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踪108个居民后,他还把菜市场翻转成了美术馆
这是 BottleDream 第 681 次与你美好分享
堆成一个个小山丘的蔬菜水果,让人挑花了眼的禽肉海鲜,卖菜阿姨的吆喝声,肉档大叔的磨刀声,街坊邻里讨价还价的声音,小孩追逐的嬉闹声……
在何志森眼中,逐渐被很多年轻人远离、遗忘的菜市场,其实是一个个封尘已久的生活美术馆。
「曾经有人说过,要了解一个城市,一定要去逛它的菜市场,因为那才是城市最真实的模样。菜市场像是一个巨大的日常展示空间。在这里不仅能观察到当地各种各样的食材、香料,还能窥视这个城市人们的性情和饮食习惯。」
这位前不久因为「跟踪了 108 个居民」而火了一把的建筑学博士对菜市场的感情也很深。他甚至给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研一开了一门课:《营造的风景:菜市场里的美术馆》。
学生们花 3 个月的时间,和摊主们打成一片,完成的作业长这样👇
由观察摊主们的手而来的《手美术馆》:
▲ 《手美术馆》
菜市场里的每双手都不一样,有爱漂亮的手,有大学梦的手,有照顾家人转行的手,有爱打麻将游戏的手,有担心女儿高考的手,有两儿子祝福的手,有追求内心平和的手,有经营有道的手,有20年婚姻美满的手,有爱妈妈的手……
手作为菜市场里的风景,它是情感、生活与价值的体现,也是这个地方的魅力所在。
创作者:马增锋(华南理工大学2017级风景园林硕士)
让摊主们之间更多互动交流的《食乜美术馆》:
▲ 《食乜美术馆》
菜场于顾客,也是天然的廊道,他们在这里来往、停驻。而菜场于摊主,可能只是生活之维系,若想望近望远,却时常被顾客打断、被日常包围,划出了无形的格子间。
我们想穿引一条线,让彼此可见。
于是,我们行走在他们各据一方的领地间,寻找最特别的菜品,熬一锅粘稠的粥。氤氲香气缭绕在菜场的边缘,一斟一味都能追溯回每一道菜品。而降解在这香气里的,是那每一位摊主对陌生的熟悉所追寻的线索。
创作者:梁妮(华南理工大学2017级风景园林硕士),卓智慧(华南理工大学2017级风景园林硕士),张鑫雨(华南理工大学2015级风景园林),李品祯(暨南大学2015级投资经济)
何志森觉得,学生们的观察和创作也是艺术的一种形式:
「对我来说,艺术是给人用的,关键是怎么去看待它。我的艺术就是回归到生活。」
学生和作品们都被邀请到「扉美术馆」,形成了一个有意思的户外展览「菜市场里的美术馆」,不仅吸引了爱逛美术馆的年轻人们,被「取材」的菜市场的摊贩们,也都绕有兴致地来现场观看。
▲ 菜市场摊主们也参加了《手美术馆》的展出
艺术不一定「遥不可及」
「菜市场里美术馆」这个展览在扉美术馆里只展出了两天,但它背后关于生活与艺术的思考,却是扉美术馆本身生命力的一部分。
扉美术馆在广州东山口竹丝岗社区的亿达大厦里,馆长叶敏就是最初设计这幢大厦的建筑师。
叶敏说,当时业主对她提了一个设计要求:一见难忘。
于是,她把楼内的备用楼梯设计成贯穿每一层的户外花园,采光明亮。每一层的人们逐渐被这个楼梯吸引过去,工作休息间隙走到花园里聊天喝茶,也有的人在那里做运动,把楼梯变成了白领们的「健身房」。人们还很爱探头出去,楼上楼下打招呼。
▲ 叶敏设计亿达大厦时的设计图和实际效果
人与人之间自然而然的互动,让建筑师叶敏开始思考「公共空间」对每一个人生活的意义。
碰巧,当时不少画画的朋友请她帮忙找展览场地,她就请业主帮忙,借了大厦的一些地方,为朋友们张罗起公益性质的美术和摄影展——从 2007 年开始,十多年间,叶敏和朋友们在大厦里办了大大小小 300 多场展览,吸引了不少人特地跑过来参观。
▲ 扉美术馆早期做的展览《用不用——冯峰和卢麃麃作品展》,2009年
但叶敏和团队也注意到,扉美术馆在外很受好评,但它在周边的竹丝岗社区却没什么人气。美术馆明明靠近地铁站、公交车站,可以说是附近居民出行的必经之地,可居民们就是对展览不太感冒,很少来参观。
叶敏和团队不想让附近居民觉得扉美术馆是遥不可及的存在、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的「艺术」。他们提出了艺术和建筑跨界的「Artecture」理念,将艺术创作运用到社区空间营造、文化构建当中。
「我一直都在思索关于沟通的问题。人一旦失去了沟通,很多事情就会变得很困难。如何能产生沟通?首先是要有个平台或者场所。如果你一上去就和居民说『我想让艺术融入你们的生活』,不会有人理你的。」回想起「扉美术馆」决定转型的那会儿,叶敏笑了起来。
▲ 扉美术馆馆长,扉建筑主持建筑师叶敏
他们意识到,得先有点实实在在的东西引起居民的关注,让居民都能参与进来一起玩。
2015年,扉美术馆开始了第一个尝试:社区「微改造」项目。
团队调研发现,竹丝岗社区几乎没有大片的空地,老人、小孩很多,都没什么地方能给他们活动活动——用建筑人的行话来讲,竹丝岗社区居民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其实很大,但一直没能被满足。
▲ 很有老广州风味的竹丝岗社区
何志森也作为学术顾问参与其中。他和同事利用业余时间「蹲点」,观察小孩们在附近是怎么玩的、都在玩什么、怎么活动才安全,连他们是走路还是坐公交车回家、下雨天又去哪里活动都考虑在内。光是观察就做了 3 个月。他还跟孩子们一起做了几次工作坊,让他们画出自己想要的活动空间的模样。
▲ 何志森和同事对竹丝岗社区孩子们的观察调研
地方不够,「边角料」来凑:团队先从一片幼儿园门前的过道入手,分为不同的时段,用不同颜色的画笔,将这原本难以规划使用的狭窄过道变成多功能空间:
既是清晨老人玩地滚球的场地,又可以是孩子们放学后的游戏场;每年 9 月 9 日的敬老节,这里还可以作为敬老宴的举办地……
在调研和测试当中,居民们对这群年轻人念叨的「艺术」、「Artecture」、「社区」有了更多了解,也就更愿意支持和参与。
▲ 微改造的效果图
再小的空地,也能在不同时间被运用起来,从调研测试来看,这个方案很受附近居民的喜欢。但可惜的是,由于项目资金的短缺,方案成型后迟迟没能真正落地。叶敏告诉我们,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她依然对这个「微改造」很有信心。
生活本身
就是活色生香的艺术
扉美术馆的「Artecture」探索并不容易,但这些年来,同行者多了不少。
在当代艺术家宋冬看来,艺术和生活之间,应该打破边界,甚至是「无界」的关系——这和扉美术馆团队一拍即合。
2017 年底,宋冬为扉美术馆创作了作品「无界博物馆」:
「过去的博物馆,都是把一些物品放置在一个与外界隔断的空间里面,贴上标签,供大家观看。而我觉得,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博物馆,它不再是一个被阻隔的空间,它应该是与人们的生活之间是无界的,所以我提出这个概念,叫做『无界博物馆』。」
▲ 《无界的墙》,宋冬,2017
他将扉美术馆的 U 型外墙打造成一圈「无界的墙」,墙面由成百个古旧玻璃窗、门框组成,从废品站一盏一盏淘回来的 700 多盏老式灯具透出暖黄色泽,映得「墙面」流光溢彩。
▲ 《无界的墙》,宋冬,2017
当中摆放的展品,并非来自大师的手笔,而是从附近社区收集回来的一个个老物件:旧相框、旧碗筷、旧电器……仿佛在诉说着旧时光的温存。
▲ 《无界的墙》,宋冬,2017
宋冬甚至还搬来了 36 张旧床——那也是他作品的一部分。
▲ 《无界博物馆》,宋冬,2017
在「无界博物馆」开幕当天,这 36 张床摇身变成人们吃「盆菜」的桌子。觥筹交错中,策展人、艺术家、周边的居民、菜市场的摊主们、环卫工们共聚一席,边看旧物,边吃家常菜。
被铺上了不同颜色的床单后,它们成为了野餐的餐桌,人们带着各自的食物过来,在床上吃喝玩乐。
到了今年春节,这些床还成了居民们摆摊的摊位。
人们从家里带来些自己亲手做的食物、年岁久远的旧物,还有书法家来写挥春……喧嚣中的市井生活气,在暖灯映衬下熠熠生辉。
在一个阳光暖烘烘的下午,其中的 20 多张床还开放给大家做「白日梦」——意思是,大白天的,你真的可以躺在上面,睡觉做梦。
叶敏没想到,这样的奇想格外受欢迎:有人独自来做梦,有情侣拿了睡袋窝在一起,有人盘腿坐在床上对镜子化妆,有人看起了书,也有人在听音乐……
床上的人做自己的白日梦,床边围了不少好奇的居民。
她回想宋东把旧床搬到扉的原因:「『床』为什么一定要是床?其实,在从前的年代,房子很小,家里的床只有几个小时才用来睡觉,其他时候,聊天在那,吃饭也在那。从艺术角度来说,就是想开发我们更多的可能性,没有什么是『非得这样』。」
她说,扉美术馆所呈现的艺术从生活中来,也希望能最大程度地打破大家的刻板思维和限制,引发对生活的思考。
这一系列的活动,名字叫做《长街为》。「长街」即指的是扉美术馆的 U 型外墙,「为」意指「有所作为」。床的功能与定义模糊化是一个缩影,是宋冬和扉美术馆在《长街为》中想要实现的意图,生活与艺术本「无界」——艺术,是连接社区、生活以及不同族群的纽带。
与「无界之墙」一墙之隔的农林街菜市场里,一位水果摊摊主告诉我们,她很喜欢扉美术馆:「那面墙弄好了之后,我有事没事就会常去看看。」
从中山医学院毕业、留美几十年的李先生夫妇回到广州,看到扉美术馆很是惊喜。
「大多数的老人其实都不怎么喜欢时尚(或艺术)。」李先生说,「但这里(对传统)重新组合的形式让我们老人开始更容易接受一些新东西,比如这个灯可以这样放,旧的东西原来可以这样摆……不能固步自封不前进,传统里也要有新味,才能传承下去。」
叶敏还期待,扉美术馆能成为一个实验容器,让更多不同背景的人碰撞灵感,产生连接,比如拉上人类学、社会学的学生、教授一起做点什么,打破界限,让生活场所变成美术馆。
点子还挺多的:比如怎么把晾衣服变成一个大家都能参与的艺术行动,比如社区里的纸箱回收站,能不能变成一个艺术装置,同时保留功能性,让拾荒者少些为生计担忧。
前不久,他们启动了一个「社区种植」创意行动,试图探索居住在都市社区里的人们与环境相处的可持续方式。而何志森和学生们的「菜市场里的美术馆」,也是一次艺术与生活的融合探索。
何志森说,学生们的作品会送给菜市场,让「生活美术馆」不仅仅只是理念和构想。
「现在的扉美术馆,就像一个中介。它一边联结着居民,一边联结着艺术家学者。我们把艺术推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何志森说。
文 | 伊纯
编辑 | 麒麟
图片 | 由受访对象叶敏、何志森、扉美术馆团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