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又一座鬼城,会否出现在冬奥会后的平昌?

2018-02-27 大走 麒麟 BottleDream


这是 BottleDream 第 653 次与你美好分享


前天,平昌奥运会闭幕,「北京 8 分钟」过后,冬奥会将进入「北京时间」。


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不办奥运会的时候,那些花巨资修建的奥运场馆,都会经历什么?




巴西 🇧🇷里约热内卢

从热闹到荒废,只用了 6 个月


当初申奥的时候,巴西人曾夸下海口,要通过奥运会来重塑这座城市,而不是为了短暂的繁荣。


而现实情况,却是这样的:


泳池底部锈迹斑斑;



足球强国的足球场居然凋零成这样;



奥运五环也被丢弃在一边。




希腊 🇬🇷雅典

「回家」过后,破败荒凉


2004 年,夏季奥运会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这让奥运圣火在历经 2500 年后重回奥林匹克运动会发祥地。浪漫的希腊人还因此将主题口号定位「欢迎回家」。


但盛会过后,奥运场馆们的命运可就没那么温情了。




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平昌冬奥会、冬残奥会过后,韩国人也将面临同样棘手的难题,尤其是能容纳 35000 人的主体育场——要知道,平昌当地总人口还不到 5 万。


在冬奥会之前,奥组会发言人还信誓旦旦地公开表示,这座场馆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建造的,在冬奥会结束之后,这座场馆将会继续利用。


但他们盖着盖着场馆,就发现不对劲:平昌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季节性限制也大,场馆设施不适合全年开放,后奥运时代里,要运营和维护它的成本都相当高昂。里约热内卢、雅典等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眼看冬奥季都结束了,韩国人倒也干脆:拆!


这也意味着,这座花了 8 亿多元人民币修建、本来打算长期使用的体育场,只用了 5 次过后就会被直接拆除(5 次分别为:落成庆典、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以及即将举行的冬残奥会的开幕式与闭幕式)。




对于韩国人而言,这个尴尬做法是及时止损的权宜之计——起码,避免沦为像雅典场馆那样的「鬼城」。但除此之外,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吗?


6 年前举办奥运会的英国伦敦,以及即将举办 2022 年世界杯的卡塔尔,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英国 🇬🇧 伦敦

一切都很「临时」的奥运会


你还记得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憨豆先生的自拍吗?



但也许他想拍下的,是当时即将疯狂「瘦身」的主场馆「伦敦碗」。奥运结束后,「伦敦碗」的 5.5 万个临时座位都会被拆卸,只留下田径场和底层的 2.5 万个座位——因为用不上那么多的座位。



而整个「伦敦碗」的建筑材料中,超过 50% 是经过回收再利用的旧材料,比如其屋顶的支架部分,用的是英国北海天燃气管道项目中剩余的天然气运输管道,选用的低碳混凝土来源于工业废料,比一般水泥的含碳量低 40%。



可拆卸的临时性场馆在伦敦奥运会得到大量运用,但跟平昌冬奥会不同,他们从一开始就计划好了,拆下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


它的篮球馆就是最好的例子,那座 35 米高、110 米长的篮球馆用了 1000 吨钢材构件,在伦敦奥运会完成自己使命后,又被运往巴西,将自己临时性场馆的使命进行到底。


它还摸索出一套可持续的管理体系,想通过奥运会一箭多雕。



别看伦敦奥运会出了许多乌龙,但他们的这套体系已经得到获国际ISO 20121(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认证,是第一届通过认证的奥运会。



卡塔尔 🇶🇦多哈

集装箱体育馆,了解一下?


即将举办 2022 年世界杯的国家,卡塔尔的脑洞就更大了——用集装箱来搭体育馆,就像拼乐高积木一样。


▲ 模块化设计组装


位于卡塔尔首都多哈的 RasAbu Abound Stadium 就是这样一个存在。每一个集装箱都是模块,可拆卸的椅子、零食摊位、厕所等等都能被预先安装好,再一个个搭起来,最后组装成建筑面积 45 万平方米,能容纳 4 万人的球场。


拆卸后重复利用的思路也贯穿其中。集装箱除了能继续在别的地方当体育馆,还能被改造成经济适用房等用途。


▲ 但建造过程当中,工人的福利和保障问题也引起争议


建筑师 Mark Fenwick 对自己这脑洞还挺满意的:「这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成为全球体育场馆开发商和建筑师的灵感来源,为体育场馆设计创造新的可能」。


它的其他场馆都是如此。


被誉为「一个完全卡塔尔的概念,反映了卡塔尔骄傲的历史和文化」的 Al Bayt Stadium,以一种卡塔尔传统的游牧民族使用的黑色和白色帐篷,向沙漠旅行者表达着它的好客。




作为世界杯的半决赛场馆之一的它拥有 60000 个席位,但赛后,它就会拆掉近一半的席位。而被移除的座位将捐赠给其他国家或转为国内的社区服务。



🇨🇳

中国做得怎么样?


通过大事件去推动城市的基础建设,一度是上世纪 60 年代特别流行的城市规划理念。城市管理者们发现,他们能通过举办甚至只是申办奥运会等大型活动,就能得到钱,得到土地等,还能带来大量游客。


从那开始,城市们纷纷盯上奥运会等,希望能通过争夺举办权来改变城市发展。但多年下来,体育场馆的再利用成为了世界性的难题,如果思维还停留在 60 年代的那一套,恐怕只能深陷「赛时风光,赛后荒凉」的僵局。


作为下一届冬奥会的主办城市北京,在这个问题上磕磕绊绊,但没有放弃探索。


2008 年奥运会刚结束时,「鸟巢」、「水立方」等奥运体育场馆一度成为最热门的旅游旺地。正式开始对外开放的第一天,这些场馆所在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就迎来了 15000 人次的游客量。



在「鸟巢」的收入来源里,单张售价为 50 元的门票收入一度占据总收入的 70%。


但这些年来,奥运热逐渐消退,去「鸟巢」、「水立方」的游客依然不少,但大多热衷于在建筑外拍拍照,类似「里面也就是运动设施,没啥好看」的想法愈发常见,越来越多人觉得掏钱买票进入参观,并不划算。


而耗资近 50 亿元建成的「鸟巢」,每年仅固定养护费用就超过 7000 万元。


购票游客骤减的现实摆在眼前,「鸟巢」们奥运场馆走上了另一条路:给大型赛事、会展、演唱会等提供场地租赁,自主品牌活动等开发。凭着响亮名声和质量较高的硬件设施,「鸟巢」们在「后奥运时代」活得还算可以。


▲ 2011年意大利超级杯在「鸟巢」举行


但知名度没那么大的其他场馆,就没那么走运。


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就是一个例子。


2012 年 3 月底,路透社记者 David Gray 曾到那里走访拍摄。在他的镜头下,曾为赛艇项目比赛场地的码头附近草木枯黄,指示牌倒在地上,码头的木板破损严重。曾为动水皮划艇的赛道,也因为耗电量大而闲置。



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它当初承办的赛艇、皮划艇等项目,在国内并没有太大的文化基础和传统。即使在奥运过后举办了中美滑水明星对抗赛、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等,依然问津者寥寥。


但幸运的是,同为水上运动的龙舟赛事给那里带来了一定生机。这些年来,龙舟赛事数量逐年递增,也带动了游客的到来。



而「鸟巢」们在后奥运时代里的可持续探索,也给 2022 年北京冬奥会留下了足够丰富的「遗产」——


每年冬天都会变身冰雪乐园的「鸟巢」,将会继续用于举办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开闭幕式;



「水立方」将化身成「冰立方」,变成冰壶等项目的比赛场地;




在 6 个小时以内,「五棵松体育中心」就能从篮球馆转换成冰球馆……



根据冬奥组委公布的计划,2022 年冬奥会计划会使用 25 个竞赛和非竞赛场馆,其中包括「鸟巢」等 11 座都是 2008 年奥运场馆的改造再利用。


「请关注『可持续』,北京冬奥会筹办的关键词。」冬奥组委会在它的微信公众号这样写道。


当然,场馆建筑的利用难题只是「可持续」当中的一部分,仅环境方面,还有许多议题值得我们关注:


比赛场馆依赖人工造雪,会否加剧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会否造成新的污染?

大型活动产生的大量垃圾,如何无害化处理?

……


而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北京时间」。


文 | 大走 麒麟

图 | 新浪体育、Getty、David Gray、北京冬奥会组委会



闹哄哄的春节过完了,

给自己一块宁静的风暴眼 | 衷声响了Vol.4


点击阅读原文,就可以通往喜马拉雅FM「衷声响了」页面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