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在交大 | 华东交大张跃进博士对科研“情有独钟”,研究成果登上《自然•实验手册》

2017-06-27 新媒体办公室 华东交通大学


  “科研如爬山,是个不断攀登山峰的过程。”华东交大信息工程学院的张跃进博士不断在践行着这句话。五年之内,他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Materials》和《Nature Protocols》上连续发表了文章,五年来他几乎每天10余个小时泡在实验室中,时空穿梭般与美国导师日夜颠倒的交流讨论;高校从教15年来,他坚守在自己热爱的教师岗位上,同时投身科学研究,矢志不渝地钻研科研理论、以身作则地诠释科技力量,传承科研精神。



一天实验十余个小时  实验室成为了第二个家


  “走前人未走过的路,做前人未做过的事”,成功就是基于一次又一次地突破与挑战。博士求学期间,在2012年到2014年的两年间,张跃进所在的华中科技大学汪宁教授团队钻研出世界上第一个三维细胞磁力扭曲仪与STED纳米显微镜耦合的细胞生物力学研究平台,该研究成果于今年3月被Nature子刊《Nature Protocols》录用。然而成功来得并不是那么容易。


  “当时的想法很棒,但没有可供参考的前人意见,一切都要靠自己反复摸索,虽然倍受打击却也实实在在地拼了一把。”回忆起那段难忘的科研时光,张跃进还是感怀万千。科研瓶颈时期,他构建的细胞生物力学实验平台驱动不了、检测结果不理想、设备无法正常运转……,反复尝试、反复失败,实验做了成百次,很考验人的耐力。


  “平台一直搭建不起来,其实自己很着急,真的是废寝忘食。”讲述到辉煌背后的努力,张跃进博士推了推眼镜说道,“做科研一定要立足于多种角度和多种思维,所谓‘远近高低各不同’,有的时候换个思路也许就对了。那时候每天十余个小时在实验室里,扎扎实实地拼了一把。总结起经验,最重要的还是敢于拼搏的那股劲儿!”


  力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基因的表达?这是细胞生物力学研究领域皇冠上的明珠。张跃进所在的汪宁教授研究团队经两年多的艰苦努力,一举解决了这个细胞生物力学领域几十年来悬而未解的难题。研究成果发表在2016年8月Nature子刊《Nature Materials》上。《科学》(Science)重点推荐了这篇文章,F1000Prime评委、康奈尔大学Jan Lammerding教授将这篇文章推荐为2016年度F1000Prime文章。。


  一路走来,纵使困难重重,张跃进也从未放弃,始终以科技为马,在科研路上铸就自己的“科研梦”。


坚持做科技的“死忠粉”  让“优秀”成为“卓越”


  在张跃进的诸多学生看来,张跃进是一位敢拼敢闯的老师。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时,敢于尝试前人没有的涉猎科研项目,但他自言“我与卓越相差甚远”。谈及科研的意义时,他脱口而出  “科研让我敢于冒尖,学会精益求精”。


  张跃进说,自己的成绩离不开学校的背后支持。在华东交大鼓励组建科研团队,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时,张跃进加入了华东交大副校长、时任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的刘海文教授团队。原先只有本科学历的张跃进选择攻读研究生,这为他再读博搭建科研平台,奠定了知识储备和技术支撑。


  “亦师亦友,不仅是人生的导师,更是父辈的角色。”学院常务副院长刘觉夫,不仅是当初发掘这匹“千里马”的伯乐,也是多年来关心帮助张跃进的良师益友。读博后两年时间需要完成所有规定的工作量,该校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罗晖考虑到让张跃进专心科研,在课程、实习及实训等工作安排上给予灵活度。为了让张跃进进一步研究,信息工程学院的领导们更是及时的同意他申请继续在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做一年的访问学者。


  “我们需要像张博士这样,甘于奉献、敢于冒尖、勇于争先的青年人才。”该校党委书记万明在信息学院调研时说道。张跃进并没有因赞扬、成就而停止前进的脚步,作为科研的“死忠粉”,他精进不休,争当做青年科研者的排头兵,依旧奋斗在科研一线。


  据了解,近年来,华东交通大学出台了《教师培训工作规定》、《干部挂职锻炼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鼓励在校学者到国外、国内名校进修,去党政部门挂职,多举措培养人才;对职称评聘进行改革,秉持“提高门槛,鼓励冒尖”的原则,打破论资排辈的旧传统,对取得突出业绩的教师可以破格评定。该校出台人才宝塔计划、学科宝塔计划,积极鼓励学者在科研上不断进步,担当起“百年交大梦”的历史重任。



出品:新媒体办公室

责任编辑:张嘉艺

审核:罗跃年

作者:高欣音

编辑:江惠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