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班级里的学困生,这些实话老师不愿说...
绝大部分老师的班级里都存在这样的学生,他们接受能力较弱,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困生”。他们有的上课呼呼大睡,有的调皮捣蛋扰乱课堂纪律,有的虽然乖巧可学习成绩却总也上不去。
这些需要老师和家长倾注更多心血的孩子到底有多少?他们为什么成为“学困生”?
北京教科院学习障碍研究中心围绕“老师怎样看待学习困难生”专题,对200多名北京市部分中学老师进行了抽样调查。理想中的答案或许是——老师们都奋战在把“学习困难户”拉回“学习积极分子”的道路上,但现实可能是面对学习意愿低的学生,老师们往往也处于无计可施的局面。
这次调查代表了部分老师对学习困难生的态度,也说出了老师们不愿直说的实话。
这几个实话,老师不会告诉你。
实话1. 难教的学生远比想象中的多
虽然难教的学生未必就是学习困难生,但老师认为难教的学生肯定在学习上遇到很大困难。
实话2. 努力很多,效果不明显
实话3. 教育教学方法没门路
由数据可以看出,对学习生关爱不够、老师本人缺乏对学困生的信心是导致学习困难生的重要原因。
这说明,对学习困难生的教育工作,无论从工作力度还是从工作质量上,仍存在缺陷。37.7%的老师不曾对学习困难方面的课题进行过研究,这表明老师的理论学习意识和钻研精神需要加强。
实话4. 不感兴趣的科目教起来没动力
这说明,我们的老师还不善于从自身查找学习困难生的原因,却有50.5%的老师不对自己所教的科目感兴趣。
学困生很无奈,老师也有苦衷
面对学困生,老师想的办法似乎总是难见其效,学困生真成了老师们的一块“心病”。老师们对于帮助班里的学困生煞费苦心却收效甚微,这背后的苦衷,老师们看看您是否也有呢?
现下不少中小学校园里是成绩决定一切,老师并非没有公平之心,天职和责任不会允许他们对学困生置之不理。但学校和相关部门的成绩评比强迫老师必须对学困生“另眼相看”。评优评先需要成绩,晋级加薪需要成绩,于是学生的成绩成了工具,而学困生就成了成绩面前的“牺牲品”。
应试教育注重投入产出比,如果一味在某个学生上耗费精力,既是对老师的不公平,也是对优秀同学的不公平。担负着教育压力的老师确实有苦说不出。
大班额学生众多,而学生的自制力又弱,因此组织教学费心费力。新授课提问一般以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为主,学困生往往很被动。即使老师想帮助学困生,时间精力却跟不上,很难完全满足这些孩子们的学习需求。
学困生的形成不是学生一个人的因素,很多时候,学困生之所以“困”是因为有“困”的家长,这里所说的家长的“困”,是指某些家长在家庭教育和自身言行上的一些不足。
“学困家长”不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又不配合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老师也很无奈。
如何帮助学困生
学困生的产生不只是个人因素,需要从多方面来找原因。到底是学生自己学习自觉性不够,是家庭教育缺失所致,还是老师工作的失职?需要对症下药。
那么,怎么帮助他们摘下学困生的帽子呢?老师们这样说。
根据学困生的现状给予他们选择的机会和“一对一”的指导,可以将班里的学困生细化为“难题”学困生、“中等题”学困生和“简单题”学困生,掌握其个性,慎重采取合适的教育途径。
在转变学困生学习态度方面,老师和家长的作用缺一不可,老师精力有限,家长才是那个无可推脱责任的人。学困生主要是在家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老师在班级里面对是几十个孩子,家长在家庭中却只用面对一个孩子,诚然不能要求老师像自己一样去对待孩子。但是作为家长,自己份内的教育都没有完成,又如何去要求老师呢?
帮助学困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做好这些工作,必须得到家长的配合。
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相对单一的教育制度,数亿人使用相同的晋级模式,如同工厂加工原材料一样培养一个模子化的学生,必然会存在原材料不符合工厂加工模具的要求,把他们定义为不合格产品,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如何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模具,分流学生到适合他们的多样化教学模具中,是现在应该考虑的。
学校也可以多开设课程,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学校中找到他们感兴趣的课程,就不会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了。
小宝:
学困生是社会针对“学习分数”为那些学习成绩难以提高的同学所下的定义,帮助学困生除了要想办法提高学习成绩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他们创造一个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环境,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轨迹。
延伸阅读(点击可阅读):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世界各地的学霸把自己的书桌布置成了这样...
文章|整编于中国教育报,参考教师帮《200个中学教师调查数据:4个不想说的实话!》
编辑|小宝
您关注了吗?
专注于孩子的成长!您身边的教育专家!2T+儿童绘本、动画、读物等电子资源免费领取!....(回复“领取目录”即可收到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