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独家策划 |“万亿”青岛报告

2017-03-13 宋鑫陶 商周刊


十几年间,青岛经济体量实现了几何式增长,与此同时,这座城市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层次的改变。



▲ 万亿的背后,不仅仅代表了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规模,也是一个城市产业结构变迁和城市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反映。(图 / 本刊记者  王军)  


在过去10年里,我国平均每年都有一座城市能够加入“GDP万亿俱乐部”。

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苏州、重庆、武汉、成都、杭州,算上新加入的南京和青岛,这12个俱乐部成员里,包括了4个直辖市、7个副省级城市和1个地级市,它们在城市竞争的各种榜单中屡被提及,也总被拿来作为其他城市对标的参考对象。


万亿是什么概念

近年来,作为东部经济大省,山东一直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全省GDP长期排在全国第三,却一直没有一个GDP过万亿的城市。

如今,这一“尴尬”被青岛化解了。2016年,青岛实现生产总值(GDP)10011.29亿元,成为全国第12个GDP总量突破万亿元的城市,也是继北京和天津之后第三个过万亿的北方城市。

GDP一万亿元,是什么概念?如果放在国内,它要比2016年新疆、甘肃、海南、宁夏、青海和西藏等省区各自的GDP总量都要高;如果放诸世界,它相当于2016年排在全球各国GDP排行榜第37位新加坡的国家GDP总量的一半。

据估算,这12个城市2016年的GDP总和,已超过全国GDP总量的25%,更超过了法国2016年全国的经济总量。除4个直辖市外的8个城市,其对各自所在省份的GDP总量的贡献率平均达到了24.51%,成都和武汉更是分别占到了37.24%和36.88%。相比而言,青岛只占到了山东GDP总量的14.94%,还有更多的潜力和空间。

对青岛而言,GDP过万亿是一个突破,但更像是一种顺理成章的必然。早在2016年初,业界就普遍看好南京和青岛,认为两个城市都“一只脚已经迈进了‘万亿俱乐部’”。

在山东,青岛一直被看作是“龙头城市”。“青岛强则半岛强,半岛强则山东强。”早在2004年的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到,青岛的强大对半岛地区乃至全省意义重大。事实上,在进入新世纪的十几年里,青岛的经济总量也一直排在山东各地市的首位,起着引领作用。

2000年青岛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2010年突破5000亿元,2016年突破万亿元。“青岛过万亿并没有问题,不是很大的事,但要看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过的万亿。” 青岛市委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金花认为,受制于国外发展环境和国内改革发展的转型期,城市都在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在这样一个转型期和环境下突破万亿,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从2000年到2016年,青岛三产的结构比也由12.1:48.7:39.2,调整为3.7:41.6:54.7。十几年间,青岛经济体量实现了几何式增长,与此同时,这座城市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层次的改变。

随着“制造青岛”向“服务青岛”的转型,青岛经济也由工业主导开始逐步转向服务业主导。

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是这些“万亿俱乐部”成员的共同特征,也是当下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的新特征。来自彭博社的观点就认为,“一个规律性的现象是,那些追赶势头很猛的‘后进城市’均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著称,而南京和青岛之所以能以很快速度进入‘万亿GDP俱乐部’,也和新经济形态的迅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经济姿态更“柔软”和轻盈

“‘十二五’时期青岛经济发展之所以实现逆势上扬、弯道超越、稳中向好,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金融支撑显著增强。”2016年4月,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在青岛市金融工作座谈会上曾说。

多年来,金融不仅是山东的软肋,也是青岛经济的一块“短板”。2014年初,时任山东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的黄晋鸿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曾提及“在经济大省里,都至少有一两家金融类上市公司,但迄今为止山东省内还没有一家,山东金融的发育程度和山东经济在全国发展的位次水平是不相称的”。

在“金改”之前2012年,山东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甚至低于全国4.4%的平均水平;青岛金融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也仅为9%,排在15个副省级城市的第13位。2016年,青岛金融业增加值为668.81亿元,是2010年的2.7倍;金融业增速达12.8%,高于全市GDP增速4.9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也从2010年的4.2%上升到2016年第一季度的6.9%。

正是始于2013年的“金改”,以及随后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获批和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等一系列改革和发展举措,让山东和青岛的金融业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不断增色,并交出了不错的答卷。

去年4月,青岛才首次进入伦敦国际智库Z/Yen集团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榜单。而在去年9月公布的最新一期榜单中,青岛就排到了第46位,不仅较半年前提升了33个位次,更是仅位于上海、深圳和北京之后,排在了中国上榜城市的第四位。

金融业的起色,也是近年来青岛服务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在工业化中后期,发展现代服务业被认为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如今它也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共识。

今年,山东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我国是在2013年实现了这一超越,而青岛是在2011年,这说明青岛的服务业发展已经走在了前头。2016年,青岛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479.61亿元,占比54.7%,是突破“万亿”的重要支撑。

虽然青岛金融业占全市GDP的比例,与深圳14.8%的占比还有一定差距,其服务业占比也与北京80.3%的占比相距很远,但对于青岛而言,这组数据已经称得上“健康”,也透视出青岛经济发展的后劲十足。

青岛是工业立市,知名的“五朵金花”也都是制造业企业,缺乏叫得响的服务品牌,再加上山东经济常年来也被冠之以“大象经济”的称号,这也让青岛经济给人留下了较“硬”的初印象,但随着服务业的崛起,青岛的经济姿态正在变得更为“柔软”和轻盈。

如果说,服务业的繁荣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那么,还有一个与青岛经济相关的指标,体现出了这个城市经济发展的质量。

2015年,人民论坛测评中心曾根据2014年四个季度的GDP增长水平、增长波动状况两方面的相关数据,对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GDP健康度进行了测评,青岛的GDP健康度得分位列15个副省级城市之首。

 “GDP健康度体现的是一个城市经济实现平稳、健康、较快增长的发展指标,反映的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稳定度与健康程度。”青岛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程国有教授认为,这体现了青岛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潜力。

在过去的5年里,青岛经济亮点颇多,也为“万亿”贡献了不小的数值。除了金融业,还有海洋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2016年,青岛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2515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超过四分之一,比2011年底增长了1.3倍,五年年均增速16%,比GDP的年均增速高了7.1个百分点;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在去年贡献了4004.5亿元的产值。


“蓝色、高端、新兴”的工业底色

2016年8月,在解码完“深圳转型”后,新华社的记者团队又赶来青岛,做了一组解码“青岛制造”的系列报道。

如果说,深圳是一座创新之城,是通过不断的创新完成了转型和突围。那么,青岛的备受关注,则是因为这里的制造业,是因为这里享誉海内外的制造品牌。

 “走进青岛,聚焦制造,一股浓浓的‘青岛底气’扑面而来。‘青岛制造’不仅有颜值,更有气质。”“‘青岛制造’启示人们:实体经济是国家本钱,制造业更是‘本钱的本钱’,从‘青岛制造’的底气,人们看到了‘中国制造’的雄心。”(新华社系列报道《“让实体经济的‘本钱’越来越厚实”——“青岛制造”启示录》)“青岛制造”,已然成为探路中国制造的样本。

曾经的“五朵金花”依然盛开,但新的“金花”也在渐次绽放。“包办”了全国近一半动车生产的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创业板第一股的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用互联网思维重塑工业生产流程的青岛红领集团、海藻行业的领军企业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让传统橡胶产业重放异彩的青岛软控股份有限公司……它们代表的是新一代的“青岛制造”,也代表着中国制造转型的方向。

说起青岛的制造业,人们已不再言必提海尔、海信、青啤,也不再只抱着纺织服装、家电电子、食品等传统产业不放,当前着力打造的家电、石化、服装、食品、机械装备、橡胶、汽车、轨道交通装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等十条千亿级产业链,已经成为青岛工业新的代名词,“蓝色、高端、新兴”也成为了青岛工业新的底色。

2011年,家电、石化、服装、食品、机械装备等五条产业链的工业总产值,都超过了千亿元。2015年,青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就超过了1.7万亿元,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2016年,十条千亿级产业链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5.7%。青岛工业投资总量也已连续3年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青岛是我国最早启动工业化的城市之一,工业基础雄厚,工业总量约占山东的13.6%、全国的1.5%,这是青岛工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也是青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底气。青岛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装备工业处处长郭林旗也强调说,“青岛工业完全是按照工业自身发展的路径在走,没有过多受到国家政策布局的影响,工业基础更不是靠国家大项目砸出来的。”

实体稳则经济稳。制造业是服务业的依附,也是实体经济的主战场,而实体经济正是青岛经济万亿级进阶之路上的保障。李群说过:“在这一轮宏观经济下行周期中,青岛能够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对制造业紧盯不放。”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动车,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高铁线路,这让青岛成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高铁心脏”。而在互联网领域进行了长达10年的研究和探索后,要向工业制造方案提供商转型的红领集团也成为了互联网工业企业的代表,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者。

自从2015年青岛在国内率先出台互联网工业发展行动方案,并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后,青岛“互联网工业”的发展氛围越来越浓,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目前,青岛市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指数已达74,比全省平均指数高了17个百分点。

“我们已连续两年举办了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第一年我们是把(互联网工业)旗帜亮起来,第二年是研究走什么路。现在,我们想要把本土化的一些标准和方向立起来。”青岛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互联网工业推进处处长王法体告诉本刊记者,现在青岛是我国互联网工业发展的领军城市,除了东三省和西藏外,全国其他省区都来青岛学习过互联网工业的发展经验。

这些年来,不论是当年的品牌发展战略,还是十条千亿级产业链,以及现在的互联网工业,青岛都向全国输出了不少经验。正如金花所说,“青岛是一个出经验、出做法的地方。”


谋划新起点

在青岛跨入“万亿俱乐部”的历程中,不独是经济上实现了规模量级的跨越,青岛的县市区经济实力更强了,城市的空间格局和交通面貌也有了大的改变。

曾经受制于“青黄不接”的西海岸新区,在桥隧开通和区划调整后,经济的列车也驶上了快车道。去年,新区贡献了2900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居国家级新区前三强。这里不仅是青岛优势产业的聚集地,更是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和开放的前沿阵地。

在去年山东财政收入过百亿元的6个县市区中,青岛占据了其中的5席。如果倒退回5年前的2011年,当时青岛还没有一个县市区能排进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前五位。

万亿的背后,不仅仅代表了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规模,也是一个城市产业结构变迁和城市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反映。万亿的实现,也不单单是产业聚力的结果,而是一个城市各种因素合力的共同作用。

青岛如此,其他过万亿的城市也是如此。

去年,青岛确立了“三中心一基地”的行动计划,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服务中心、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近日,青岛、南京、武汉、成都等11座城市入选国家中心城市,意味着城市的发展定位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近期《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印发,青岛都市圈划定,青岛也将担负起发展蓝色经济,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重任。

与此同时,青荣城际铁路和城市地铁相继开通,新机场也正在建设中。这一系列举措,都将青岛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层级。如金花所说,“现在青岛已经迈入了‘万亿俱乐部’,发展的基础不一样了,这个时候城市就要在万亿的基础上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和规划,而不能再按照当初破千亿或五千亿时的发展思路去谋划了。”



编辑 | 张雅乔
美编 | 许健



516期  独家策划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每个城市都在转型或酝酿转型,以期突围而出。万亿也只是一个节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