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花心”到“专一”,万科走过了一条并不平坦的转型路|连载

2016-08-01 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
点击上方“亚布力”订阅!
王石第一次试图塑造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努力并没有成功,遍及全国与他一样的创业者还是挣脱不了“野蛮生长”的魔咒。
从“什么赚钱做什么”到彻底专业化
很多人并不知道,早期的万科并非专业地产公司,而是一个以贸易起家并逐步开展多元化经营的企业,从“花心”到“专一”,万科走过了一条并不平坦的转型路。这家当时还称作“深圳现代企业公司”的创业企业从事电器生意时,利润曾经达到80%以上,但随着市场供求关系逆转,暴利转瞬不再,立马掉到8%,后来又滑落到2%的平均利润率回归行业常态,及至最后无利可图。从1984年到1992年,总体核算,万科在贸易这一长项上居然出现亏损,“缺乏核心竞争力”再次让王石内心隐痛。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发表,“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小平质朴的语言如滚滚春雷,给创业的人们以极大的激励。  1993年万科发行B股,香港渣打(亚洲)有限公司有意成为万科的主承销商,王石在同渣打香港副董事长宁志翔的一次聊天时得意地建议,以后在中国找投资项目,投万科就行了。王石有底气是因为,1992-1993年,万科投资的28家企业中,2/3都上市了。没想到宁志翔的回答相当于在他头上浇了一盆冷水:“我们现在投万科是因为中国的上市公司太少,没的选择。如果我们有选择的话,不会投万科。地产业,我们会投深房;手表业,我们会投飞亚达。换句话说,我们要么选择这个行业的前三名,要么选择现在虽然很小但很有潜力的公司。而万科,在哪个行业排前三呢?”  王石幡然醒悟,这才是国际投资者的投资衡量标准。从长远看,一家公司必须在某个行业内有竞争力,否则投资者不会中意。就在这一年,万科决定“做减法”——从其所从事的众多行业中选择一个项目来进行重点经营,其余一一砍掉。王石慢慢领悟到,一个多元化企业做到10亿营收,再往上发展会异常困难,毕竟人力和资本等资源有限,更何况还要配给到十几个行业中去。“做减法”正是出于资源集中的要求,否则,在一个日渐成熟的市场里,企业的资金、人力、经验,都难以应付各行各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房地产被王石选为万科主业。想法甫出,万科同事纷纷要求公司到自己的家乡去投资,并列出优势种种,以示家乡经济发展潜力无限。王石也觉得这是一个大展身手的好机会,不容错失,于是亲自出马,到全国各地寻觅商机。万科开始了寻找跨出深圳的地产投资机会。  在广西北海市,市长爽快地给王石圈了一块40平方公里的土地,王石大喜过望,回到深圳即准备构建宏伟蓝图。40平方公里,相当于彼时2/3个深圳城,深圳举10年时间数十万建设者也就弄成如今的模样,万科有这个能力吗?冷静下来,王石邀请了香港和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专家一同前往北海考察,经过认真调研后,王石暗吸凉气。按专家的估算:40平方公里的荒地滩涂开发,光“三通一平”需要60-80亿,厂房、公建、电厂、水厂等地面投资少说还得80亿;更重要的是,北海人口不到15万,年产值不足10亿元,如何支撑这么大规模的基本建设?
《一九八四——企业家归来》
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策划
陈海 金凌云著

感谢1984。在这个被媒体称作“企业家元年”的神奇年份里,消失多年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重新被唤回中国,从而开启了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即使时隔三十年,当我们在写作中穿越到了1984,仍然能够感受到那个大时代里的壮阔波澜,因而内心激荡。
感谢褚时健、鲁冠球、柳传志、张瑞敏、王石、刘永好兄弟、南存辉、潘宁、李经纬、马胜利……等等。他们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群像。作为“探路者”,他们在创业历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凝聚起当代中国的企业家精神。正如张维迎教授所言,他们不仅是企业的灵魂,也是经济增长的国王,更是时代的英雄。《1984 企业家归来》因为汇聚了他们的辛劳和智慧,从而更加充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