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忽视到阔步进入名人堂,从科研到产业,中国的AI传奇正在书写 | 总编专栏终章
本文是《环球科学》总编、社长陈宗周先生撰写的系列专栏“AI传奇”的第十八回。介绍了AI在各领域的应用进展,并展望了AI的未来之后,专栏的最后篇章聚焦中国在AI领域的现状与前景。在当前波澜壮阔的AI革命潮流中,中国力量正在崛起。崛起速度之快,举世瞩目。
陈宗周是《环球科学》杂志社社长,《电脑报》创始人。
AI名人堂里来了中国人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科技曾经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是,在近代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中,中国人遗憾地缺位了。令人高兴的是,在当前波澜壮阔的AI革命潮流中,中国力量开始崛起。崛起速度之快,举世瞩目。
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王飞跃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段故事:2006年,为纪念AI诞生50周年,全球很有影响的杂志《IEEE智能系统》(IEEE Intelligent Systems)决定编辑一期专刊,总的题目叫《AI的未来》。杂志快成刊时才发现,里面竟然一篇中国的文章都没有。临出刊最后一刻,才由他和陆汝钤院士、旅美学者曾大军三人赶写了第一篇反映中国AI发展现状的文章《AI研究在中国:50年路上》(AI Research in China: 50 Years Down the Road)。由此可见,那个时候华人AI科学家虽已有一定的成就和影响,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力量并未受到重视。
情况很快发生变化。2011年,王飞跃担任这一在AI领域影响因子排名第一的杂志主编已有三年,他主持了第一届《AI名人堂》评选活动。第一届评出的10人中,图灵奖得主就有8人。
2016年,第二届《AI名人堂》评选拉开帷幕。来自美国、欧洲、亚洲AI刊物的11名专家匿名投票,全程保密。当年10月,第二届《AI名人堂》揭晓,评选出50位AI名人,加上第一届的10人,60位名人济济一堂,纪念AI诞生60年周年。
60位名人,从古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近代数学家兼物理学家帕斯卡,一直到当代AI科学家欣顿,两千多年间对AI思想、理论、技术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悉数载入名人堂史册。其中有七位中国人——吴文俊、戴汝为、陆汝钤、张钹、李德毅、潘云鹤、郑南宁七位院士。如果加上美籍华人王浩、傅京孙,一共有九位华人。
尽管AI名人堂入选原则尚可争鸣,但中国在AI发展史中的贡献,已不可被忽视。
国际学术会议因春节改期
观察中国AI发展的窗口之一是科研现状。从2012年起,中国在AI领域发表论文的数量已经超过美国,在计算机领域也是如此。这一年,中国AI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也第一次超过美国。在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深度学习领域,根据美国科学情报所编制的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即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数据,从2014年开始,中国发表的深度学习论文,无论是数量还是有效引用率,都超过了美国。美国白宫也在相关的AI报告中,多次提到中国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科研论文的数量,或许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体科研水平的高低,美国目前仍然在AI研究前沿保持着一定优势。但是,中国AI科研人才的广度和厚度,已经得到充分显示。
由于中国AI研究人员论文数量多、采用率高,相关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的安排于是要开始考虑中国学者的参会情况。2017年初,国际人工智能协会(AAAI)年会原定于1月底在美国新奥尔良召开。可是,那个时间刚好是中国春节,会影响中国学者到会。AAAI主席苏巴劳意识到这一点,知道春节对中国人的重要性如同西方人的圣诞节。他说,没有人会把这样的会议安排到圣诞节召开。于是,AAAI会议推迟一周以避开春节,地点也改在旧金山,方便中国学者出席。在这次国际学术会议上,中国研究人员表现突出,大会接纳的中美两国论文数量相当。苏巴劳评价说,仅仅三四年前,情况还截然不同,这既让人惊讶、又令人印象深刻。
美国媒体关注中国AI
与学术团体和政府机构相比,美国主流媒体更加关注被视为国家战略竞争高地的AI领域内,来自中国的全力赶超。2017年2月3日的《纽约时报》发表了普利策奖获得者、科技记者约翰·马尔科夫(John Markoff)联名的专栏文章,标题就十分火爆——《中国赢得对美国的AI军备竞赛》(China Gains on the U.S. in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ms Race),尽管在网站中文版把标题改为《中国AI赶超美国不是梦话》,去掉了火药味,但仍然非常吸引眼球。文章认为,在AI时代,不仅人们的生活会因此改变,AI还会将国家之间的科技竞争拉到相对平等的起跑线上,文章还详细描述了来自中国的竞争。
《纽约时报》文章称,在美国,中国会不会在AI和机器人技术上迅速赶上美国,这个问题正被热烈讨论。中国的迅速进步,也使美国的军事战略专家和科技专家,围绕中国究竟只是在模仿进步,还是在进行很快会超过美国的独立创新,展开了一场争论。
吴恩达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认为,美国可能有些目光短浅和过于自信,理解不了中国竞争的速度。很多时候,中国和其他地方都在同时发明某样东西,或是先在中国发明出来了,后来传到了海外,但美国媒体只报道美国版本。这导致外界误以为那些想法是先在美国发明出来的。
《纽约时报》文章还认为,现在,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出自消费类电子企业,而非军方和先进的企业实验室的扩散效应。随着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转移至亚洲,中国政府和公司的实验室都对AI大举投资。这些投资让中国的AI竞争力中快速增强。
2017年5月27日,马尔科夫再次在《纽约时报》撰文谈中国AI,标题依然火热——《中国在AI上智胜美国?》(Is China Outsmarting America In AI ?)。他以自己一周前在中国实地观察的感受,谈中国AI赶超美国的动态,预言未来中国或许会成为AI领域的最大玩家。
开放环境创造双赢
来自美国媒体这些分析和意见,也部分反映了中国AI的前进步伐。除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外,中国企业的AI研究力量也在迅速崛起。中国著名的科技企业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京东、小米、讯飞等等,都高度重视AI研究,认为AI是企业未来的希望。国外重视的,也是中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力量整合而成的AI整体研究实力。
任何国家的AI发展都不可能在封闭环境内进行,一定要融入全球科研和产业发展大环境中才能获得丰富而鲜活的思想和技术资源。中国的AI发展,特别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的良好环境。
人才开放方面,80年代以后,大量的中国留学生到全世界特别是到发达国家学习和工作,他们之中涌现出大量全球知名的优秀AI人才。无论他们在国内或国外工作,都始终保持着对全球AI研究最新动态的关注与追踪,保持着与全球同行的密切联系与交流。阵容强大的华人AI科学家队伍,与同行一起活跃在AI大舞台。
开放从来都是双向的。中国的巨大市场和充沛科技人力资源,也一直吸引着全球高科技企业到中国创办研发机构。微软、IBM、英特尔、谷歌、高通、苹果等都相继创办在华研发机构。这些机构促进AI技术和人才的双向交流,对中国AI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近年来的新动向是,中国的科技公司也纷纷到国外建立研发机构。2014年5月,百度硅谷实验室在硅谷森尼维尔成立,任命硅谷著名AI科学家、谷歌大脑创建人之一的吴恩达博士担任百度首席科学家,全面负责百度研究院并领导百度在硅谷和北京的实验室。百度硅谷实验室在语音识别、人脸识别、图像搜索、无人驾驶方面进行前沿研究。一直有传言说阿里巴巴将在美国同行亚马逊总部的西雅图设自己的美国总部和研发机构,但一直未见靴子落地。现在,BAT兄弟腾讯捷足先登了。2017年5月,腾讯在西雅图建立了AI实验室,前微软研究院语音识别专家、首席研究员俞栋博士任负责人。腾讯在西雅图的AI实验室,致力于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基础研究。腾讯在这里设立实验室含有深意,西雅图是微软总部所在地,而微软被称为AI的黄埔军校,腾讯AI实验室设到微软家门口,有长远的抱负。
而到2017年6月,又传来消息,亚马逊资深主任科学家任小枫已任职阿里巴巴iDST首席科学家和副院长。这位华人科学家曾领导亚马逊无人零售店部门的计算机视觉算法团队。任小枫表示,阿里巴巴的iDST(Institute ofData Science and Technologies,数据科学和技术研究院)在西雅图正在快速扩充队伍,“组建一支世界级的机器视觉团队”。原来,阿里巴巴在西雅图扩展研发部门的计划一直在进行。有了强大技术支撑的阿里巴巴底气十足,很快宣布自己的无人零售店开张。
华为选择的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16年10月,华为的诺亚方舟实验室与伯克利分校AI研究实验室(拜耳)开展合作研究,方向是自然语言处理、强化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等基础研究。
国外企业到中国本土建立研发机构,中国本土企业又走出去建立研发机构,这样双向开放的技术交流趋势成为中国AI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而遍布全球的华人AI科学家和工程师,为这样的双向技术交流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中国的AI投资同样具有双向开放的环境。中国欢迎来自全球的资本投向AI的资本,近几年对AI的投资非常活跃。中国投资机构和企业也开始关注外面的AI投资机会。这样的AI投资环境,能做到双赢。
美国政府的新担忧
但是,新问题开始出现。2017年6月14日,路透社文章透露,美国现任及前任官员对路透社表示,美国准备加大对中国投资硅谷企业的审查力度,以更好地保护对美国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敏感科技。他们尤其关注中国在AI和机器学习等领域的兴趣。纽约的投资研究机构CB Insights的报告显示,自2012年初以来,已有29个来自中国大陆的投资者投资美国AI企业。美国开始担心中国用来推进战略产业,甚至提高军事能力。美国政府正在考虑加强美国外资审议委员会(CFIUS)的作用,来监控中国的投资进入AI等敏感科技。有参议院议员也正在起草相关法规,来阻止中国对包括AI在内的先进技术的投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迅速给以回应,6月14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当有记者问到,据报道美国官员表示将采取进一步措施限制中国对AI等先进技术的投资,中方对此有何评论时,陆慷强调,外界不要对这些商业并购案作过多政治解读,更不要进行政治上的干扰。
对中国对外AI投资的担忧和企图设限,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AI的快速发展。
创业大潮风起云涌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国的AI发展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住。依托中国的广阔市场、巨量数据和人才、产业基础,中国AI创业大潮正在兴起。中国科技巨头和大公司固然引人注目,但是,创业型公司同样代表中国AI的未来,在AI的很多应用领域,我们都能看到一大群创业者和他们背后的一大群创业公司。
一年一度的深圳GAIR大会也许是反映中国AI创业大潮一面风向标。
2016年第一届“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在深圳开幕
GAIR(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在AI春暖花开的2016年创办,希望推动学术界、产业界和创投界的三界融合。2016年第一届的1500名与会者中,只有三成不到的产业界成员,而到了2017年第二届,2500名与会者中有六成来自产业界。7月上旬到会的1500名中国AI产业界人士与2016年第一届GAIR全部与会者数量相当,产业界参会人数比第一届涨了4倍。
除产业界参会人数剧增,创业公司的数量也在剧增,而且发展势头良好。GAIR大会每届都会发布一份反映AI创业公司成长情况的“新智造成长榜”。2016年首届GAIR,由20家主流风险投资机构参与评审、以寻找三年市值成长十倍创业公司为标准的这一榜单,报名超过两百家,组委会以上述标准确定提名公司50家,最终评选出25家。有意思的是,这25家进入“新智造成长榜 ”的公司,只用了仅仅一年,到2017年有近一半在估值上成长十倍,这真是AI的蓬勃年代。
考虑到太多创业公司成长迅猛,2017年GAIR又新设榜单,开始与《环球科学》杂志等机构联合评选AI行业最佳雇主。而角逐最佳雇主新榜单公司中,有一大半是创业公司。这也反映出AI创业公司运行和内部治理很快进入了正轨。
从GAIR议题设计演变上,也能看出中国AI产业界的高速发展态势。2016年首届GAIR,只设立了两个与产业界结合紧密的分会场:智能驾驶和无人机分会场。而2017年第二届GAIR,这个数字增加到7个:智能驾驶、未来医疗、智能助手、AI+内容、智能物流、智慧商业和金融科技。即使再增加,恐怕也难以把AI产业界实际发展中的领域完全涵盖。
一个峰会,折射出中国AI的欣欣向荣。也许,中国AI在整体上还在追赶美国;也许,我们还需要更多源头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但这都没有关系,中国AI正在高速发展的路上,全世界会看到中国人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2017年6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又创造了119架固定翼无人机集群飞行的新纪录。其智能无人系统专家赵彦杰这样总结道——“科技竞赛,大国博弈,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是新故相推,今天的中国,在全球AI竞赛中代表新生力量。赵彦杰2006年清华大学毕业后,在美国留学八年,今年才32岁。而他们的团队,同样年轻,多是80后年轻人。年轻的中国AI人才队伍和年轻的中国AI事业,前景充满希望。
宏伟的国家AI发展蓝图
鉴于其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和为中国人民创造福祉的重要作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AI。2017年3月举行的“两会”上,人工智能出现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年7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将人工智能作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规划对完善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布局、对发展人工智能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指导意见;提出了要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培育高端高效的智能经济,建设安全便捷的智能社会。
这是从国家层面对人工智能进行系统布局的宏伟蓝图。这份蓝图从基础理论、支撑平台、关键技术和应用等方面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做了详细部署,必将有力促进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和理论的创新,有力推动中国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及产业化。
规划提出的目标尤其令人振奋——到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竞争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是何等的气魄。如此豪迈的规划目标,终于由中国政府谨慎负责地公开宣布,这让人看到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坚定决心,也让人看到中国人工智能的未来辉煌。
AI正在深刻影响中国,而中国AI也在深刻影响世界。中国传奇,正在书写。
(完)
AI传奇专栏回顾:
转载请联系:newmedia@huanqiukexue.com
《环球科学》9月刊即将上市,现已开启预售!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购买精彩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