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世界都不会在乎的拾荒婆婆,却是撑起全家的英雄

2017-12-19 咪咕阅读


有多少人生来就穷过?有多少人生来就苦过?


如果发起一则“长这么大,你有没有吃过苦”的投票,我想几乎99%的人清一色都会选“吃过”,觉得自己的人生吃过苦头。


然而,最近却被一位捡垃圾的“口袋婆婆”刷屏了,《人民日报》和各大新闻客户端都报道了蒋贵英,这个八十一岁,每天凌晨比环卫工人还早,出没在成都最繁华最热闹的步行街上的拾荒老人。


前段时间,她花了12块钱,这是她两三天的收入,找人算了一命。


两个问题,为啥活着这么累?还要累多久?


算命的翻来覆去,总结成一句话,人各有命

 “大人造孽,娃娃也造孽”


这张照片,拍摄于几年前,蒋贵英在春熙路捡瓶子。因为这张照片,她曾被称为“口袋婆婆”。




19年前,蒋贵英62岁,从资阳老家回到成都,提了一个竹编菜篮。篮子里盛着一个男婴,是她刚满月的外孙唐郑。唐郑体弱,出生只有3斤,3天没哭出声。医生说,多半带不活了。但蒋贵英不信。唐是父姓,郑是母姓,取这个名,意思是让他将来不要忘记自己的父母。


 这孩子不是孤儿,但和孤儿也差不多。


买不起奶粉,蒋贵英用米熬成浆,加一点红苕调出甜味,居然把唐郑养活了。她还是每天上街捡垃圾,只是身边多了一个伴。


 她在树荫旁、屋檐下把外孙放下,就在周围捡垃圾。


 “大人造孽,娃娃也造孽,我好多次捡完回去,他耳朵都被蚂蚁爬满了。”


 19年后,蒋贵英一家四口在成都生活,


当年“养不活”的男婴唐郑,现也已成年。


 丈夫郑明知,88岁,被肺病折磨多年,呼吸声越来越重,最近睡不着觉,靠墙上喘气到天亮,像是拉风箱。


 女儿郑淑兰,58岁,唐郑的母亲,6岁时患脑膜炎,“抽了脊髓,后来人就傻了。”


 面对两个病人一个婴儿,四张待吃饭的嘴,早出晚归捡了十几年垃圾,蒋贵英把一家四口都养活了。


 “在老家,只有叫花子才去捡垃圾”


老了,做不动庄稼了,她带着身体不好的老伴来到成都,“村里过不下去了,想在成都打份工,求个活路。”


她曾尝试在餐厅打工,可只做了一个月就被辞退了。原因是经理有天要了她的身份证对她说:“阿姨,您都60多了,我们不敢雇你。”她找过其他工作,可都因年龄太大不被接纳。


“在老家,只有叫花子才去捡垃圾”,一方面,她又告诉自己,这又不是去偷,没啥掩人的。


 “但一家人要吃饭的嘛。”说起往事,几滴浑浊的泪水,从蒋贵英深陷的眼窝中流了出来。



初入行时,无意听同行聊起,春熙路瓶子多。蒋贵英记在心上,打听路线,那时她住关家堰,6路车到红星路二段,离春熙路不远。


之后七八年的时间,蒋贵英都在春熙路“上班”。早上,坐6路车去春熙路,下午再坐车回来。 她没有公交卡,来回要给4块钱,6路车王师傅住关家堰附近,了解她的情况。


 “王师傅不要我的钱,后来,所有6路车师傅都不准我投钱了。”


 “我说,我还是要名誉的人,我要给钱,不能白坐。”


 “师傅说,他们是帮国家在开车,国家不要你的钱。”


“一开始有乘客投诉。”他们嫌车脏,“车是用来拉人的,不是用来运垃圾的。”


 起先司机们都闷起不开腔。“后来有人说,不要我上车,王师傅就毛了。”


 那次,王师傅在车里吼了起来:


 “人活一辈子,命是哪个都算不到的。这个婆婆家里四口人,老公生病女儿瘫痪,还带个小孙子,都靠她捡垃圾活,你们闹啥子?我就是要载她,你们不坐就请下车,不满意可以投诉我。”


 了解蒋贵英的情况后,乘客都没说话了。


 “之后,乘客对我都很客气,上车给我让座,帮我拿袋子。”


 

可后来,她从春熙路消失了,和所有的小人物一样,再没人提起。


“我总算是把他盘大了”


蒋贵英说,她这辈子,最欣慰是把唐郑“盘出来(养活)”了。


 19岁的唐郑,在垃圾桶旁度过了艰难的童年时光、在二仙桥念完中学、职高、工作、换工作……

 他现在建设路一家小公司上班,上一份工作是做电话导购。



发工资后,他给自己买了个新手机,被外婆说了很久,嫌他乱花钱。


 “我和外婆还是有些代沟。”他说。


 “我已经尽力了,至于他以后怎么样、结婚生娃…我老了,考虑不到了。”


关于外孙,蒋贵英最感动的事,是有一年她生日,上小学的唐郑送了他一条项链。


老师发现一到中午吃饭,同学去食堂,唐郑就趴桌子上睡觉。

 后来才知道,他是没有吃饭的钱。


“老师让他在食堂帮忙打扫卫生,清桌子,吃饭不要钱。”

“他自尊心强,后来写了份退学申请,说不去读了。”


本来一天5角钱买馒头,唐郑饿着肚子,省了10块钱,在校门口小摊买了这条项链。


“他不轻易相信别人,小时候带他出去捡垃圾,我不在的话,别人给他东西吃,带他走,他都不理。”“什么事都藏在心里。”


“她不死,我也死不成。”


到现在,蒋贵英还很怀念春熙路,不光因为生意好,还有“在那里我认识了很多好人。”

 餐厅老板、城管、6路车的师傅…“年纪大了,记性越来越差了,但他们我还是记得的。”


超市、小区居民常把瓶子给她留着;“我经常捡完垃圾回来,看唐郑在吃东西,他说,是叔叔阿姨们给的。”


记者问,你被城管撵过吗?

她说,没有。她只记得城管常给她说:

 “太婆,你还是买点啥东西吃嘛,你这样一天天的饿,你遭得住哇?”

 “我舍不得买来吃,城管就给我端了碗面。”



她身体其实很不好,头晕越来越严重了。

前几天,在家里拖地时,晕倒了,在地上躺了不知道多久才醒来。

“老头子(郑明知)想扶我,又扶不动,急得哭。”

“晕起来还是吓人,眼前花花绿绿,房子都在转。”



医生说,这晕病是累出来的,“平时少累点,吃好点,就对了。”

 “有得做才有得吃,我少做点,我们一家人咋办?”

 她说,有时候她也想,送走了老头子,等女儿也死了,“我也可以无牵无挂地死了。


“我已经80岁了,是完全有资格去死的人了。”

 她指着女儿,“她没有神经,不焦不愁,没有烦恼,她是不会死的。”“她不死,我也死不成。”她的语气中,有一点无奈。



她这辈子做得最长的一件事,就是用自己的双手,无数次伸进肮脏的垃圾桶,让自己的家人不挨饿、不受冻、活下去。


可以说,全世界都不会在乎这样一个小人物。


但对她的家人来说,这个80多岁的婆婆就是全家生存的支柱,她就是英雄。


*综合自大成公益、成都力量栏目组、成都职工等


- 今日荐读 -

《 活着 

作者:余华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读


- 还可以看 -

点击阅读原文,年销量过百万,影响上千万人的《活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