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软硬大连

2016-05-12 宋鑫陶 商周刊

一个重工业城市,因为软件和服务外包的崛起,变得轻盈,它是托马斯·弗里德曼眼中“中国的班加罗尔”。

因为屡被称赞的城市环境,它吸引着外界的目光,也吸引了“达沃斯”的到来,而后者被认为是“大连开埠以来遇到的最大商机”。这个广场城市在俄罗斯人的巴黎情结赋予的美学之外,也具有了世界经济学界在东方触摸全球经济脉搏的现实意义。

如今的大连,因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使命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国家战略,进一步强化了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传统产业,这个港口城市一下子又“硬”了起来。


当中国经济主动寻求减速,寻求跳出GDP的数字束缚,大连也适时提出了“品质立市”的转型思路:把规模优势、环境优势转化为品质优势,从注重发展速度向速度与品质并重转变。

未来的大连,更值得期许。





商周刊微信号shangzhoukan15周年专辑




女骑警和来回踱着方步的高头大马,是大连在全国独一无二的广场文化,映照出大连在快节奏的城市发展之中,所蕴含的休闲和浪漫的慢生活。图为2011年9月2日,大连女子骑警大队在人民广场巡逻。

“这是一个用服装表达心情,用足球塑造性格,用浪漫装点生活,用巨轮承载雄心的城市。她的每一次亮相总是携手时尚,她的每一次出场总是彰显力量。这是一个将城市变成风景,将风景变成资本的城市。”这是央视《城市中国》组委会为大连写的推介词。

在你未真正走进一座城市之前,你对她的所有想像都是基于别人的描述,有时候这样的描述会带来假象,因为城市也是变化的。当你从别人的描述中,真正走进这座城市,对这个城市的印象,也许不如当初期待的那么完美,但亦不曾失望。这个有着北方风骨的“硬朗”城市,却也无处不在地体现着其“柔软”的一面。

美丽的大连既要有其表,更要有其里

干净,整洁,这似乎已成为人们对这个城市的第一印象。在大连读完研究生,回到山东工作的一个朋友说:“大连很美。当时因为就业的选择离开了大连,现在特别想回去看看,很多东西可能不是那么直观地能表达出来,但特别喜欢这座城市。”喜欢城市就像喜欢一个人,他最先吸引你的也许是外表,但最终吸引你的却是内涵。人们对大连的留恋,印证了这个城市的魅力。

大连市委书记唐军曾说:“美丽的大连既要有其表,更要有其里。”大连市经济学会会长、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杜辉认为,“‘表’指的是大连的城市外观,‘里’指的是城市的文明素质和市民的生活品质”。

最能展现大连城市外观的就是广场。大连有80多个广场,是我国新建城市中广场最多的城市,不同的广场聚集着不同的人群。人民广场是大人、孩子放风筝的自在天地,星海广场是年轻人飚摩托车、观海的最好去处,奥林匹克广场则是轮滑者们的天堂……圆舞曲是广场浪漫的前奏,广场则提升了这座城市的生活品质。

大连的广场情结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息息相关,同时也有着深深的殖民烙印。一百多年前,一批有着法国文化情怀的沙俄设计师,携带着巴黎的城建图纸,想要建造一个“东方巴黎”,于是有了“达尔尼”的初名和以广场为中心的城市规划。后来,日本人取代了俄国人,“达尔尼”也被音译的“大连”所取代,并沿用至今。

一个面积不大的城市,却拥有最多的广场,这也许要归功于大连的开放文化。但它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没有让位于高楼大厦和城市的GDP数字,却应归功于大连人的开放、包容和眼界。

广场文化赋予了这座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休闲、浪漫的生活态度。在人民广场,大连的女骑警和来回踱着方步的高头大马,是大连在全国独一无二的广场文化,与广场前车水马龙的城市交通相定格的画面,映照出大连在快节奏的城市发展之中,所蕴含的休闲和浪漫的慢生活。

一个城市从快走向慢,并不意味着发展的停滞,反而有助于回过头来做一番审视,审视过去,才能谋划未来。自1984年大连成为国内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以来,大连的发展理念经历了从上世纪90年代的“不求最大、但求最佳”,到2003年的“大大连”,2006年的“港航立市、产业兴市、科教强市、惠民富市”,直到2011年的“品质立市”,对城市品质和文明的追求,似乎一直贯穿在大连近30年的发展历程之中。

在大连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对于“品质立市”有着如下阐述:坚持品质立市,就是要树立追求卓越、以质取胜的发展理念,把规模优势、环境优势转化为品质优势,从注重发展速度向速度与品质并重转变,提升城市功能国际化程度,促进多元文化交融汇聚,提高市民素质和文明程度,建设发展更有质量、文化更具品位、城市更富魅力的文明大连。

根据新近公布的经济数据,2012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为8.1%,比2010年第一季度的高峰回调了4%,减速迹象明显。北京、上海在2012年所确定的8%的增速目标,在国内城市中位列最后。在4月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2012年年会上,与会的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史蒂芬·格罗夫认为,“中国经济主动减速,向外界传递出经济增长更重视质量的‘积极信号’。”

在大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尽管大连提出了“实现居民收入、财政收入、投资总额和经济总量‘四个倍增’”的增长目标,但其“品质立市”的转型思路,却鲜明地指出了大连未来发展所谋求的方向不只是速度,而是质量、品位和魅力兼具的“品质”。


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

“反剪刀差”的二三产比例

在东北地区的主要城市中,大连是国有工业企业特别集中的城市之一,重化工业一直是它的传统优势。以金州为界,金州以南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金州以北是重工业,表现为“南服北工”,由此也形成了大连“南轻北重”的产业布局。

大连很“硬”。重化工业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大连始终无法“轻装前行”,也是大连一直以来城市经济发展的倚重。2011年大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为2485.4亿元,其中重工业为1806.1亿元,约占73%。石化工业、现代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业和电子信息工业组成的“四个基地”的工业增加值为1646.4亿元,约占66%。2011年大连三产比例为6.4:52.1:41.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分别为3.2%、61.2%和35.6%。

按照现代城市对第三产业的“偏爱”和发展趋势,当一个城市的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比重趋近时,第三产业会“抬头”,第二产业的比重会下降,而大连的二三产比重在2005年以46.2:45.2一度接近,但之后两者的差距却日益拉大。

杜辉在向本刊记者解释这一现象时,在A4纸上画出了一个剪刀形象。他解释说:“在2000年前后,北京、上海、广州和杭州等城市的第三产业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这种‘正剪刀差’是城市化的正常现象。大连在2005年一度非常接近,但重化工业后来的强化,使其最终呈现出一种‘反剪刀差’。”

与杜辉认为大连工业要发展,但不应被强化的观点不同,大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认为,大连的产业基础和全域城市化的发展思路,决定了现在的大连“工业化是必走的路”。

该负责人认为,大连处于环渤海经济圈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两大国家政策的交接点,又是辽宁沿海经济带这一国家战略的核心城市,担负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辽宁沿海开发开放的重任,“大连放弃重化工业的优势,转而寻求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是不现实的。”所以,大连的发展注定要负“重”前行。

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大连市提出要在5至7年的时间里,在装备制造、石化、电子信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在被提升的重化工业的布局当中,一个热点区域是绕不开的,那就是令世人不得不关注的长兴岛。

在2009年国务院批准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中,就明确“长兴岛临港工业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等产业,形成临港产业集群”。以前,大连常被诟病只有“油头”没有“化尾”。如今,由长兴岛石化区和西中岛石化区组成的长兴岛石化产业集群,以炼化一体化模式,按照油头化尾、自上而下规划石化产业链,弥补了产业发展的“短板”。目前已引进的中石油1300万吨炼化一体化、恒力石化产业园、福佳MTO、铭源石化等项目,预计在2015年的销售收入,将达到 1000亿元。

除了石化产业,长兴岛布局的另一大产业集群是船舶制造。目前,也已引进包括韩国STX、船舶重工长兴岛基地、大连船舶配套产业园、韩国工业园等69家造船及配套企业。

一边是港口上塔吊起起落落,填海的重型卡车和挖掘机轰鸣不止,一边是通畅的高速公路、新立的公交站牌和新建的学校、广场、医院。根据大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对记者的描述,长兴岛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工业基地,而是一个宜居的新城区。5月9日,长兴岛首批50辆出租车正式投入运营,也结束了该岛无出租车的历史。

2010年,借助国家战略,原先的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随后成为辽宁省综合改革试验区。昔日的小渔村,有着宏大的远景:“在2020年建设成为辽宁省改革创新先行区、对外开放先导区、高新技术引进和孵化区、临港工业区集聚区、生态建设示范区、和谐宜居新城区”。

不做泥瓦工,要做建筑师

有人说,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人,那么现在的大连“三十而立”。他想“轻”装上阵,但却仍需负“重”前行。

这个依托港口发展起来的老工业城市,曾受制于计划经济的桎梏,陷入工业企业大面积亏损和大量工人失业的“东北现象”。而顺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抓住当时国外产业转移机遇的大连,顺势培育和造就了自己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当这座城市必须背着重工业的包袱和东北振兴的使命前行,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减轻了大连的负担,让这座城市由“硬”变“软”。

5月的大连软件园,不带有夏天丝毫的聒噪。记者走进软件园,它的静谧虽不曾展现出软件带给这座城市经济的活力,但却道出十几年来,大连软件业如何从默默无闻走向全国知名。每一座办公楼前都竖有一个写有入驻企业标识的指示牌,15号楼的指示牌上印着埃森哲、甲骨文、NEC、Panasonic、AVAYA等世界500强企业的标识。目前,已有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大连软件园。

2007年的第五届中国软交会上,大连就宣称要建设“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如今“促进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向中国第一、世界第一目标迈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基地”,已成为大连“品质立市”中转型发展、增长质量的路径之一。大连的目标是要在2018年超越班加罗尔。

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曾引用大连前市长夏德仁的一段话:“市场经济的规则就是,如果某个地方拥有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最廉价的劳动力,全世界的企业和商机都会到这里来。在制造业方面,中国人最初是雇员,为外国人打工,几年之后,我们学会了所有的生产流程,我们自己也开始办公司。软件行业也是一样。这就像盖大楼一样,今天,你们美国人是设计者和工程师,发展中国家是泥瓦工,但是我希望有一天我们也成为建筑师。”

从“泥瓦工”到“建筑师”的升级,离不开自主创新,而创新离不开人才和教育的支持。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业的崛起,就得益于人才的优势。因为地缘优势,日本约85%的外包订单流向大连,而大连又恰是国内日语人才最丰富的城市。

由于印度和爱尔兰的软件公司进入欧美市场较早,印度软件公司也不再满足于既有的欧美市场,开始“涉足”日韩市场,正逐步由“低端向高端过渡”的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不仅在转型期面临市场的冲击,高层次人才的短板也开始逐步显现。

“高层次人才是需要时间积淀的,前期只能从外面招人,但大连会逐步显现出自身的优势。因为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已经发展了十四五年,当时的那批人很多已经成长为高层次人才了,大连的这种优势是谁都撵不上的。”曾任大连市信息产业局副局长,如今担任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的靳国卫认为,人才是大连的优势,虽然大连也面临高层次人才缺乏的问题,但这不仅存在于大连软件园,也存在于整个软件产业,而且时间的积淀使得大连高层次人才缺乏的压力是最小的。

“软件和服务外包是人才密集型产业,对人才的要求和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高。当(大连)成本优势不再,产业就必然要从低端向高端发展。”面对人才短板和服务理念创新的转型,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企划总监汪琛在与记者交流大连软件业未来发展时,不止一次地强调政府的关注度:“政府的关注度是最重要的,大连软件业能有今天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政府的关注和扶持。”

2007年,大连市政府不遗余力地促成英特尔公司的落户,带动了产业集聚和金融、证券、教育、酒店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如今,探究韩国三星电子缘何落户西安,在记者将这一问题抛给汪琛时,他认为“企业选择落户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西安市提供的优惠政策是重要原因之一,而且西安的综合生活成本肯定比大连低。”

从大连市信息产业局调到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管委会,靳国卫的工作并没有脱离开软件和服务外包行业。“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建设的初衷,是为了给旅顺南路的软件产业带寻找一个新的备份空间,当时命名为‘大连服务外包基地’。随着2009年全域城市化的开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定位也被扩展为更宽泛的高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当初要规划一个产业基地的思路,也逐渐被放大为建设一座新城。”

这个“既要有高端的产业要素,也要有高端的城市要素”的科技城,也被定调为“大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全域城市化,建设生态型、智能型城市的实验区、示范区和引领区。”在靳国卫看来,“大连的试验区就是东北的试验区”。所以,当与记者谈到不断有瑞典、丹麦、英国、挪威、瑞士等国的企业前来寻求技术合作,特别是日本京都府与生态科技创新城签署了一个合作协议,“相当于一个省级政府与我们一个新区签署一个协议,彼此本来不是一个对等的机构”时,靳国卫对于这个“代表大连未来高度的新型城市中心区和世界级的科技创新基地”的描述,话语中难掩自豪和兴奋。

为了不再“硬的偏硬,软的偏软”

“我们清楚地意识到东西方经济力量上的一种变革,世界经济的力量正从西方转向东方。世界经济论坛就是要在东西方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而连接这座桥梁的两个支柱,一个是达沃斯,另外一个就是大连。”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在2007年首次来到大连时,就表露了他对大连的期待。

这座东方城市,有着西方的韵味,但它吸引西方经济界的绝不只是城市环境。如果仅仅看重优美的环境、清凉的海风、整洁的市容,那么青岛、厦门和三亚也有着较大的竞争优势。所以,建立在城市环境基础上的产业崛起和转型趋势,这也许才是“达沃斯”和软交会看重大连的所在。

事实上,大连的产业结构“硬的偏硬,软的偏软”,除了产业比重,外贸出口结构也证实了杜辉的这一看法。“大连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在增加,去年出口额160亿美元,占到全市出口比重的53%,这跟大连船舶制造、电子信息、石化等工业基础有关。”大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对外贸易管理处处长林锡海说。

在大连的产业结构以“反剪刀差”的走向,越来越倚重工业变“硬”的同时,以文化产业为主导的软实力建设则相对偏“软”。

作为国内较早发展会展经济的城市,大连的服装节、达沃斯、软交会都举办得有声有色。其实大连并不缺乏城市文化,“大连夏季市民交响音乐会”已成为大连广场品牌性文化活动,“生活服装舞台化、舞台服装生活化”是大连服装文化的内涵,而大连的足球文化也是这个城市骄傲的名片。但大连文化产业被普遍认为“发育不算太强,特别是民营文化产业发育不良”。

“现在大连软的跟不上硬的步伐,硬的偏硬,软的偏软。但城市的发展是两条腿走路,有时候硬件走得快一点,下一步软件就要走得快一点,但最终城市的发展会是一个逐渐趋于协调的过程。软和硬是一个消长的关系,在一个特定时期,可能会体现出硬的偏硬,软的偏软。”杜辉对本刊记者解释说。

 “品质立市”的大连,寻求“速度与品质并重”,寻求“发展更有质量、文化更有品位、城市更富魅力”,这既需要抓住产业经济的商机,又需要在软与硬的选择中注重协调和平衡。

有人如此总结“三十而立”的大连: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大连“经营城市”、美化城市环境的思路在于立“形”;21世纪前十年承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实现软件和服务外包集聚发展在于立“身”;那么,确定“品质立市”的大连,无疑已经开始立“心”。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城市既有优美的环境,又有发展的经济;既有物质的富足,又有精神的活力;既有快步走的决心,又有慢下来的勇气。

张本义在《大连赋》中写道:“北方明珠兮,堪埒圭璋。经磨历劫兮,愈发辉光。海献宝藏兮,的皪琳琅。山毓灵秀兮,俊彩芬芗。青春现代,体势开张。文化昌明,神采飞扬。社会和谐,人民安康。科学发展,势不可当。又好又快,气度慨慷。登高远望兮,致前途于万里;大海之都兮,嘉来日之未央。”这样的大连,也许最符合人们的期许。

(本文首发于《商周刊》2012年第11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