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用一辈子把一件事做成奇迹,这是人生最好的模样

2016-12-12 给我铅笔 Vista看天下

在即将过去的2016年里,我们认识了许多“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人”,他们被世人赋予了一个相同的称号——匠人


无论是在寂静的故宫深处,修了39年古董钟表的王津师傅。




还是花23年时间用一块块抹布和一根根拖把,将人流如织的东京羽田机场打扫成了世界上最干净机场,连马桶内沿都要清洁干净的日本“国宝级清洁工” 新津春子。




或者是,凭借着磨练了40年的手艺折服了乔布斯,为超过100万个苹果“iPod”进行了背板的镜面加工的日本5人小公司小林研业。



一年来,几乎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位能将某件事情做到极致的大神走入我们的视野,与此同时“工匠精神”这个词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和重视。


如今,“工匠精神”已成为许多企业的信仰,各种身怀绝技的工匠大神也成了人们膜拜的对象, 就连总理都表示,我们国家现在缺少的就是这种精神。




那究竟什么才是“工匠精神”呢,是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可以了吗?


事实远还不止如此,之前,日本NHK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名叫《工匠达人》的纪录片,里面介绍了很多继承了传统手工绝技的匠人,从这部片子里我们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和年初风靡一时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不同,这部纪录片中的匠人们并不和稀世珍宝打交道,他们每天制造的都是一些稀松平常,机器早已能量产的东西,比如:蒸笼、剪刀、印章、钢笔、饭盒、木屐、扫帚……


可就是这样一部没有稀世珍宝、没有大明星小鲜肉,更没有大场面的纪录片,同样秒杀了一票人,豆瓣评分高达8.9分。




影片中有一集讲的是手工蒸笼制作者大川良夫的故事,自年轻时从父亲手中继承下这门手艺之后,他已经制作了四十多年的蒸笼。




大川良夫说,自己在这四十多年里其实只做到了一件事,那就是绝对不偷工减料。




大川不仅是这么说的,同样是这么做的,从选材开始他就开启了一丝不苟模式。


原料只能用桧木和虾夷松,并且对干湿度有严格的要求,这些原料都被他编好了序号,存放在了特别的房间里,防止过度干燥。




在开始制作前,大川要用手像抚摸婴儿一样,一遍遍感触木材的柔韧性和干燥度,来判断材料是否已经到了可以制作蒸笼最佳程度。




选好材料后接下来就是整理修剪用于接合蒸笼连接处的山樱树皮,在以前这项工作都是由刚入们的学徒来做,不过因为一直没有收到徒弟,现在大川只能自己一个人完成。




在讲到为什么还要坚持用树皮扎蒸笼这种1000年前流传下来的笨办法,而不采用更方便的人工粘合剂时,大川是这样说的:“因为这是要直接接触食物的用具,不可以危害到使用的人。”




为了坚持绝不使用人工粘合剂这个原则,大川每天无数遍的重复着用小刀在蒸笼壁上打孔,穿树皮的动作。




打最费力的孔时,甚至要一下穿透紧密贴合在一起的7块木板,大川也因为这样日复一日的劳作患上了严重的腱鞘炎。




但就算因为在厚厚的蒸笼壁上打孔、穿树皮而患病,大川在也丝毫没有要减少木材厚度的意思,因为组成蒸笼壁木材的厚度以及贴合程度是关乎到蒸笼会不会跑汽的关键,判断一个蒸笼能不能蒸出上好食物的重要标准就在于此。




为了让蒸笼做到不留一点缝隙,大川会反复敲击笼壁内层的木板,让它和外层紧密贴合在一起。




而敲打时的力道很难把握,轻了会留下缝隙,过于用力又会使木材开裂,所以只能用手边敲边感受笼壁木材间松紧度的变化。




日复一日的敲击了40年,大川的手上留下了再也不会消失的硬茧。




在用薄木板和樱树皮做好蒸笼的外壁之后,接下来便到了决定一个蒸笼生死的关键步骤——架木条,这一步绝不能有任何一点闪失,否则蒸笼就会变成椭圆形,盖不上盖子,此前的所做的一切都将付之东流。




即使做了一辈子蒸笼的大川每到了这一步也是屏气凝神,用小刀在木条和笼壁上一点点找位置,取形状,生怕出现一丝一毫的差池。




等木条架完后,一个蒸笼的底座部分便完成了。




接着便是重复之前打孔、穿树皮、敲打笼壁……这一系列繁复的动作来制作蒸笼的上半部分和蒸笼的盖子,等这几部分都完成后,再将其组合在一起,一个蒸笼才算彻底完成。




大川说,判断一个蒸笼的好坏很简单,只要听敲击声就可以。好蒸笼发出的声音是清脆的,因为只有木板扎得结实,才能发出这种声音。




但要让每一个蒸笼都能发出清脆的声音却并不简单,大川良夫几乎为此付出了一生的心血。




而大川一生的付出也得到了顾客们的高度认可,多年来,东京的许多大饭店都是非大川蒸笼不用。




因为相比工业化的不锈钢蒸笼,大川所造的木制手工蒸笼能完美保证食材的味道不被破坏。




而且厨师们对蒸笼的品质向来也是赞不绝口。




大川觉得,这种认可是让他坚持做了一辈子蒸笼的最大原动力,也是对他的最高赞誉。


他认为如果自己只想着赚大钱,是不可能如此受顾客欢迎的,也不可能一口气坚持做了四十年的蒸笼,他说:“靠卖弄技巧,只想赚了多少,那干脆就不要做了。”



在片子的最后,大川良夫拿一个字总结了自己的一生,这个字就是“诚”“用诚意做事,绝不辜负使用者心情。”的诚。



而这种“绝不辜负使用者心情”的诚意,就是大川给我们诠释出的“工匠精神”的另一面: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这种态度在影片中每一个匠人身上都有体现。


制作日本传统鞋袜的福岛康雄在给客人量尺寸的同时,会通过聊天来了解客人的职业和生活习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来决定鞋袜的松紧度。




并且还会为同一名客人制作胖瘦两种版型,为的就是让顾客在体型发生变化后仍然能穿着舒服。




制作和修理钢笔的川洼克实会在客人来买笔时,先让客人试写一段文字,来观察客人的握笔角度和书写习惯,然后根据观察结果现场调整笔尖。




在用了调整完的钢笔后,客人们都会为前所未有的畅快书写感而惊叹。




从这些工匠身上我们发现,在他们用一生来磨练精湛技艺的背后,还包含了另一个更深层追求,那就是:一定要把使用者的感受放到第一位,让每一个顾客在使用自己的产品时,都能感到幸福。


所以说,真正的匠人精神其实是对技艺和态度的双重修炼,甚至态度比技艺更重要,因为技艺消亡后还可以找到替代品,而态度如果消亡了那一切都将烟消云散。


而这种“把每一件工序都做到完美,绝不辜负使用者心情的态度”,也正是雷克萨斯品牌自诞生之日起即诉求的初衷。


雷克萨斯在生产过程中,始终将客户第一的理念融入到每一个步骤,对每一个细节近乎苛刻的追求,尽心做到完美,让客户体验一种舒适惬意的驾驶感受。日复一日,雷克萨斯的工匠们正是秉承着如此初心,打磨着每一辆品质之车。




以雷克萨斯NX为例,一个工程师和他的团队花费了3年时间,把市面上几乎所有车型的门把手买回来研究、测试。为的就是设计出一款在保证完美外形的同时,无论是左手还是右手,都能体验到完美握感,并且还完全隐藏了机械钥匙孔车门把手。




雷克萨斯将这种对细节的专注和对完美的坚持写进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每位员工都是“匠文化”的践行者。每个生产工艺流程的技师都要经过数十年的历练,而要成为大师级的工匠,则需要至少25年的时间。年复一年密集高强度的专业生产培训,量身定制的生产技能储备,在雷克萨斯的工匠大师中代代相传。




比如在选择理想的缝纫机操作员时,会要求他们使用非惯用手折纸猫,以此确认员工的敏捷和仔细程度,在90秒内完成任务的人员方可入选。最犀利的耳朵则驻守在引擎装配车间的试验台。技师需要通过20种不同声音合成的复杂交响对发动机进行微调。为此,他们甚至动用了听诊器,直到每部引擎哼唱着美妙的奏鸣曲和谐运转为止。




时间愈快,心愈慢。在大工业时代瞬息万变的节奏下,保有自己的前进步伐,不在利益面前牺牲掉对“质”的追求。尽管还是一个年轻的品牌,但雷克萨斯始终以“制造卓越汽车”为目标,不断磨砺、不断创新,力图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领域”。




《Vista看天下》团队出品

做最好看的新闻故事

微信公众号搜索“看天下”添加关注

商务合作请联系QQ:279849326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