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云赶海=看博主去海滩捡垃圾吗?
什么是可持续生活方式?
前几年为了方便普及,我们会将一些行为定义为“可持续生活方式”,比如自带杯、plogging、用废弃物做手工、不用一次性制品......
但渐渐我们发现,这会让大众误认为“可持续”就是说法现代一点的“绿色环保”。甚至连我们自己都有这种感觉:花了很多功夫用具体行为阐释这个语义模糊的词,反倒忽略了它的本意。最后在大家的观念里,“可持续”只与共享出行、循环再生、环保活动等划了等号。
这个过程也产生很多质疑:冲动买来只用过一次的“自带杯”也能代表可持续生活方式吗?在健康食品、可食用餐具和循环餐盒全面普及的未来,“吃外卖”还应被看作“不可持续”的行为吗?尝试 remake 后的物品怎么看怎么不顺眼,还不如一开始丢进分类垃圾桶里“可持续”......
我们发现,对每个人来说,“可持续生活方式”好像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那么问题来了:下一步应该如何以不强行定性的方式,去讲“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故事?
我们希望把可持续当作一种“视角”,分析生活中的万物和那些与“可持续”看似不太相关、实则本质相连的现象。
为此,我们和好公社 NICE Commune 组了个队,希望能一起通过研究去理解如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和“可持续”的联系,最终描绘出一幅以从个人日常生活、兴趣爱好出发的可持续生活方式图景。
早在 2011 年,“云旅游”这个概念就已经被提出。彼时,“云”的概念兴起,在“互联网+旅游”的发展潮流下,内蒙古大学的魏宇就在其发表的论文《慢旅游与云旅游的对接——新型自由行与半自由行旅游模式的构建》中提到了这个概念。
所谓“云旅游”,一般被认为是“运用‘云计算’技术使得线上和线下、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旅游解决方案”。通俗地说,“云旅游”可以为用户创造出一种虚拟的旅行体验。
而“云赶海”,则是指用户通过视频平台,在家里跟随赶海博主体验打捞、采集海产品的过程。“云赶海”也让“赶海”从一种渔民的生活日常,发展成了一类在地体验项目。
在我们看来,“云赶海”的风靡代表着都市人新的生活需求,其影响下的一系列行为可能构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研究这种新的行为,可以帮助洞察云赶海的影响人群,内容消费者的特征特质、行为动因和需求走向。
首先说明,这并不是一个想要证明“云赶海”有多可持续,将两个概念强行挂钩的研究。相反,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听到了不少抱怨“云赶海一点都不可持续”的声音。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张帅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赶海是一个‘极端案例’,并不能作为可持续行为的典型。”
选定“云赶海”这个题目,是因为它能从很多角度启发我们对“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思考:一方面,云赶海把原本遥远的海边生活带到了都市人面前,可以被当成一种海洋知识的实景科普。在采访过程中,海洋保护组织亿角鲸创始人申剑也提到,看赶海视频会激发人的好奇心、在人们心里埋下“在海边可以发现不少神奇生物”的种子,让人更喜欢海洋。
从这个角度来看,“云赶海”确实能引发人们对海边生活的好奇。它打开了一个增进理解的窗口,让人们有机会获得新知,甚至心生热爱。“云赶海”并非简单拉近你我与“可持续”这个概念的距离,更像是在互动过程中,帮助我们建立起对“潮间带”生态环境系统的认知。
另一方面,“云赶海”的流行也关系着产业转型与政策转变。为了恢复近海生态系统,中国正大力推广渔民上岸转业、设置休渔期,将休闲渔业列为现代渔业的五大产业之一。
去年 10 月,我们发起了关于赶海视频观看习惯的问卷调查
“赶海生活”随着“云赶海”的兴起逐渐进入人们视野,渔民也可以通过视频平台展示赶海生活被关注、获得收入。但我们对产业转型下渔民们的生存状况如何,如今的赶海直播是否真的丰富或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这些问题依旧怀有好奇。研究云赶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了解互联网对于这些产业的影响。
当然,单从媒体报道上看,“云赶海”在短视频平台的火热也会滋生摆拍、假赶海等乍一听对生态环境十分不友好的行为。但这些行为对生态的破坏究竟多大、与传统捕捞相比哪个更不可持续,也是我们想要深入探究的问题。
因此,我们希望梳理新传播媒介对于当地渔业、旅游业的影响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赶海行为对于潮间带海洋生态的影响等方面,探究“云旅游”对各利益相关方到底更有利还是更有弊。
笼统地说,还是那个答案:所有人。对于短视频行业的从业者和投资人,这可以是一份消费者洞察与行业发展回眸,你可以从中获取到垂类视频内容的消费者洞察,和对云旅游产业的发展启示。
对于想要在生活中找寻与可持续生活方式关联的伙伴,我们的基础研究内容或许可以成为新手友好的“可持续生活爱好者入门指南”,启发你在日常生活场景中自然而然地发现、建立与可持续的联系。
在全世界都在摸索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时,基础研究小组就像“可持续圈子”向外触探的小小触角,凝聚着各行各业朋友的观察与研究成果。这是一份共写的个人生活史,也是一份开源型“可持续研究档案”。
此外,我们也希望研究成果能激发众多利益相关方能从更全局的角度思考——自己所在行业的行为会触发哪些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会对大众的可持续意识构建起到什么作用,又如何能彼此协作,共同推动可持续未来。
我们将这次案例研究的内容聚集地选在了 GenZ 用户占 72%、拥有较良好弹幕互动体验的哔哩哔哩平台,以该平台的“云赶海”消费者为主要研究对象,理解深度爱好者对于“云赶海”视频内容的关键需求,背后的社会文化变迁,从而更准确地捕捉“云旅游”在未来中国市场的机会。
我们采用了案头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采访到了赶海视频的利益相关者,了解赶海爱好者眼中的“云赶海”。
每个访谈,都是值得不断深入思考的故事。我们了解利益相关者对于云赶海的态度、看法和对于他们生活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索“云赶海”行为的可持续性。
接下来两篇带着海滩悠闲气味的文章,将为你解读我们的研究成果与有趣的采访手记。
撰文:喜羊羊
编辑:tingbowl
设计:阿力、喜羊羊
第一期专题研究成员名单:Echo、李瓅得、小杨
协调员:陈睿涵、小狗
志愿者:蔡博慧、黄鑫桂、季美芹、李昕羽、 彭佳铭、张曼、周历
顾问专家:Candy
特别鸣谢:
组织:Jing(imPACKED)、Tao(云游xSociety)、申剑(亿角鲸)、王松子(智渔)
专家: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张帅、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朱小村
赶海博主:OK 哥、六子(化名)
视频爱好者:楚萧、好子、老陈、梁策、猫猫、杨凯宇
还有在这个项目进行当中给到我们宝贵建议和启迪的:阿菜、陆洲、鸡蛋、陆畅然、汤润瑜
还有未能成功进行座谈会/填写问卷的朋友们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基础研究小组是 NICE Commune 好公社和 BottleDream 联合创建的社区支持型社会创新学习组织,借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资源依托,由来自同济大学、剑桥大学、复旦大学等院校以及各行各业的研究员、专家顾问、媒体写作者等组成。
基础研究小组采用专题式研究的方式,以 2-3 个月的周期开展一个围绕某种生活方式课题的研究。最终研究成果主要以媒体专栏的形式分享呈现,并会开展围绕该研究主题的线上/线下创意活动,邀请大众参与延伸话题的讨论和共创。
如果你对可持续生活方式的研究感兴趣,或者也想加入我们的基础研究小组,欢迎扫描左侧二维码填写表单:
NICE Commune 是一个创意和创新的孵化地,一个坐落在烟火气里的未来社群生活形态的试点。我们希望,未来有越来越多与城市生活、甚至未来生活相关的资源在这里汇聚打通,从不同的议题切入以创造更(NICE)美好的生活图景。
BottleDream 是一家致力于激发年轻人向善创造力,推动商业向善与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共益企业(B Corp)。我们在可持续领域深耕多年,我们联结年轻人、商业与社会挑战,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关系,一直致力于推动社会福祉与可持续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