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教育众声】直面应考热,须有冷思考

2017-06-01 吴学安 南方教育时报


把考试渲染成你死我活的战场,把考生弄得像慷慨赴疆场“ 一去不复返”的将士,无疑是对教育真谛的极大歪曲。


一年一度的高考悄然来临。为了给考生加油鼓劲,学校和老师们也挖空心思,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减压打气,轻松备战高考。5月27日,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场名为“高考必胜”的“打气趴”在学校食堂落地。老师精心准备的节目让学生“大吃一惊”。已经毕业、在社会各个岗位工作的学长学姐也都来到学校为考生们加油打气,考生们也为老师和学长们的加油方式点赞(5月31日新华报业网)。


无独有偶,此前不久,江苏南京第二十九高级中学为全体高三学子举行十八岁成人礼暨高考宣誓大会。数百名学子在校长带领下齐唱生日歌,大声宣誓,向高考冲刺。


每年一度的高考即将开始,尽管参考人数连续数年呈下降趋势,但仍会有许多考生名落孙山,不可能个个都能到自己心仪的学校深造,必然会有人欢喜有人忧。而在“一考定终身”的思维仍大行其道的今天,相信上述的情景绝不只是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或南京第二十九高中独有,类似的考前“战前动员会”“誓师会”早已成为中国教育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高考临近,考生和家长全力备考本无可厚非,但考前给学生过分加压,既没必要,也不科学,学生“背水一战”“破釜沉舟”式的备考,不见得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虽说“誓师大会”轰轰烈烈,也确实对学生和教师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实际上却弊大于利。尤其是现在考前“誓师会”之类活动,把考试渲染成你死我活的战场,把考生弄得像慷慨赴疆场“一去不复返”的将士,无疑是对教育真谛的极大歪曲。


众所周知,高考属于智力活动,不仅需要平时的积累,更需要稳定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最后“冲刺”阶段稳住阵脚,进而在考场上发挥真实水平。过分煽情的“誓师”,很容易造成考生心理过度亢奋,甚至扰乱最后阶段的复习节奏。虽说,高考对于考生来说极其重要,但难免带来极端后果,甚至酿成悲剧。比如,前些年高考结束后,四川成都就有一名19岁的男生,因高考成绩不够理想,觉得自己深愧于父母的一片苦心,竟走上绝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步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身”,为高考“ 降温”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在此背景下,如果再通过“誓师”给学生“打鸡血”,至少就效果而言,是在向学生灌输“考试成功,享乐一生”的错误观念,甚至有将他们“培养”成当代“范进”的危险。


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对群体心理进行研究,他认为,聚集成群的人的感情和思想会转到同一个方向,个性消失、受群体精神统一的支配。通俗地说,高考誓师等活动有时会如同传销,是另一种形式的洗脑。


尽管高考誓师会这种激励毕业学生的活动形式,可以给学生带来一段时间的效果,有利于学生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但很多“高考誓师会”往往缺乏充实的内容,容易流于形式,其本来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尤其是这种单一的价值取向剥夺了学生自我思考、价值判断的权利,是学校教育功利主义对青少年学生的强制洗脑。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学生的身心健康、独立思考、多元价值观、个体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在狂热嘶吼中迷失自我。


应该说,直面应考热,须有冷思考。十年寒窗苦,无论是考生、家长还是老师,都希望一考成功,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学校方面为了促使考生取得理想的高考成绩,要抓实效,也要避免行为与心理过激。与其在迎考阶段喊口号、贴标语,搞得神经兮兮、草木皆兵,还不如踏踏实实地教给考生们一些心理调适的办法和进考场后的答题技巧,这样的考前准备工作效果才会更好。至于那些兴师动众、花里胡哨的考前“誓师会”之类的做法,还是把宝贵的时间留给孩子们自己为好!



作者系法律从业者

编辑 黄浩 邹晨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