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是一封针对创业者的“恐吓信”,请查收!

2017-10-15 Jack Z 融资商业计划书


【编者按】据史书记载,赤壁之战前夕,曹操给孙权写了一封信:“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这是一份赤裸裸的恐吓信,以当时曹军对外宣称的80万军力,对战孙刘联军的5万余人,军力对比达16:1,可以说是一场兵力悬殊的战役,但最后的战果,确是以曹军的惨败收场。


后据专家推测,曹军实际可调动的兵力,最多在7万人左右,这与曹军对外宣称的军力相差10倍不止。此种夸大兵力,内安军心、外吓对手的方法古来有之,包括著名的淝水之战符坚大帝80万大军入侵东晋(实际10万)、隋炀帝200万大军入侵高丽(实际20万)、以及李世民30万大军再入高句丽(实际3、4万左右)等等。


事实上,这一传统“美德”,同样在今天的创投圈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早些年,融资额是上浮30%-50%,之后越夸越大,现在直接扩大3倍-5倍。听说,还有扩大到10倍的例子,还有获得了融资,但其实没拿到一分钱”,某圈内投资人说。


对于创业者来说,借着巨额的融资额可以免费做一场营销,同时给竞争对手制造压力。甚至有创业企业对记者透露,很多时候同业“友商”也不会彼此拆穿,共同把市场“吹”大。而之所以夸大融资额的情况泛滥,也是因为当前的创业环境下,造假“零成本、零风险”。又没有追责,也没伤害谁,早就司空见惯。


那么,创投圈的这股“放卫星”的现象到底夸张到什么程度呢,一般融资金额的水分到底有多少?为什么要夸大虚报?会有什么后果呢?我们从一些已上市披露出来的企业数据来看,总结出以下几点特征:


(1)全民动员


近期的一份报告统计,目前国内80%的创业公司都存在夸大融资金额的情况。从一些已上市的知名企业包括360、智联、58同城等来看,其招股说明书中的融资金额与媒体公开披露的融资额度都有不小的差距,其中少则夸大20~30%,多则直接是2倍、4倍甚至16倍。



从这些只是要上市,不得不披露的“大佬”,再联想到那些奔走在IPO路上的“小虾米”,足以见证,这股夸大融资,“放卫星”的风气几乎席卷了整个创投圈。


(2)屡试不爽


2016年5月,51Talk递交了IPO招股书,计划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或纳斯达克全球市场,然而大众却在招股书中发现了一些融资数据的“猫腻”。


(来源:51talk招股书)


根据媒体以往披露的消息:2012年12月,51talk获得DCM的数百万美元A轮投资;2013年,获得由顺为基金、YY、DCM投出的1200万美元B轮投资,2014年,宣布完成由红杉领投的5500万美元C轮融资。


而根据51talk的招股书中显示:2013年6月28日,51Talk获得200万美元A轮投资;2013年12月9日获得770万美元B轮投资;2014年7月21日,获得2820万美元C轮融资。


可以看出,51talk同A轮开始隐瞒投资额度,到B轮的扩大1.5倍,再到C轮的夸大近2倍,可见是尝到了“甜头”,屡试不爽。



(3)轻车熟路


人民币变美元,融资金额乘以3倍5倍太平常,甚至乘以10倍的都大有人在,主要是看最后出来的数据漂不漂亮。而把根据业绩情况分阶段到位的投资变成一次性融资更是普遍做法。


例如,在线外卖订餐平台饿了么,在15分钟内,将在原新闻稿的标题和正文中将“F轮6.3亿美元”补充完整成为“F轮系列6.3亿美元”。不少投资人在听闻这一事件后的第一反应,仍觉得这只是“公开的秘密”中的又一例而已。


还有些打擦边球的情况,将估值说成融资额,或者采用比较模糊的报数方法,比如,将1000万人民币的融资额报成数千万人民币,甚至将百万美金说成千万美金。


除了虚报融资额外,还有一些创业者借助媒体故意散布莫须有的融资信息或并购信息造势。实际上,很多创业企业的融资仅仅停留在接洽阶段,知名投资机构尚未最终决定是否融资。



数据来源:IT橘子2017年10月12日上午融资快讯显示,仅6起融资事件中就有4起模糊报数


轻车熟路的造假手法已经在业内达成共识,圈内人往往都会把公开的融资金融除以5,大概才是比较靠谱的融资额。


那此种创业融资金额夸大的情况,背后又存在什么动机呢?


1、为企业增信,内安军心一是,有人来投资了,说明企业靠谱,不是骗子,并引起其他投资机构的注意,看别人都投了,你也来跟投吧,或者在下一次引入投资的时候,可以抬高点价;二是,既然投资来了,那么企业的客户、合作伙伴应该就更有信心。


举个栗子。某App应用,在还没敲定的情况下(在TS、DD阶段都有可能,或者是还没过最后的投决会),就报出来腾讯的3000万元投资,一方面给腾讯压力,另一方面也给其他想进入的投资机构吸引力。


另一个栗子,某医疗APP项目被爆出年融资1亿,投资人纷纷杀至。但发现这个数字完全被夸张了,但也没低到离谱,估计也就小几千万。这样看来项目本身还是不错的,投资人也没立马就走。最后该项目还是成功拿到了融资。


2、引起媒体关注。在得知企业融资后,创业者、企业和投资机构都想借机宣传营销,当没有明星产品或者明星投资人时,漂亮的数字,融资金额巨大甚至大到争议,就是很好的新闻宣传噱头。


3、威慑潜在竞争对手。这个山头我已经占领,请不要盲目跟进。给竞争对手或者潜在进入者在战略、市场、融资、人才等制造压力。


4、对于媒体来讲,独家揭秘的话题、高价位的公关费,既能提升自身知名度,又有钱赚,何乐而不为呢? 而利用夸大融资金额制造的热点新闻报道尚未被定义为“虚假报道”,媒体自然就可以放开胆子为这些创业公司、投资方服务了。



以上原因就造成了夸大融资金额利益相关方之间形成互相包庇、相互联动的和谐氛围,其根源是因为默许融资造假几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如果公司不上市进行财报披露,谎报的投资额度很难被揭穿,“造假”几乎等于零风险、零成本。即使上市披露出来了,但也没见的谁“不好意思了”,毕竟人家已经是成功人士了嘛。 

通过扩大融资额压倒竞争对手,攻击竞争对手,这些在行业内非常普遍的现象,对于那些刚开始创业的,不懂这些潜规则的人来说,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巨大的“陷阱”和“恐吓”。


陷阱


对于刚开始创业的人来说,融资额度多少的确定,很大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常常会参考相似企业的融资额度来报价,可以说是根据“市场行情”,待价而沽。


如果根据媒体已披露的,经过“注水”的融资额度,掉进虚开的融资额度陷阱,而开出与实际融资市场相差加大的价格时,往往会吓跑投资人,导致融资失败。而创业者却一脸无辜,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恐吓


作为市场竞争者或者作为跟随者的你,如果听到竞争对手披露的,夸张处理的融资额度,如“今天某某著名投资人投资数百万美金(实际就100万美金或干脆就是200万人民币)”、“明天某某机构又投了数千万人民币(实际就是998万人民币或者其实是要分3次给,首次300万,当达到下一目标时再给500万的资金)”等等,漫天飞舞的虚假融资金额时,想到“哎呀,我才只有融到200万人民币,怎么办?”,是不是胆颤心惊的?


受到这样的恶意恐吓,进而在经营决策、创业信心、团队等各方面,乱了阵脚,最后因怯战导致创业的先败。



那对于这些“卫星满天飞”的融资额度,对于创业者来说,我们基于专业经验,给您设计了以下的几个应对措施,避免受到外来的“恐吓”和掉入虚假融资额的“陷阱”,进而来科学的确定自己的融资额度,最后能成功拿到融资:


第一,知己知彼。


知己:根据自身的业务发展情况,细化资金需求,确保每一分钱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至少确保到下一个融资节点时间(注:标志性市场业绩)的资金需求,不一定是通常所说的12~18个月,然后合理的给出合理的融资额度。


知彼:选择一个竞争对手,根据其相同轮次的融资情况、以及当时的核心业务数据做比较,确保对手信息的准确性。然后通过一定的渠道,如圈内人士或者FA中介渠道获取真实的融资数据确定是否有适度的融资溢价。


第二,战略上藐视敌人。


据某圈内人士爆料,从硅谷最牛B的两家投资公司的真实数据来看:


1)小于5000万美元的融资,科技媒体上报道的数字100%是错误的

2)通常真实的数据是公开数据的20%~50%。


再者剖去股权置换、股债结合、分期到账、组合计数、对赌协议等手段,实际上到账融资金额,实际上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


所以的从媒体报道里面的挤掉水分,对手们也远没有他们宣称的那么强大! 


第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创业公司通过虚报融资,把自己的估值拔高,虽然成本低廉,同时也能起到打压竞争对手,彰显自身实力,但是对于刚从“陷阱”里迈步过来的你,又何苦为难别人。


再者,在现今融资趋紧、投资人愈加谨慎的趋势下,如果公司本身业务和产品不够过硬的话,恐怕很难再找到下一轮融资。


最后,夸大融资额是一种“失信”行为。一旦在创业圈失去诚信,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者,最终都将淹没在自己制造的经济泡沫中。 


往期精彩回顾


初创公司“烧钱”的正确姿势

2017前三季度投融资数据报告



点击阅读原文,提交你的项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