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是真正的起跑线?大部分家长一定理解错了!

2015-06-03 择学堂

“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多少中国爸妈的豪言壮语、凌云壮志。


为了这么一句话,孩子奔走在各种补习班、大小考试之中;为了这么一句话,中国教育开启“拼爹”、“拼妈”模式;为了这么一句话,多少中国家长失去理智,让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


但您想没想过,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这句话最早的出处已不可考,但影响力最大的,当数世纪之初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韦钰院士所提的“中国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孩子从小浸泡在各种课外班里,就是赢在起跑线了吗?


孩子从小掌握八门语言,就是赢在起跑线了吗?


孩子成绩出类拔萃,这真的能成为人生赢家吗?


现实告诉我们,非也。


为什么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告诉我们,原来,我们的起跑线都找错了。


三岁前赢了这三道起跑线,孩子才能赢一生。

那些年,我们一直找错的起跑线——起跑线不是让孩子早认字,而是要用爱和陪伴完成的

误读:儿童发展等于儿童教育,等于让孩子早认字、早学习

“小时候多学几项特长没有坏处,高考时还可以选择艺考,丰富了未来的可能性。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将来参加工作时,特长一栏里只能写上‘腿特长’。”王先生说道。


其实,王先生不过是众多“焦虑”的中国爸妈中的一员——他们往往急着让孩子冲出起跑线,在人生的跑道上提早撞线,成为人生赢家。


而提早教育,就成了中国父母的普遍选择。

韦钰:早期教育很重要,是由父母用爱和陪伴来完成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渐渐演变成让孩子早些认字、背诗、读英语甚至提前学小学课程的口号,是被全社会误读了。


“中国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提出伊始有特殊的背景。世纪之初,作为生物电子学专家的韦钰,有感于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基于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而紧急调整儿童早期发展政策,提出必须重视早期教育。


神经教育学、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研究发现,0-3岁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但儿童发展不等于儿童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更不等于提前教小学的课程,是由父母用爱和陪伴来完成的。

孩子三岁前,不要输在这些起跑线上——孩子的起跑线,是家庭给的

起跑线1:父母的陪伴


错过3岁前的脑发育关键期,损失是一生都无法弥补的


“那些婴儿既不哭也不闹,只是一直呆呆地望着天花板,到处是死一般的寂静……”美国著名科学家尼尔森教授伤心地回忆起在罗马尼亚托儿机构看到的情景。


在这项研究中,人们发现教养者和婴幼儿之间的互动对脑发育的重要性。


从1966 年开始,罗马尼亚政府为了增加人口,强制要求每个家庭生5个孩子,但许多家庭并无抚养的能力,大约10 万名儿童被送进托儿机构。托儿机构的条件很差,孩子们的生活中没有亲吻、没有逗乐、没有游戏,严重缺乏互动交流的机会。


一些科学家跟踪研究这些孩子一直到12岁,发现一些孩子整个脑的体积明显小于受到正常照料的儿童,更多的孩子社会情绪能力发育迟缓或低下,有进攻性行为,有多动行为,10% 的儿童有类似孤独症的症状。


科学家们把一些孩子送到合格家庭中去养育,发现2岁以前养育条件得到改善的,脑发育可以恢复;2岁以后再改善,脑的发育恢复就很难。


韦钰:赚够了钱再陪孩子,就晚了


对于那些忙着赚钱而疏于陪伴孩子的父母,我建议他们宁可少赚一些钱也要多陪陪孩子。


由于脑的发育是连续的,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所传递的感知刺激和语言刺激,后期的发育需要在前期发育的基础上进行,等赚够了钱再来陪伴孩子就晚了,错过脑发育的关键期,损失是一生都无法弥补的。

圝圝幼儿的直接教养者最好是父母,但无论是父母还是祖父母,都要和幼儿建立温暖的、细心负责的、语言丰富和稳定安全的互动关系,为幼儿提供成长和学习的良好社会环境。

起跑线2:社会情绪能力


孩子今后能否成功,是由情绪能力决定的


“得‘C’的学生进入社会后会取得成功”,在美国成为了热门话题。


前美国总统布什曾经在演讲中这样说道:“我想对今天毕业的各位同学说‘干得很好’。而对成绩是C的同学们,我想说‘你也做得很好。而且一定可以成为总统’。”


类似的观点在中国也有体现。


著名作家林清玄曾经专门为中等生“正名”,称“考7至17名的孩子最有出息。”白岩松也曾经对儿子说过,“儿子,你要是考第一,我就跟你断绝父子关系!”


“人生不是竞技,不必把撞线当成最大的光荣。当了第一的人也许是脆弱的,众人之上的滋味尝尽,如再有下落,感受的可能就是悲凉,于是,就将永远向前


但我们,却往往把智商作为决定性因素。但却忘了,一个人真正强大的表现显现与逆境,通常忽视了情商的作用。


今天的家长总体来说对孩子都比较宠爱,而这些受宠爱甚至溺爱的孩子未来如何去克服困难,这是最难的一点。


韦钰:睡不够,肯定学不好


孩子今后能否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人生能否幸福快乐,是由情绪能力(而不是智商)决定的,但目前大部分家长却只重视孩子的知识学习,忽略了情绪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时不仅是忽略, 而且常常出于善意而伤害。


所以不妨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童年不快乐会有什么后果?看看那些厌学、挂科的大学生也许就明白了。如果没有快乐的童年,一直被父母逼着学习,18岁以后就一心想着轻松,上了大学也没有上进的热情,不愿意发奋读书。或者急功近利,希望一夜成名,或者想嫁个大款,不想经过自己奋斗取得成功。


儿童需要家庭提供温暖稳定的生活环境、合适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缺乏睡眠、饥饿、恐惧和长期的精神紧张,会降低儿童学习的效率。我国中小学生的睡眠普遍不足,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家长不了解脑发育的特点,盲目给孩子增加课业负担。这种出于无知而做出的有害于儿童的教育行为,最大的伤害是让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对学习和生活没有热情的人,一辈子都很难过得快乐,也很难有成就。

起跑线3:学习环境


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关键在于教养者


过去30年的科学研究发现,婴儿并非一张白纸,他们其实能观察,也懂得利用计算,进而理解外部事物。他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其实和科学家很像,都是通过观察、模仿、探究、实验等方式,可以说,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


孩子的好奇心是最可贵的。


在我小时候,会问妈妈风从哪里来?为什么会下雨?太阳为什么每天按时上班?对于那些在成人眼中平谈无奇的事物,孩子们却会感到那么神奇和不可思议。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善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仔细观察生活,用兴趣作为他学习的老师。鼓励孩子大胆想象与猜测,并陪同他们一起耐心地探索与发现,解开更多的秘密。要记住童心未泯是很重要的。” 中科院博士、中国科技馆研究员(原馆长)王渝生说道。


不少人觉得,学龄前儿童的思维没有理性和逻辑。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艾莉森·高普尼克回顾二十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大量对儿童认知的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儿童可以像成年人一样有条理地思考,采取行动干预周围环境。他们在思考和行动过程中学习,只是可能无法用言语表达想法和行动逻辑。


韦钰:互动中才能有效学习,这才是良好的学习环境


现在大家通常关心的只是幼儿成长所需要的物质保障,如吃、穿和环境的安全等,却不知道婴儿一诞生就进入了脑建构、感知和情感建构的关键期,绝不只需要物质上的保障和支持,更需要享受快乐、爱抚、建立人与人之间社会联系和进行学习的良好社会氛围,以支持脑的发育,为一生的精神健康打下基础。


宁静和整洁的环境,教养者和幼儿之间有往返的互动行为,教养者能和幼儿之间进行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教养者能参与和支持幼儿发起的有意向的行为,在有实物的环境中进行游戏。韦钰特别指出,在有实物的环境中进行游戏,教孩子识别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质地时,一定要尽量让孩子亲自动手去尝试,这是与科学家有类似之处的探究行为。


父母绝对不要忽视自己作为教养者的不可替代性,要尽可能亲自教养孩子,要认识到婴幼儿是通过与教养者的互动习得语言、发展各种感觉、进行科学和社会认知的。并且,孩子对教养者的依恋感情是人一生中拥有的两个最强烈的感情之一,会影响孩子一生对你的感情。

文章|来源于中国教育报

编辑|妮可(择学堂)

【上海】小鬼当家季,亲子DIY玩不停!...(戳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