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城市的文化叙事——写给青岛建置120周年

2016-05-11 唐志军 商周刊




一座富有文化气质的城市,必将是令人尊敬和最具竞争力的。

在探戈般地划出两个甲子轮回的巨大舞步中,东西方文化融合典范的青岛,迎来了她的120岁诞辰,继而也开始了又一轮的以“文化青岛”为终极目标的旋转与升腾。

在庞大的中国城市群中,一个120年的城市,与众多有着数百年、上千年历史的古城相比,显得很年轻,然而,一座能让世界时时关切、能让无数人为之心动、眷恋的城市,其实不在于她的历史有多长,而在于她的文化性格、文化功力,在于她对城市中国贡献了什么,带来了什么;在于她向世界证明了什么,传递了什么。

青春的青岛,恰好是这样的城市经典。

在典型的青岛海、青岛宅、青岛牌、青岛脸、青岛山、青岛路等无数城市标识和符号的背后,既集中体现了有别于其它城市的独特性格与气质,但同时也是为数不多的在古老中国的历史背景下,实现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最佳示范城市。

而这样的经典,还将在接下来新的世界时空坐标上,予以深度演绎和释放。





商周刊微信号shangzhoukan15周年专辑



图/本刊记者  王军


在犹如星光闪烁的中国城记之中,有着黄海明珠美誉的青岛,向来都是人们凝望、欣赏和愿意亲近的一个青春级偶像城市。

理由并不复杂,这里有着适于人类生存的独特气候,有着世界上最好的阳光、沙滩与海浪,还有着潜力巨大、且更适合人们创造与发展的城市综合服务与生产体系,尤其是令人向往的“蓝色硅谷”,当然这里还寄托着坐标世界的人文与精神之城的美好期待。

在这里,可随处触摸到精美绝伦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可在面向大洋的涛声中品读大师的遗作,可以畅饮纯正芳香的德国基因啤酒,可以享受利用世界先进技术制造的家电产品,可在轻松音乐和点点白帆之中感怀人生⋯⋯

有人为此的评价是,她很中国,也很世界。

对于这个只有区区120年履历,却有着与众不同气质与磁场的城市而言,她的行程和路径,积累与迸发、存在与可期,一切的一切,都不是哪个人、哪个产业、哪个决策、哪种单一文化可以左右的,在其所有的已经凝固的发展符号上,既附着着极其丰厚的中国和齐鲁文化痕迹,又处处跳跃着来自地中海、来自太平洋的文化音符。

两种文化融合力的使然,既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她的青春浪漫、大器包容、果敢灵秀、刚柔并济、自信诚实的城市气质,又为接下来的文化中国之竞争,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展望与期待的城市样本。


位于青岛信号山山麓的迎宾馆,1908年完工时是总督官邸。这座典型的古堡式建筑,具有巨大的建筑“标本”价值。

(一)

陈述青岛的历史与未来,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的两个文化坐标。

回望青岛的120年,虽说在时间上难与西安、北京、南京,甚至济南、宁波、苏州等城市相提并论,但在这短暂的时光中,这座城市所孕育和展现的各类文化特征,却并不轻飘,就其质量而言,并非比一些历史古城逊色。

在我们的眼中,这座连亘了百年风雨的城市,从最初的“屈辱之城”、“抗争之城”,一路成就和走向了“化工之城”、“轻纺之城”、“开放之城”、“家电之城”、“品牌之城”、“休闲之城”、“奥帆之城”、“音乐之城”、“商务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蓝色之城”,虽时间短暂,但文化曲线和脉络却异常急促而清晰,尤其其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可谓精彩纷呈,几乎涵盖了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特别有的业已成为凝固的文化符号,不仅成为了一种体系、一种推力、一种值得输出和骄傲的资本与价值,而且也由此形成了她在全球化竞争上的本土软硬实力。

以产业为例,无论是早期青岛啤酒、四方机车,或是今天的海尔、海信、南车四方,产业的递进和发展背后,总能折射不同于其它城市的文化与精神力量,如红色精神、世界眼光、创新精神、精细管理等。也正是这些浸透于人们思想行为和生产过程中的文化精髓,使得这片土壤既源源不断生成和裂变了无数工业和其它品牌,同时也孕育出了一批又一批支撑城市和中国“脊梁”的企业家群体。

而同样的陈述,几乎遍及城市的方方面面。但最为值得推敲和自豪的,当属一个个、一桩桩、一件件渗透于人文、经济和社会领域文化符号上的诸多超越青岛、坐标和融合全国乃至世界的空间痕迹。而这,恰恰是青岛文化陈述中最值得记忆和弘扬的。

至今每年有大量的国内外宾客,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前来这里追思曾在上个世纪初逗留过的文化名人们——康有为、梁实秋、沈从文、闻一多、老舍、王统照、臧克家等。

按说,一个小小的青岛,一个更加短暂的时间段,怎么可能聚集如此之多的东西贯通的文化名人和后来影响中国和世界的文化泰斗?又怎么可能留下诸多的传世之作?尽管众说纷纭,但从当时青岛的空间坐标上看,起码说明这座城市具有相当的胸怀、视野与环境,否则此类光辉和奇迹也不会在这里出现。

事实上,跳出胶州湾、跳出中国海的雄心和轨迹,绝非出现于今天,也非局限于文学艺术领域,在随处可见的经典建筑中,在享誉全国、全球的青岛啤酒、海尔、海信等企业文化中,在历经十余年的奥帆进程中,甚至在正在构建的“蓝色”发展规划中等,均有鲜明的佐证。

也就是说,这座处处闪耀着文化光芒的城市之所以经典,很大程度在于一贯的登高望远,在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贯通,在于气质引领下的行走方式。而这三个要素的叠加,也应了文化学者于丹的判断,这恰恰是当下和未来中国在全球化竞争的一个重要法宝。这样说来,青岛120年之探索,无疑是一种贡献。

(二)

站在一个新起点上,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回望,更需要展望,毕竟有气质的城市文化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有着无限生命力的,过去的120年如此,当下或更远的将来亦如此,而且水平与品位一定与过去大不相同。

关键是,在新的时空坐标下,接下来的青岛陈述又会怎样?

时间坐标难说,只能说时不我待,这轮机遇不容错过。

对于中国的日益崛起,海内外有识之士普遍存在一种忧虑,单纯的经济强国能走多远?倘若是动摇和丢弃了中华文化、中化文明根基的“富强”,只怕是昙花一现的虚荣,其结果必将使国家面临灾难性倒退,失去的将不仅是尊严,恐是国将不国。

好在,新世纪以来的十年,迅跑的中国已在越来越多地反思以什么样方式崛起的问题,而且在大量比较诸如美国等大国崛起的路径后,更加清醒意识和领悟到了由国家气质和以文化、文明为核心引领的强国之意。

这十年,在愈加清晰的发展思维和实践中,国人和世人不仅用眼、用心看到和体味到了来自中央所主导的文化产业的兴旺发展,更重要的是,以文化、以气质、以品位、以坐标世界的发展定位,几乎成为包括青岛在内所有省市的发展共识与终极目标。

中国大趋势下的“文化青岛”新的空间坐标,既要顺应民族与国家的命运趋势,更应坚持属于自己承前启后的城市特质,特别应在“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深入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向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迈进”的提升发展中,精心淬炼一个令世界尊敬、仰慕、念想,并值得追寻和借鉴的文明富裕的,经济发达的人居之城。

这样的文化与追求,显然不是狭义的文学艺术和社区文化的概念,也不是仅靠打造音乐之都、帆船之都等可以成就的目标,而是一种触及人们思想观念,深度波及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广义大文化。

在我们看来,青岛若在全国城市第一方阵站稳脚跟,则更需要在新的空间坐标上拓宽阔思维和眼界,更需发扬光大青岛前120年所创造和积累的宝贵文化、精神财富,并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形成新的优势,继而优化提升整个城市的品质品位和文化含量,甚至是在每件本土产品上,都能附着和彰显具有青岛特质的文化印迹。

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比照世界和国内先进城市,这座本该释放更大能量的东西方文化桥头堡,显然还没达到人们的预期和高度。因而,接下来的陈述,还将付出艰辛努力。

这既是一座城市的使命与责任,也将是中国式转型崛起的一个缩影。

(本文首发于《商周刊》2011年第12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