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与企业一起向前
黑格尔说没有什么比精神的力量更伟大。
《商周刊》十年,就是积极关注、深切感知、忠实记录、深刻评论并致力于发现挖掘优秀企业精神的十年。
拿破仑·波拿巴说如果不能持续,就谈不上伟大。我们还远远不够伟大,但是我们选择持续地与企业一起前行。
那些鲜活的对象
《商周刊》十年,是逐渐有感觉和有底气的十年。人的成长是需要积淀和坚持的,一本刊物也是如此。
美国管理学家汤姆·彼得斯曾说,作为老板,你要用多长时间才能实现世界一流的质量?霎那间就能实现,但要用一世的热情追求才能保持。做媒体也是如此,对企业的报道要做到篇篇都出彩那基本是理想状态。但是,幸运的是,好在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鲜活的对象,给了我们很多难忘的有意义的故事以及精神。
你的文章首先要触动你自己,才有可能触动你的读者。而所有这一切的触动都是因为那些鲜活的企业和企业家首先给了我们触动。
十年来,我们总是会被一些企业的精神所感染,感动。
因为同处一个城市的地缘优势,十年里《商周刊》能够近距离接触海尔这个企业,所以深切感知,海尔贡献给中国和中国消费者的不仅仅是一个世界级的品牌,更是一种不断进取的企业精神。当所有的中国家电企业都在陷入价格战泥沼之时,海尔说,海尔永不打价格战,海尔唯一关注的就是用户的需求。这样的宣言是何其振聋发聩的。在中国,没有哪一个企业能像海尔般数十年如一日地重视服务,这样的企业精神,又何其值得我们尊重。丘吉尔说伟大以负有责任作为代价。作为中国家电业的领军企业,海尔因为勇担社会责任而更凸显伟大。
有人说,青岛这个城市有两种泡沫,一种是大海的泡沫,一种是啤酒的泡沫。毫无疑问,青岛啤酒绝不仅仅是青岛这个城市的印记,他也是中国的一个品牌印记。青岛啤酒这个企业的几代领军者都与《商周刊》有过深刻以及趣味盎然的对话,从《李桂荣:评点青啤未来》到《金志国:那天没说的感言今天说》等一系列文章,我们成为青啤的真实记录者与深刻评价者。
我们采访香港湾仔码头水饺创始人臧健和女士,她说有人问她,饺子这种产品已经有太多人在做了,而且门槛很低,为什么还要做?她说,正是因为如此,她才要做,因为这个行业鲜有做得过关的企业,在卫生上不放心,在用料上不够讲究。而民以食为天,必须要讲究。在食品安全越来越成为国人的心头之患的今日,我们越来越想起这位女企业家对食物的讲究精神。
诞生于青岛这个全国14个最早沿海开放城市里,利群从一开始到现在都面临了很大的冲击,随着百盛、家乐福、佳世客等外资零售业的进入,青岛的商业零售业市场受到了很大冲击,而利群离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只有5、6米远,一位国内知名专家曾预言,如果沃尔玛开业,你们从总经理到中层干部,所有人都要到门口往里拽顾客。但是在冷静分析了双方的优劣势之后,利群成功践行了“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传统名言,一家本土的商业企业在与国际巨头的近距离竞争中开始脱颖而出。对利群而言,与沃尔玛为邻成为利群一个崭新的开端,之后的与国际知名零售巨头的不断竞争中,利群更加快速成长。
“于外资零售业大举进驻、民族商业受到挑战纷纷凋零、一片狼来之音充斥耳畔之时,一个原本个头并不巨大,内功也并不深厚的企业却能够出人意料地遇强则强,甚至创造以小搏大后来居上的商业奇迹。于并不乐观的商业大背景下崛起,这样的博弈与成长能力是一种真正的现代商业精神的生动书写。利群,需要讲述的决不仅仅是一种现象本身,更在于挖掘一种稀缺的商业精神,用来点亮别处。”这是《商周刊》在2009年主题策划“利群故事”的策划前言中对这种现代商业精神的解读。
视角的变迁
时代在向前,企业在向前,杂志也唯有向前,否则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失去一本财经杂志与企业深刻对话的平台。
十年里,《商周刊》在努力塑造一种观察企业的角度与深度,期待能够紧随时代甚至前瞻时代的深远与高度。
《商周刊》十年,正是中国入世十年。中国的企业尤其是优秀企业开始了国际化的征程。我们深刻感知到,从抓住了最初的市场机遇创造了奇迹之后,中国优秀企业们的成功已经暂告一段落。“未来所能给予的机会变得越来越隐蔽,越来越短促”,优胜者如何寻找未来,成为摆在中国一批优秀青年企业面前最讳莫如深却也是最紧迫的命题。中国相当一批20岁上下的优秀企业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群体停滞:或业绩增长迟缓,或屡遭外界诟病,或并购后正在步履艰难地谋求突破,还有更多为我们所熟悉的著名企业,辉煌已经成为历史。
所以我们从中国的优秀企业那里,努力探寻更多关于国际化目标、战略性调整、业务转型等等带有变革意义的词汇,感受他们寻找下一个出口的执著与迷惘。
当柳传志自豪地说,12.5亿美元的并购举措为联想找到了能够持续盈利的突破性办法。你可以质疑联想突破的风险与途径,但你不得不认同“突破”的不可回避性。与其在不算宽广的江河里绕来绕去等待注定的被吞没结局,不如跳进海洋里去迎接挑战。对于突破的方式与途径,海尔、联想、TCL们分别在走着不同的路,到底哪一条才是通往罗马之路,只有走过后才知晓。
作为一个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青岛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这是一座品牌之城,从海尔、青啤、海信、双星、澳柯玛等较早就在全国声名鹊起的品牌企业,再到利群、即发、金王、软控等一批后起之秀,因为企业的力量,青岛是一个媒体不能绕过的中国城市。
作为一份诞生于青岛充分彰显区域优势并且具备全国视野的财经杂志,《商周刊》关注青岛乃至山东本地企业的视野,注定与本地的区域媒体不同,站在全国视野乃至国际化的高度,站在行业发展的高度,《商周刊》十年来对企业的报道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周刊体”,已经成为观察区域经济不可或缺的独特视角。
而对待跨国企业的报道,我们从最初明显带有仰视视角的膜拜赞誉学习,逐渐过渡到理性的平视的分析解读。当家乐福因虚假价格问题而在中国市场遭遇信任危机,我们在《回到人才原点》一文里,重温一个采访片段:早在2004年,时任沃尔玛亚洲区总裁的钟浩威,在接受财富(中文版)执行总编辑黄翔的采访时,被问及在未来沃尔玛在中国将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我们将遇到的挑战和我们十年前刚来时没什么两样。他说沃尔玛成功的基础在于人才,“发展人才将继续成为我们今后最大的挑战,而不是选城市、选址和建筑。”这样的人才观缘起于伟大的跨国公司,也成就了其伟业,却也同时会成为跨国公司身上的软肋,这样的教训来得何其深刻。我们必须深刻铭记并向业界警示这样的教训。这也是一本财经杂志应该试着给企业的价值之一。
十年,才能树木而已。十年里,一本财经杂志的性格在跌跌撞撞不断探索中,才有了些许立体的模样,这一点一滴的成长,正是缘起于与不断攀升的企业一起前行。拿破仑·波拿巴说如果不能持续,就谈不上伟大。我们还远远不够伟大,但是我们选择持续地与企业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