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WeChat ID duzheweixin Intro 《读者》杂志官方订阅号。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全家人的精神纽带。 “工匠精神”这个东西,最近到处讲。又成为新闻,还得多亏了昨天早上那场全国研究生考试。“考研精神”成为题眼,出现在了试题里。 因为这个,正巧想起不久前读过的一本书,也讲这个。毕竟“工匠精神”、“匠人精神”这些东西,说深了不深,说浅了也没有速成的快车道。况且,这些精神显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美好,严厉点说,它本就不是一种闲暇之娱,不是一些妄想得来的小确幸。 如果你实在不信读者君上面所说的,读者君摘抄了些日本“法隆寺的鬼木匠”西冈常一的一些话,供各位甄别。 口述丨西冈常一 现在的学校教育我是看不惯的 现在的学校教育我是看不惯的。老师手把手地教孩子们,这种场合下这样,那种场合下那样,面面俱到又细致入微地教授,如果还不懂就自己去看书。 我们这一行完全不一样,师父是什么都不会教的。书也不用看,学徒期间,报纸和电视都不需要。因此,被当下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就会觉得我们这种做法既不尽人意又耽误时间,而且还太老旧。但是我觉得这才是最快的途径。比起那些执着在书本教条上的,如果想教授真的本领,我觉得这是最好也是最快的方法。现在的人,习惯于在形式上,把书本上的知识背得滚瓜烂熟,即使不解真意,只要先背下来就放心。那样的话,只要死记硬背师父说过的话,就跟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是一样的。 什么都不懂,这样反而最好 对于师父说的什么,不要总抱着怀疑的态度。总是怀疑的话,师父说的你慢慢地就听不懂了。所以说在学习的时候要尽量让自己成为像刚出生的时候那样,干净无妄又率真的人,对于别人的话是能很自然顺畅地听进去的。只有先听进去了才能消化和领悟其中的道理。有些事情用语言反而表达不清楚,是用实际行动干了以后才能悟出来的。 徒弟刚入门的时候摸不着门道,什么都不懂,但是这样反而最好,什么都不懂的自己才会奋力地弄懂。读了书做了预备学习来的,总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反倒不会率真地接受。来的时候脑子里牢记了很多知识,带着很多预备知识来的,远比不上脑子里干干净净、空空荡荡地来的,这样的人单纯地靠手靠身体来记忆,这样的徒弟进步更快。技艺是要靠身体来记忆的,技是和心一起进步的,它们是一体的。 师徒传承的世界里,只“育”无“教” “教育”二字拆开来看是“教”和“育”两个字,而在师徒传承的世界里只有“育”没有“教”。徒弟跟师父同吃同住同生活,要用身体去感受所有跟师父在一起的一切。也许有的时候徒弟会向师父“请教”,但更多的时候是要靠徒弟自己去领悟、去思考的。在这个反反复复的过程中,你的手会慢慢地记住所有的技艺。用大脑思考的事情用手去感悟,但是让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它是一个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开窍,然后到理解,再到终于掌握的过程。这个过程几乎没有师父的指指点点。徒弟在自己干活的过程中,会模仿师父、靠近师父。这是要花很长的时间的。学校的教育跟这个是没有办法相比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徒弟跟师父天天生活在一起,这当中你在想什么、想干什么,师父都能了如指掌。这也是很好的习惯。对于那些习惯了一个人的孩子们来说是很难受的。跟师父寝食同行的过程是让你用肌肤去感受和接受一切的过程。如果像每天到学校去上课那样,你来了,我就告诉你“刨子这样用”、“你这个不对”、“今天完工了,明天再见”,这怎么能记住手艺呢。 日本法隆寺 脑子笨的人反而更应该到学校去学点东西 口诀中的话早已经铭记在大脑里了,但有些内容还是一知半解的,直到实际真碰到了才明白原来是这么回事。没有实际的现场是不可能理解的。宫殿木匠的修炼全靠点滴的积累。前辈的经验是可以作为参考,但是光靠着前辈的经验,是不可能盖起一座建筑的。经验不是用来学的,经验是靠自己点滴积累起来的。这就是手艺人的世界,没有捷径的。 但是如今的社会,有些母亲会说,我的孩子脑子笨,学习不好,干脆让他去当木匠算了。这是什么话?她完全不了解手艺人的世界。手艺人的世界是需要有很强学习能力的人才能进去的。哪有那么简单?在我们看来,脑子笨的人反而更应该到学校去学点东西,然后进入社会找个普通的工作,置身于某一个机构当中,即使没有韧劲,只要学会夹着尾巴做人,到头来还是可以混口饭吃的。 越快越好,那怎么培养人才呢? 而现如今的社会是这么的焦躁,都是紧追快跑的节奏,培养人才也像是批量生产一样,越快越好。那怎么可能培养出好的人才,怎么能出慢工的好产品呢?所以那些流水线上成批量生产的廉价产品才会有市场。但是这样一来,长时间慢火练就出来的手艺根本没有了用武之地。手艺人的工作是什么?是用每一个个性不同的材料花时间做出同样有个性的产品,而这样的东西在当今的社会已经不受欢迎了。 本文口述者:西冈常一 判断一个事物的好坏仅仅用价格来衡量是不够的 现在的产品都取材于石油,结实得怎么用都不会坏。所有人都在用长得一模一样的东西,而且怎么用都不坏,其中也不乏用什么都无所谓的人。那还需要什么用心和用技呢?靠手工一下下地做出来的碗,它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这样的东西你拿在手上能不珍惜吗?用的时候能不小心谨慎吗?对物品是这样,对人也同样应该是。所谓的文化不是光指那些伟大的建筑、了不起的雕刻和流芳千古的书画,文化包括我们身边所有的东西。 毫无个性,永远都用不坏,甚至什么都无所谓,这样的态度下怎么可能诞生文化呢?更不可能培养文化,也不会需要手艺人。因为判断一个事物的好坏仅仅用价格来衡量就可以了。因此,学校的教育也会随着这样的价值观而改变,这是多么悲哀的事啊。 大自然和人一样,都不是完全一样的啊 我们人不也是一样吗?在大自然中没有完全一样的材料,而让它们得到完美的融合,靠的正是我们工匠的智慧。 一提到传统的师徒制度就会被认为是封建的、过时的,但古老的东西不一定不好啊。比起如今把人都培养成整齐划一的人才的教育形式,我觉得师徒制这种教育方式是非常人性化的育人方法。 我长年来跟树木打交道,看过法隆寺和药师寺这些古老的寺庙里那么多不规则的树材,我自己也是在师徒制度下培养出来的木匠,我不认为它全都不好。相反地倒是觉得,正因为在这样一个时代,要想培养有个性的人才,这种方式是不是应该重新被认识。 《树之生命木之心》 [日]西冈常一 / 小川三夫 / 盐野米松 著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 本文素材选摘自《树之生命木之心:天卷》,有部分删减,由出版社授权发布。编辑:一一。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可购买《读者》2016年度好书 ☟ Learn about writing a valuable comment Author requires users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before leaving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Loading Most upvoted comments above Learn about writing a valuable comment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