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是范雨素》爆红:最好的时代,是每一个人都得到绽放

2017-04-27 咪咕阅读

范雨素火了!


一篇名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


范雨素是谁?


范雨素是湖北人,来自襄阳市襄州区打伙村,今年44岁,初一就辍学,目前在北京做育儿嫂。


《我是范雨素》里,她质朴地记录了自己及家庭十多年来的经历,引发众多网友的称赞与共鸣。


这个时代,有人靠骂人走红,有人靠鸡汤走红,但值得庆幸的是,还有这样一个人,能依靠文字本身的力量走红。


一个好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绽放。



咪咕阅读 cmread365

不囿于五光十色,陪你看书看世界


文/李砍柴

来源:有书(ID:youshucc)


《我是范雨素》一文被刷屏,范雨素突然爆红之后,有人对范雨素冠以“底层作家”的称呼。


范雨素对媒体说,“我不舒服(这种称呼),我不喜欢那种作家,以高高在上的笔法写底层……他真的比我们高贵吗?”


范雨素是湖北人,来自襄阳市襄州区打伙村,44岁,初中毕业,在北京做保姆。


她的确来自底层,没有谁比她更了解底层,她不用去体验生活,不用去虚妄地揣测,不用假装悲天悯人,她触手可及的,都是生活的疼痛,开门所见,都是最好的写作素材。


一旦她掌握了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她敢于笃定地说:“他真的比我们高贵吗?”


就这一句话,已然让我肃然起敬。




沈从文在《边城》的题记里说,“对于农人和士兵,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


他写这些最底层的人时,为了让他们更有人性,更近人情,会选择老老实实地写下去。


“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良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做朴素的叙述。”


对于民国时代的文学届,沈从文也有着类似的蔑视:“他们既不想明白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便无法说明这个作品的得失。”


沈从文写人生的美好,却不回避悲剧,不回避苦难,但即使是写悲剧,写死亡,他的笔触也都是淡然的、从容的,他笔下的那几个生在底层的小人物:翠翠、爷爷、傩送,身上都有着人性最高贵的一面,也有最卑微的一面。


《边城》里,沈从文借翠翠爷爷的话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范雨素也怀着温爱,趁着打工的空闲用纸笔写了十万字。


她写自己的亲人:大哥哥是不认命的农民,小哥哥是少年早慧的神童,小姐姐是提笔成诗的女诗人,无一例外,他们都是小人物,但又不是常见的农民形象。


▲今年44岁、在北京做育儿嫂的范雨素。


界面新闻记者淡豹的采访手记记录,范雨素在微信上向记者说明写作背景:


“我大哥哥有农家少年少有的野心。小姐姐很有才气,但拒绝发表任何东西。我的舅舅力拔山兮,舅舅现在七十多了,在挣工分的时代,没有娱乐。村民经常祈求舅舅表演神力。我的舅母你如果看了照片,你也会惊讶,世界上还有这样的美。他们年轻时是个闭塞的时代。如果换成现在,会被媒体蜂拥。”


她写自己的母亲14岁被民主选举为妇女主任,“执政了40年,比萨达姆、卡扎菲这些政坛硬汉子的在位时间都长。”


她写自己的小哥哥:“有母亲的爱,小哥哥坚强地活着。” 


 她写自己:“活着总要做点什么吧?我是无能的人,我是如此的穷苦,我又能做点什么呢!” 


范雨素觉得:“他们的前生是帝王将相,今生是草芥小民。所谓的高层、底层都是同一个灵魂。”


写作的技巧固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在他们的身上,却有着本质上的相似:他们离尘埃最近,离土地最近,或者说,他们自己就是尘埃,就是土地。所以不存在什么接地气,他们的文字就是从地底长出来的,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有韧性、最珍贵的一面。


在《我是范雨素》一文里,范雨素写道:“活下去是硬道理。”  


不论什么苦难,依旧坚强地活着,保留着一份对美好的向往,一份诗意,依旧从苦难的大地开出美丽的花。


所以他们的文字,不矫情、不虚妄,像大地一样平静,是一个在苦难中充盈的生命在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




十分赞同淡豹的一个观点:“我会觉得她的语言中有一些曾流行过又被失落的人文精神,那本身是朴素和有力的,而其朴素性,与阶级身份或人们想象中劳动人民的无知倒并不有关。”


文学即人学,文学的意义在于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价值,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


从古至今,这样的人文精神都如同星光,一再闪耀在中国文学史中。


《诗经》中最美好的文字,是出自底层百姓之手的国风。


《七月》写劳作:“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它的背后是农奴被剥削、压榨,终年辛勤劳动的痛苦生活。


但在这样的苦难面前,展开的是现实生活的诗意,质朴的文字之后,依旧洋溢着对生活的美好期待。


《平凡的世界》中,吃不饱肚子的孙少平,用了一夜的时间躺在草垛里看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沉浸在故事中不可自拔,在这篇贫瘠的土地上,他迎来早晨的第一缕阳光。


从此以后,他的人生即使再平凡,再多磨难,依旧执著追求着理想生活和理想自我。


▲2015年四月在皮村工人小组上课,范雨素在朗诵自己的作品。


到了这个时代,有人靠骂人走红,有人靠鸡汤走红,但值得庆幸的是,还有这样一个人,能依靠文字本身的力量走红,靠“文学”走红。


王尔德说:“我们都生活在沟渠,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无论是余秀华,还是范雨素,她们都“习惯性地借助文学理解生活、早早就在日常生活上叠加了一层文学世界、并让灵魂栖居其中的生活方式。”


我一直觉得文学应该回归到对人精神状态的关照上,回归到现实的土壤中去,而真正的文学在离地最近的人手上。


即使在新媒体时代,话语权从来不属于某一个固定的阶层,也不属于某个大V,它属于这个时代。


生活很不容易,范雨素做着育儿嫂,但她依旧在坚持读书,坚持写字,她带着自己的孩子去西藏旅游,她把自己的大女儿培养成了白领。


在北京的街头,她碰到每一个和她一样的弱者,就向他们传递爱和尊严。她用拥抱传递母亲的爱,回报母亲的爱。她的大女儿捧着饮料,送给在垃圾桶里拾废品的流浪奶奶。


她叫范雨素,她不是农民工范雨素,不是底层作家范雨素,她也不是什么余秀华第二,她就是她自己,她是一个叫作范雨素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一个好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绽放。


-END-


*作者:李砍柴,有书签约作者,85后,古代文学硕士,原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编辑。把阅读和写作当做自己的最高信仰。本文部分素材来自微信公众号“正午故事”的文章《我是范雨素》、界面新闻记者淡豹《关于范雨素的手记》。本文来源有书(ID:youshucc),授权转载请联系微信号:youshuzhubian



- 今日荐读 -

《 边城 》

作者:沈从文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读



- 还可以看 -

点击阅读原文,读《边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