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补习成绩却第一,妈妈说出了8个秘诀!
择学堂:40万爸妈正在关注的专业教育/亲子平台,每天都能阅读精彩内容!
KZ是个非典型的上海妈妈,虽然在择校上,她也折腾了一番,但她从不让孩子参加课外学科辅导,也不迷信奥数。即便如此,目前读初预班的孩子成绩排名年级第一,还有时间学小提琴和西班牙语。
KZ的教育很有一套,总结来说就是:在良好的亲子关系基础上,充分信任孩子。关于“孩子学习习惯培养”的话题,听听她怎么说。
孩子的教育总是我们这些当妈的最热衷讨论的话题。经常有朋友问:孩子的学习习惯怎么培养?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每个家长背后的诉求却大相径庭。有些孩子做作业拖拉,有些则思想不集中错题率高,等等。我认为,所谓的学习习惯应包括以下四点,而所谓的“培养”也应该从以做到这四点为标准。
1. 尊重权威,愿意受教的心;
2. 提高专注力;
3. 能高效率高质量完成任务;
4. 时间管理能力。
虽说是学习习惯,其实跟孩子的情商和亲子关系有很大的关系。怎么说呢?家有学童的家长一定知道,老师都会布置作业,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够认真记住?有的孩子什么也没记住?老师要求孩子更正的地方,为什么有的孩子不太会重复同样的错误?而有的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错了又错呢?除了心智成长快慢的不同,孩子对权威的顺从和信服程度也导致他从内心愿意听从还是置若罔闻,甚至对抗。
我家孩子小时候没上过早教班,学了个象棋,还在上了3次课后就放弃了。但是我一直非常庆幸在他4岁的时候上了一年的情商课程,让他能够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也能很好地理解别人,省去了非常多内耗。有家长一定会问:“这跟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关吗?扯得也太远了,太玄乎了吧。”但是我还是想告诉家长们,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慢慢离开我们去面对这个世界,他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别人对他的评价;如何处理冲突;如何能正面地接受别人的建议等等都会影响他每天上学的心情。
当他们听到别人(包括同学和老师)指正他们的错误时,能够理智地接受,并不会引发幻觉说别人这样或那样说他是因为不喜欢他,那么他就会非常愿意接受别人的建议,从而走上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
上学前到底要不要练写字?要不要学拼音?要不要学……?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的幼儿园是教拼音的,我母亲当时帮我带孩子,也是买了一本描红回来给孩子写。但不要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不要盯着他检查每天记住了多少,如果家长放松心情,每天像唱儿歌一样跟孩子一起念拼音,换着花样玩,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慢慢就记住了。最近看到有人说:“学习不可能是一件开心的事”,但是我要告诉家长,孩子小时候的学习就是要把它变成好玩的事。
写字怎么玩啊?我的经验就是没有硬性指标,写呗,高兴写就多写,心情不好的时候不想写就不写,不会因为他一天不写字就导致上学会被老师批评,这完全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两件事。孩子都是有上进心的,只要我们多肯定,多鼓励,他们是愿意按照我们的建议做的,前提是好的亲子关系,一定要有好的亲子关系!
亲子阅读怎么读?我们家的亲子阅读很早就结束了,因为他是个对形状非常敏感的小孩,很早就认识了很多的字,所以他很小就开始自己读书,我曾经试图引导性地要求他复述故事,他拒绝了,我也就随他去。只要他还爱看书,愿意来跟我分享他看的东西,我就不能因为要时时关注他读懂了多少而让他排斥读书。对于这件事我也纠结过非常多次,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仍然觉得保持孩子读书的兴趣是最重要的。
专注力怎么培养?不需要特别培养,当他玩他喜欢的东西的时候,别干扰他就可以了。什么是干扰?一会儿问:“宝宝,要不要喝水?”一会儿说:“应该这个样子玩更好……”等等就是干扰,顺着孩子的思路陪着他玩,而不是时时紧绷着教育他做到最好,玩到最好就足够了。
孩子上学后几周,我就告诉他:“学习可以让人更聪明,做更多的事,所以学习是每个小孩必须的任务。但是上帝给每个人的天赋是不一样,如果他赋予你很高的智商,那么也就意味着他要你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上帝赋予你很好的天赋,而你偷懒没有好好利用,那么你是浪费了上帝给你的礼物,他会伤心。但是如果有的人就是不聪明,就是不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成绩,那么他同样是有价值的,比如超市的工作人员、一些环卫工人等等,虽然他们没有让人羡慕的学历,但是他们同样对这个社会有贡献。所以说,学习成绩好不好不是最重要的, 你有没有尽力而为才是最重要的。学习不是为了给别人展示你能不能干,学习是为了让自己成长为一个有知识,对社会更有贡献和价值的人。”
我不知道在他6岁半的年纪是不是完全明白了我说的这段话,但是我想他应该是对自己评估了一下,觉得自己应该是哪类人,应该怎样对待学习这件事。
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告诉孩子,在学校要听老师的,就算是觉得老师的某个做法不妥,也要站在老师的立场去理解,并帮助孩子理解和接受老师的要求。我特别不赞同有些家长所谓的民主观点,允许孩子随时对老师的话表示质疑。权威就是权威,家里的权威是家长,学校的权威是老师,不尊重权威的孩子不可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他的精力都消耗在如何表达他那时时变化的思想上了,教育孩子有一颗谦卑的心,一颗愿意受教的心是首要的。
可能有家长要说了:“让孩子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对吗?”这个想法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如何让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比较有深度和内涵的呢?我记得有一篇文章提到,只有读万卷书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批评性思维,也就是说小小孩的思维是要慢慢培养的,除了学习,还有家教等等,所以只有扎好根,才能有真正独立思考的能力,否则就容易思维混乱。
要陪孩子做作业吗?要检查作业吗?要按照家校联系册上的作业一条一条地跟孩子核对吗?
我的经验是不要,统统不要。我们刚上小学的第一天,我过问了一下孩子知不知道都有哪些作业,发现漏了一个,提醒他以后记得都记下来,以后再没有检查,每次签字的时候问他是不是都做完了,只要他说是,我就签字。
那孩子偷懒怎么办?撒谎呢?这就又要提到亲子关系了,跟孩子之间相互信任关系的建立是从小就开始了的,妈妈说话算不算话,这在很早以前就被孩子检查确认过了,孩子说谎后妈妈会怎样也是在很早以前就演练过了,我曾时不时地提醒他信任是个非常重要和脆弱的关系,做了100件事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会因为一个不诚实的话或行为而破坏,要重新建立起来可能需要再去做10000件事,所以骗人或撒谎不值得尝试。
让孩子从一开始就知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检查作业有没有全部完成,第二天上学的东西有没有全部带上等等都应该在一开始就引导孩子自己完成。刚开始的时候每个孩子都会丢三落四,这是正常的,家长跑到学校去送书本也是正常的,但是要告诉孩子我们只会给他送两次,因为他刚刚上学,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们。
但是事不过三,以后要自己记住整理自己的书包,如果忘记自己跟老师解释,自己想办法解决。我们不能一开始就让孩子完全自己的事自己做,那样太冷酷了,毕竟我们应该是他们坚强的后盾,但是也要慢慢放手,让孩子知道他能够搞定自己的事。
在我看来每个一年级的老师都是值得敬佩的,为了培养孩子的习惯他们呕心沥血。我们的班主任半个学期下来整整瘦了10多斤。允许孩子有一些小失误,给予孩子一步步进步的空间,孩子其实是不用我们一路扶着往前走的。
上小学了孩子每天就没有玩的时间了吗?怎么可能!对于刚上学的孩子,必须要保证孩子每天1个小时以上玩的时间,周末有一整天自由玩耍的时间。关于玩这件事,我一直把它作为学习习惯培养的绝好工具使用。哪个孩子不爱玩?如果他不能正大光明地去玩,他就会自创各种各样的方法玩,直接反应出来就是磨蹭和拖延,一旦养成这个习惯要改变非常难,所以高效率的学习习惯就是这样跟玩紧密地绑定在了一起。
1.、回家先做作业,还是先休息、吃东西等等?
第一天放学,孩子到家吃东西,玩玩具。等我到家快7点了才开始做作业,结果第一天作业8点才完成,做完后赶紧洗洗就睡了。我跟他谈:“你看如果不先做完作业,玩也玩不好,心里老是有一件事,还不如先写作业,是不是?”他点头,表示第二天回家先写作业。
第二天我到家,他作业已经完成。吃完饭,带着他下楼到小区的步行街玩,跟幼儿园时候一模一样,这下他尝到甜头了,以后都是早早做完作业,做完作业就可以玩了啊。作业质量怎么保证呢?告诉孩子,一件事最好一次搞定,争取不返工,要不玩的时间就少了(我这个妈妈是多么体贴啊)。他自己也知道如果错误少,做的作业也就少,他一点也不傻呢。
很多家长跟我说孩子磨蹭,我并不知道每一家都是怎么安排孩子学习的,但是我觉得如果孩子知道他分内事做完了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他干嘛要磨蹭呢?如果磨蹭,一定是家长安排了他不想做的事,他们没有力量明抗,就会暗地里磨蹭。
2.、家长要不要布置课外作业?
我从来不布置额外的作业,能高效率地学好老师教的知识足够了,不过我告诉孩子了,如果成绩不好,不是说明上课没有好好听,就是说明老师讲的听不懂,只能去上课外补习班了,因为老妈我是没有那个时间再辅导的,如果上补习班,那么就没有玩的时间了。为了不上补习班,孩子表示在学校学好老师教的所有知识。
我们家小子无论拉琴还是学习,都是快速搞定,然后就可以爽爽地玩了。我儿子的课外学习是拉小提琴。我把考级作为一个个小目标要求孩子去实现。去年他考小提琴5级,真是明显感觉硬逼着上了一个台阶,等上了这个台阶后回过头来看,他也觉得自己挺厉害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错,但是对于普通孩子,有压力才有进步,有进步才有自信。这是一个持久战,家长必须耐心,我们也还在成长过程中。
跟小孩子讲时间管理有点不太靠谱,但是我还是尝试着做了,从孩子第一个寒假慢慢试行。放假前我会让他列出每天要完成的任务,但是我不会要求他写上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我只要求他每做完一件事就划个勾,隔一段时间抽查一下执行的情况。通常不会100%执行,然后我就提醒+重复要求,告诉他要为自己的事情和时间负责。只要孩子有他自己自由支配的权利,他就有可能慢慢找到适合他的作息时间,按照他的频率完成他的任务。
孩子的教育实在是个很大的话题,任何一个小小的问题都会牵扯出背后父母教育理念、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等潜在的问题,如果我们能时时自省,定期客观地评判一下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想法,并且愿意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孩子慢慢长大,我们也会慢慢成长,这样我们跟孩子的差距就不会越来越大,也不会有不可跨越的代沟。
延伸阅读(点击可阅读):
来源| ABC微课堂,作者 | KZ,“新新家长”社区达人,非典型上海妈
编辑 | 小宝
您关注了吗?
专注于孩子的成长!您身边的教育专家!2T+儿童绘本、动画、读物等电子资源免费领取!....(回复“领取目录”即可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