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万亿”青岛报告 | 海洋贡献2500亿

2017-03-14 首席记者 郭霞 商周刊


蓝色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在哪里?从青岛的整体布局来看,既有侧重科技研发的创新策源地蓝谷,也有侧重将海洋科研变为产业发展的支撑,将科研从实验室推向市场的西海岸经济新区和红岛高新区。


▲ 青岛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扶持,使创新环境在沿海20个城市中处在中等偏上水平 (图 / 本刊记者  王军)  


如果把青岛2016年万亿元GDP绘制一张饼状图,那么有1/4的面积将被涂成蓝色:2016年青岛实现海洋总产值2515亿,占GDP比重超过1/4,年均增速高达16%。2012年到2016年五年间,青岛市海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因海而生,向海而兴。从“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到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龙头城市,从“一谷两区”建设,到发布“海洋+”发展规划,再到“三中心一基地”,青岛面向海洋的发展思路一脉相承,也正是因为这种不断地审时度势、相时而动,使得海洋经济成为一抹亮丽的“青岛蓝”。


海洋竞争的焦点在科技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海洋强国战略,海洋综合实力的提升,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在沿海省市竞相抢占海洋经济制高点之时,青岛将焦点放在了海洋科技创新上。根据2016年9月中国经济信息社所发布的《中国主要沿海城市海洋科技创新评价》,在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应用与创新环境四个方面,青岛均有不俗的表现。

在广州、湛江、深圳、海口、福州、厦门、漳州、舟山、杭州、宁波、上海、盐城、烟台、威海、青岛、天津、大连、汕头、泉州和三亚20个沿海城市中,青岛市对海洋科技投入规模排在首位,在涉海科研机构及高校数量方面也有着明显的优势。作为海洋科技城,青岛的海洋科技家底雄厚:聚集了全国30%以上的海洋教学、科研机构,拥有全国50%的涉海科研人员、70%涉海高级专家和院士,19位院士、5000多名各类海洋专业技术人才,1个国家级、17个省级海洋类重点实验室。

创新产出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科研创新能力,具体体现为研发成果,即课题与专利的数量。从课题数量来看,青岛以216项课题遥遥领先;广州、上海、厦门之间以微弱差距位居2、3、4位。青岛凭借雄厚的科技资源力量,在海洋科技创新科研项目中以绝对优势拔得头筹。仅2015年,青岛市科研机构共获批15项科研基金项目,青岛市高校等教学单位共获批32 项科研基金项目,远高于其他城市课题总量。

从专利数量来看,青岛在专利总量上明显优于其他城市,专利数量共计689 项;上海凭借337 项专利位居第二;广州、天津、大连紧随其后。

创新应用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科研转化能力,是所有科研活动的最终落脚点。具体体现为技术市场的成交量、百万海洋驰名商标的拥有量、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和新增涉海公司数量。青岛市海洋技术市场成交量排名第一位,遥遥领先于其它城市。


“一谷两区”,海洋发展新空间

蓝色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在哪里?从青岛的整体布局来看,既有侧重科技研发的创新策源地蓝谷,也有侧重将海洋科研变为产业发展的支撑,将科研从实验室推向市场的西海岸经济新区和红岛高新区。

蓝谷核心区,是青岛打造“三中心一基地”的重要区域支撑,2016年,“十三五”开局之年,青岛蓝谷已被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盘子;2016年11月初,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蓝色硅谷建设全球海洋创新高地战略研究”顺利通过验收,将蓝谷定义为“全球海洋创新高地”。

事实上,从创新资源的聚集、创新环境的打造两方面来说,青岛蓝谷堪当“创新策源地”的重任。2016年9月,蓝谷的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迎来首批千余名新生,这是蓝谷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山大的平台效应很快显现:10月,山大与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共建的德国学院在青岛揭牌,引进了包括生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在内的12位外籍专家。

山大青岛校区是蓝谷成立以来不断引智引才的一个代表,瞄准海洋特色,蓝谷还引进了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将天大在海洋领域的优势专业悉数搬来青岛,以海洋工程为主攻方向打造了15个专业化研究所。

截至2016年,蓝谷新签约引进高等院校设立校区或研究院累计达到18个,成为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的重要支撑力量。2016年,蓝谷新引进各类人才260余人,累计达到3500人。仅青岛罗博飞海洋技术有限公司一家,就引进了中国海底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金翔龙,精密机械和微纳机械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立鼎,计算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钟万勰等三个院士团队入驻。

海洋科技带动区域发展已经初步展现巨大的能量:2012年蓝谷核心区地区生产总值为44.8亿元,2016年蓝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亿元,同比增长11.5%;实现海洋生产总值7.8亿元,同比增长19.6%。 

作为第九个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区位条件优越,聚集了中船重工等科研机构180余家;拥有前湾港和董家口港等国际性深水大港;形成了航运物流、船舶重工、家电电子、汽车制造、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聚集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保税区、西海岸出口加工区、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德生态园等5个国家级园区和5个省级园区,园区集聚、政策叠加,创新开放优势突出。 

新区海洋经济发展以海洋石油加工、海洋交通、船舶海工等行业为主,总量稳居全市首位。据初步核算,2016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接近四成,年均增速达22.4%,高于全市平均增速6.7个百分点。

红岛经济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截至目前,新认定创新型企业累计达118家;52家企业通过市高企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突破百家;新增知识产权授权52件,新增发明专利授权42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16年达到10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69%。


海洋产业更加注重质量

2017年2月6日,“三龙”聚首探深海活动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举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龙二号”无人有缆潜水器和“潜龙一号”无人无缆潜水器聚首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正式同住一“家”。

“近年来,我国深海大洋事业取得了斐然成绩,走在了世界前列。如今,我国已成为在国际海底区域拥有最多资源专属勘探权和优先采矿权的国家,拥有四块国际海底区域专属勘探矿区。此次‘三龙’聚首深海中心,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大型深海装备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孙书贤高度评价这次活动。

实际上,这是近年来青岛积极提升产业水平的一个缩影。2500亿,代表的是青岛海洋经济的规模,在这个数字背后,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水利用、海洋科研教育等为主的新兴海洋产业代表了青岛海洋产业代表了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据统计,2015年青岛新兴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256.8 亿元,同比增长15.5%,处国内领先水平。

2015年10月,青岛就发布了“海洋+”发展规划,其中,“海洋+新业态”提出以业态创新,拓展海洋经济发展领域,延长产业发展链条,构建现代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新体系。重点发展海洋高效物流、海洋文化体验、海洋健康体育、海洋特色金融、海洋母港经济五大新兴业态。“海洋+新产业”要求以产业创新,培育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成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重点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和海洋节能环保等七个产业。

如今,构筑起2500亿的海洋产值的,不再仅仅是传统的海洋渔业、养殖业和观光旅游业,而是融合了新业态、新技术的邮轮母港、海洋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等“蓝高新”产业。根据青岛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青岛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将是“十三五”时期重点打造的十大科技创新中心之一。海洋生物医药、深海与海工装备、蓝色粮仓等海洋科技创新分中心,将成为建设“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的有力支撑。


编辑 | 张雅乔
美编 | 许健


516期  独家策划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每个城市都在转型或酝酿转型,以期突围而出。万亿也只是一个节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