

就像天塌了一样:

他说:

“允和的去世,

对我是晴天霹雳。

我们结婚70年了,

从来没想过,会有一天,

我们二人之中会少了一人。

这突如其来的打击,

曾使我一时透不过气来。”



至爱已去,

独留他在人间空思念。

从前出双入对,

而今,只剩他一人寂寞的背影。

他常常坐在书桌上对着窗外发呆,

魂牵梦萦,望眼欲穿,

到了晚上,就直接蜷缩在沙发上入睡。

后来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

他才从张允和离去的痛苦中走了出来……



周有光先生与家乡常州


1月6日,市委常委、统战部长韩九云来到位于北京的周有光先生家中看望老先生,并向他致以家乡人民的深情祝福。


周有光先生曾数次对家乡人赞叹高铁的速度,希望亲自坐一次高铁回到家乡,再亲眼看一下自己念念不忘的青果巷,并曾为家乡人题词“人文荟萃青果巷”、“明天会更好”。


市委统战部工作人员透露,韩九云与周有光孙女周和庆进行了交流,并介绍了即将于1月13日在青果巷周老祖宅举行的周有光基金发放和捐赠仪式等活动的情况。周和庆对常州人民的关心和祝福表示了感谢。


在周老家里,大家一同分享了庆贺周老112岁的生日蛋糕。据悉,这是我市领导连续6年赶赴北京为周老过生日。




先生虽然走了,

但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精神财富!

让我们一起送别先生!

 


↓↓点击原文阅读查看今日头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