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孩子变乖,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主创团 读者 2018-10-31

 文| 懒妈

来源:武志红(wzhxlx)

最好的母爱,是让孩子放松做自己。



我一直记得我的一个女同学。


大概是十几年前的一次聚会,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我妈给我打了一个电话。


晚饭还回不回来吃啦?


不回来啦,你别等我了。


怎么不早说,我还做了好多菜。


出门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嘛,你自己吃好了。哦不对,你少吃一点,你都那么胖了,要记得减肥呀。


挂完电话,旁边女同学一脸诧异地问,你怎么这样跟你妈说话啊?


我有一点懵,这样说话怎么了?


她解释说,就是很随便啊,感觉一点都不客气。


我更懵了,别人的妈妈才需要客客气气吧,自己的妈妈随便一点又怎么了,难道你跟你妈不是这样吗?



她有些不好意思:不是哎,我从来不敢跟我妈这样开玩笑的,她会真的生气,有时候还会哭,哭完了我还要去哄她,要给她道歉的。


老实讲,在那之前我对她的了解并不算太多,可是听她这样说,我突然有点明白为什么大家对她的印象,全都是老好人一个。


原来是她的妈妈亲手训练出来的啊。



那时候我年纪小见识少,不知道这样的妈妈,其实是很多的。


比如最近被刷屏的朱雨辰的妈妈。



朱妈妈的大小事例很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鸡毛菜事件。


那是2010年的一个访谈节目,朱妈妈提起来在北京的时候,因为觉得家里的鸡毛菜快要放不住了,所以就多炒了一盘,结果朱雨辰就是不吃。


换做是我妈,不吃应该就拉倒了。可朱妈妈没有放弃,她对儿子说,你看啊,妈妈的手,选鸡毛菜手都裂口了。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圈套,朱妈妈在玩被动攻击。


第一回合,朱雨辰很硬气的没接茬,直接把筷子一放,不吃了。


然而他的硬气只维持到了当天晚上,就过来给妈妈道歉了,并让妈妈给他煮一碗面来吃。


朱妈妈很开心,“他也乖,知道自己发脾气不对”,很欣慰的把没吃完的鸡毛菜都搁在面里头,给儿子吃掉了。


这很像是4岁时候妈妈让他学钢琴,他不愿意,就对着钢琴吐口水,还故意去淋雨去吃生豆角,这样自己生了病就不用再练琴了。


面对儿子的反抗,朱妈妈就掐他的胳膊,还告诉他自己为了他学钢琴,要去挤公交车,付出了多少。


朱雨辰很感动,发誓要报答妈妈,就这样坚持把钢琴学下来,一学就是15年。


类似的事情多了,朱雨辰自己也很无奈,觉得以前都是搏斗一下了再接受,后来想想何必呢,


“横竖都是个接受,你又何必要搏斗那一番呢对不对?”



所以你看,对一个妈妈来说,要想抹杀掉小孩的攻击性,把小孩变成一个不再反抗的乖宝宝,其实是很容易的。


用付出感,用牺牲感,去引发小孩的愧疚感就好了。


愧疚感是攻击性的天敌。


有愧疚感在手,你只要对小孩说,这是我用心做的,你要是不吃就是对不起妈妈。


相信我,别说是一碗鸡毛菜了,就是一碗屎,成功率都是有的。



但小孩其实是一个攻击性很强的物种,尤其是对妈妈来说。


通常情况下, 他们的第一个攻击对象是妈妈,最重要的攻击对象,也是妈妈。


对妈妈的攻击,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大概从出生就开始了,很小的时候吸不到奶会用力咬妈妈的乳头。


再大一点,就像慢慢(作者儿子)现在,明明是别人惹了他,他偏要冲我发脾气。


会把绘本上看到的所有不好的词语一股脑地用在我身上,说妈妈是搞破坏的雷克拉,是臭烘烘的变形怪,是霸道的大坏兔。



他在做什么?


心理学上管这个叫“客体使用”,被使用的妈妈大概率感受不会太好,但小孩在这个过程中,是实打实的受益的:


我可以尽情地表达我自己,我可以放肆地对一个人,我可以把那个不太好的自己肆意投射到另外一个人身上。


而当我表达出破坏性和攻击性的时候,关系不会被损坏掉,对方也不会被损坏掉,我不会被抛弃,我是安全的。


这是人很本能的一个对于安全感的需求,这个需求天然的是指向妈妈的,妈妈满足不了,小孩会转向其他人去要,向朋友要,向恋人要,甚至向自己的孩子要。


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些很虐的友谊,会看到一些很渣的男女,会看到一些寄生人和吸血鬼一样的父母亲。


可惜从妈妈那里都要不到的,一般来说,在别人那里同样会要不到,从朋友,到恋人,到小孩,越是往后,越是容易形成悲剧性的关系。


所以很多时候,小孩还敢表现出攻击性,还敢去攻击妈妈,反而是一件好事。


就像我的一个朋友,因为各种原因,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只能把女儿送回到老家。


中途回去看女儿的时候,包括后来解决了问题,终于把孩子接回到身边的头两个月里,女儿对她的态度都奇差无比。


不是爱理不理,就是像个炸药包一样乱发脾气——她就靠着对女儿的补偿心理一直撑到了底。


讲真我是很佩服她的,她没学过心理学,也算不上什么心理学的业余爱好者。


但对于一个想要归属想要连接,而又满腹怨言的矛盾小孩来说:一个站得稳稳当当的妈,可能比10个心理咨询师加起来,还要能打。



第二种攻击,小孩处于terrible two或者青春期的父母应该都很熟悉。


不管你提出任何建议,首先甩过来的肯定是不要不行不可以。


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不确定,但是你说的TA肯定不同意。


你说东TA就往西,就算TA本来也想往东去,也要嘴硬说往西。


你知道他们是在忙着建立自我,但一个人的自我开始冒头,从来都不是让别的人有多舒适的过程。


他们首先要做的是排除异己。


我不喜欢这个;

我不同意你说的;

不管你怎么努力,我就是不配合。


你看啊,小孩说出的每一个“不要”,都是在地上划出界线的一把刀,它们可能会让你烦恼。


但正是这些或明或暗的攻击,在帮助小孩从原本的亲子一体的关系中分化出去。


从这两个方面来说,小孩的攻击性其实是有心理意义的,他们通过攻击,来确认自己是安全的,也通过攻击,去划定自我的边界。


完全没有攻击性的小孩,会长大,但永远不会成长。


这也是为什么,妈妈能给小孩的最大的心理营养,除了亲密感,就是稳定感。


一个稳定的妈妈,才能让小孩确定,我不用为妈妈时刻担心,她能把自己的生活照顾得很好,我不在她也能过得不错,她接得住我的不满和攻击,也接得住我的远离。


我也会担心妈妈,也会心疼妈妈,也会想去照顾她。


但我们之间关系的主旋律,永远都是让我放松的,去成为我自己。




怎样养出一个不敢有一丝一毫攻击性的小孩?


两条路。


一是破坏TA的安全感。


在你表现出攻击性的时候,要么我直接崩溃给你看,要么我激烈进行反击。


二是扼杀TA的自我。


不给你自主的权利,不给你选择的余地,不给你喘息的空间,也不让你踏踏实实地离开我,去做你自己。


让小孩对攻击的后果无比恐慌,让小孩对攻击的对象充满愧疚,二者相加,小孩会直接缴械投降。


在这样的关系当中,不是小孩在使用妈妈,是妈妈在使用小孩;感觉安全的不是小孩,而是妈妈;得到舒展的不是小孩的自我,是妈妈的自我。


做这样的妈妈,大概是没有什么压力的,只是小孩养废了而已。


本期话题


你觉得,小孩子懂事,是好是坏?

✎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作者:懒妈,本硕临床与应用心理学,本行做心理咨询,后进了早期家庭教育行业,主攻方向是“如何一边带娃一边偷懒”。作者公众号:懒妈邦(lanmabang123),本文转自公众号:武志红(wzhxlx)


-推荐阅读-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全文


☞马伯庸:年纪越大,胆子越小

☞医院里的人性,刷爆了朋友圈

☞人到中年,不喝3酒,不比3物,不走3亲

☞30岁之后,深交三种人,绝交三种人

编辑x可可  本期责编xkek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