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书丨海洋奇妙生物事件簿

2017-02-16 博物君 读者


 

大黄鱼味美、鲜嫩——“20世纪50年代,人们抓到的都是长了五六年的鱼,甚至不乏快30岁的大鱼(指黄鱼)。一个成年人拎着鱼,尾巴可以擦着地。到了90年代,只有巴掌大的一岁鱼了。”

 

我们都知道,现在生活的节奏变了,饮食的习惯也变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荔枝传说成为了一个可以随意在周围市场买到的简单事实(无非贵点)。以前饮食讲究时节,一年四季适宜的饮食各有所长。然时过境迁,如今几乎有钱,几乎都能吃到各色菜肴,不分地区、时令。需求激增,供应关系便有畸变。“2011年,一条2斤的野生大黄鱼能卖到4000多元,这还是批发价。”而从1954年开始,一种被称作“敲罟”的捕鱼法(明嘉靖年间潮州人发明的一种捕鱼法,通过敲击船舷木板,震晕黄鱼,之后其会陆续浮上水面)陆续传入福建、浙江,使用该发,“光浙南地区的大黄鱼年产量,就从5000吨蹿升到近10万吨,增加了20倍,其中幼鱼占70%。”

 

而直到“文革”期间,这种断子绝孙的捞法才在专家的呼吁下禁止,而在当时,“捞上来的鱼太多,卖不出去。”“幼鱼则堆起来腐烂,当作肥料”。

 

以上,大多来自著名微博博主“博物君”新书《海错图笔记》里的内容。读者君常在上班路上翻阅此书。“博物君”张辰亮从清代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绘制的《海错图》中散发出的一些海洋生物知识,令读者君在拥挤的地铁上也能为之一乐。

 

以下就选出几则,希望你能读到,在心底会心一笑就好。


文本:张辰亮



海中夫人


现在只要涉及贻贝的宣传,都会来一句:“贻贝号称‘东海夫人’。”好像这是个美誉之词。但为什么偏叫“夫人”?我一直不明白。直到我看到《海错图》里的这句:“淡菜……肉状类妇人隐物,且有茸毛,故号海夫人。”


当时,我脑海中只有《甄嬛传》里那句话:“怎么会有如此淫乱之事呢?”之前我吃贻贝时,没觉得像啊?于是赶紧上网下单,买来一包新鲜的、带毛的贻贝(一般市面上的贻贝都会去毛)。煮熟后从侧面一看,你别说,配上那一撮足丝,还真像。


贻贝的肉『状类妇人隐物,且有茸毛,故号海夫人』


聂璜似乎也对此很感兴趣,他在画旁写了一首《海夫人赞》:


许多夫人,

都没丈夫。

海山谁伴?

只有尼姑。



丑鱼复兴,美味不再


近几十年来,由于环境被破坏,松江鲈数量大减,在市面上消失。现在人们经过努力,终于成功实现了人工繁育,让它重回餐桌了。


谁知,一阵推广之后,没收到什么好的反响。一方面是养殖成本高导致鱼太贵,巴掌大的一条就要人民币158元。另一个原因很让人意外:不好吃。当时,推广者专门复原了名菜“八珍鲈鱼脍”,即用8种珍贵配料和松江鲈炖成汤。大家吃后反映,鱼肉发硬,不如想象中那样鲜美。


松江鲈的养殖池需要模拟河流,还要喂活虾,成本很高。


原因可能有两个。


第一,三国至宋代被人称赞的那种鱼若是花鲈,那今天用松江鲈做菜当然文不对题。


第二,就算古代人吃的也是这种松江鲈,可人家吃的都是大个儿的。古籍中经常出现“一尺鲈”的说法,证明一尺(33厘米)左右的松江鲈才是最好吃的。这么大的鱼属于优越环境下的罕见优势个体。虽然比今天大出一半,但在松江鲈极度繁盛的时候,出现少量大型个体是合理的。


聂璜所在的康熙年间,正是松江鲈的数量的一个高峰时期,开始出现大型个体。康熙十二年,《青州府志》记载,当地的四腮鲈“往时无大者,近乃有近尺者矣”。聂璜吃的也是一条八寸的鱼,接近一尺,所以他才觉得“甚美”。今天的松江鲈种群衰弱,只能长到15厘米,味道自然差得远了。



一鱼毁一缸


不少小姑娘在网上看到箱鲀嘟着嘴的样子,被萌到不行,纷纷想养。先不说在家里弄一个海水缸有多烧钱,单就箱鲀本身来说,也不是适合家庭饲养的鱼种。受惊时,它会向水中释放毒素。这毒会让天敌的鳃很难受,从而放弃捕食它。在大海中,毒素会很快稀释,但在鱼缸里,就可能把缸里的其他动物都毒死。万一鱼缸不够大的话,连箱鲀自己都会被自己毒死,那就太惨了。


箱鲀的嘴很小,像是鼓着腮帮子在吹哨。



带鱼连连看


钓带鱼时,会发生一种神奇现象。《海错图》画的就是这个场景:一只带鱼咬钩后,另一只会咬住它的尾巴,从而被一起提出水。这不是谣传,今天人们钓带鱼时,仍能看到这种奇观。有时甚至能一次提起三四条带鱼。闽南有渔谚“白鱼相咬尾”、“白鱼连尾钓”即此。


这种行为引发了人们的想象。《物鉴》等古书还添油加醋,说带鱼本来就是一个叼着一个的尾巴,排成队游泳的。只要抓到一条,就能像拽缆绳一样拉起“带鱼链”,源源不绝。等船装满了带鱼,渔人就举刀斩断鱼链,把剩下的扔回海里。


新鲜带鱼银光闪烁,像一把把钢刀。


聂璜显然不相信这种夸张的描述,他问了渔民,渔民告诉他:“带鱼咬钩后,在水中挣扎。旁边的带鱼为了救它,会咬住它的尾巴拽,结果自己也被钓上来了。但是顶多两三条而已,什么几十条连成串的都是瞎传,不要信。”


在今天看来,这个渔民的“辟谣”只对了一部分。带鱼连串确实没有数10条那么夸张,但它们咬尾巴不是为了救同伴,而是同伴的挣扎引发了它们的食欲。


带鱼虽然平时结队而行,看似和睦,但其中一只有难,其他的不是去营救,而是立刻扑上去啃咬。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曾经解剖了1202条东海带鱼的胃,发现35%的食物是其他带鱼。渔民钓带鱼时,上钩率最高的鱼饵也是带鱼肉。可见它们非常喜欢捕食同类。所以被连串钓出水,也怨不得别人了。



《海错图笔记》

张辰亮 著

中信出版社·中国国家地理图书,2016年11月




本文编选自《海错图笔记》,按语部分为编者所写,正文部分经出版社授权发布。作者:张辰亮;编辑:一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