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第一位女特首:“其实我也只是个小女人”

2017-03-27 Vista看天下


2012年林郑月娥曾称“差不多够时间”离开官场,但最后被丈夫说服,回心转意,出任政务司长。“事实上,我每一次的决定都会问他,其实我也只是个小女人。”


不过,在电台接受访问时,她说出任政务司司长后,丈夫不在身旁陪伴,也会感到孤独,“看电视时找人说两句都没有”。


本篇为节选,全文是《政商智库》付费内容。



“二号候选人林郑月娥女士,在这次选举当中取得超过六百张有效票......我现在宣布,林郑月娥女士当选。”


这是2017年3月26日,香港会展中心的中央点票站。透过扩音器和环绕音响,选举主任朱芬龄字句铿锵地宣布。


表情严肃的林郑月娥,礼节性地鞠了个躬。抬头的一刻,她脸上又再次绽放出了经典的“林氏微笑”——提起笑肌,双眼眯成一条线。


场外,13摄氏度的湿冷空气浸透了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也带着这答案直吹至700万港人复杂而紧张的内心。


“超过六百张有效票就可以当选下一届香港特首”,这是《行政长官选举条例》里的明文规定。在特首选举委员会的1194票中,候选人林郑月娥最终获票777张,获票率66.8%。


这个得票数,比她的“老领导”、现任特首梁振英2012年竞选时,还要高出88张。下一步,就等中央的任命程序了。


电视里,香港新闻媒体不断强调,这是自九七回归之后,香港的第一位女特首——在香港回归中国20周年之际,这一刻写入了历史。


3月27日上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在行政长官办公室,与侯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会面



唐楼走出个“手袋党”


1973年,香港电视台悄悄推出了一部电视剧,没有大牌明星,没有狗血剧情,也没有感官刺激,讲述的都是香港街头巷尾最普通小市民的寻常故事与悲欢离合。但却在此后超过二十年的时间里,长盛不衰。 


这部电视剧,叫做《狮子山下》。现实中的狮子山,见证了香港由一个小渔村到国际最知名大都会之一的艰辛历程;而精神化的“狮子山”,则代表着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伴随着香港经济腾飞时,草根阶层的努力、挣扎与顽强不息。


林郑月娥,也是这种“香港精神”的代表。


青年时代的林郑月娥


六十年前,祖籍为浙江宁波的郑月娥,出生在香港湾仔一间最普通的唐楼。

 

所谓唐楼,是十九世纪末开始在港岛兴起的商住混合的楼房。没有电梯、没有抽水马桶、缺乏采光、极度拥挤、毫无隐私……唐楼里的生存状态,几乎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底层社会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


2013年,当时已55岁的林郑月娥参加香港电台系列节目《诉心事家庭》时,回忆起了那个充满苦楚、贫穷和斗志的过往。


在湾仔唐楼那间残破的、十几平米的小屋里,林郑月娥兄弟姐妹五人共度了青少年时光。林郑月娥记得,当时家里很穷,她甚至都没有一张用于学习的书桌。 “有段时间,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回到家里,浴室水龙头里能放出热水。”


她以床代桌,从小学至中学的十七年间,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完成了自身的重重跨越。


她学习刻苦,成绩很好,就读的是香港历史最悠久、全港最好女校——嘉诺撒圣方济各书院。多年来,这间自1869年就创设的天主教学校为香港社会培养出了很多人才。这些人如今仍然叱咤在各界的知名人士。除了林郑月娥以外,这家书院最著名的校友当属香港回归时期,就担任了大律师公会主席的余若薇。


林郑月娥学生时代照片


在小学至中学的十七年里,林郑月娥在大小考试中屡屡夺得第一。在林郑月娥的很多同学看来,“文静、分析能力强、有自信、低调、随和”是她留给大家的印象。但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林郑月娥比大家印象中更加好强:一次考试中只拿下年级第二的名次,结果这让她垂头丧气,嚎啕大哭。


十八岁,林郑月娥考入香港大学社工系。在她的竞选宣传手册里,林郑月娥说这是因为自己中学七年级时候,看了一部电视剧《北斗星》,深受演员刘松仁饰演的社工感召,希望将来也做一名社工,帮助有需要的人——大二时,林郑月娥从社工系转到社会系。


但她真正的复杂人生,从1980年才开始。那一年,林郑月娥加入当时的香港政府,担任政务主任一职。在香港,这一职位被视为“高级公务员的踏脚石”。政府会重点培养他们,会定期将他们派往各决策局和部门担任职位,制定政府政策,以熟悉政府不同部门的运作。


在香港政界,女高官并不少见。香港主权移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后一段时期,媒体将当时香港政府里以当时的布政司、主权移交后的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为首的一众女高官,戏称为“手袋党”,“手袋虽小,但勇气大官位高。”


当时林郑月娥还是个副库务司,负责在每年的简报会向传媒解释财政预算案。并无人想到,日后接过“手袋党”大旗的,会是她。


林郑月娥早期工作照



“拆弹专家”


至辞职参选特首,林郑月娥已经在香港特区政府度过了36年——这几乎相当于她人生五分之三的时光。


36年来,浸身政府的林郑月娥除了在教育界未担任过职务之外,身挑香港政治中的各种职位,为她赢来一个“好打得”(形容做事坚决硬朗、不易低头)的称号。


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她招来微词。立法会议员邵家臻就曾对媒体说:“林郑月娥在多个社福(社会福利)议题上立场强硬,予人刚愎自用的感觉。”


的确, 从男性眼光看,干练务实、强硬果断,这些本是形容男人居多的词汇,套在林郑月娥身上,有些违和。


但似乎外界也很难界定,是否是因为林郑月娥一贯的强硬立场,如今让她跻身于香港政治的权力高峰。作为香港政府为数不多的女性官员,当政府面临冲突与危机时,冲在最前线的一直有她。


1月12日,林郑月娥请辞政务司司长,宣布参选香港特首


2003年,SARS袭港,经济低迷让整个香港都笼罩在一层沮丧之下。根据当年香港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四至六月的一个季度,失业率就攀升至了8.3%,创下香港历史新高,整个香港有将近29万人失业。


然而,时任社会福利署署长的林郑月娥,却在此时削减了政府在救济社会方面的开支,削减综援金11.1%,令时人怨声载道。


其后不久,升任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常任秘书长的林正月娥,位处D8首长级,却突然主动申请调任香港驻伦敦经济贸易办事处处长,职位降到D6级,一时引得港人议论纷纷。


2006年3月,林郑月娥被时任特首曾荫权调回,出任民政事务局常务秘书长,六个月后,她便擢升至首长级甲一级政务官,这升迁的速度在香港的政治史上令人瞠目。


曾荫权似乎有意让林郑月娥去应对争议事件,也就是坊间所说的“政治历练”。


2007年7月,被任命为发展局局长还不到一个月的她,就被派往前线,解决重置皇后码头风波。


中环皇后码头,在港人心中留有深刻的文化记忆,一大批本土主义者担心政府重置后的码头与那个原型大相径庭,随即发动大批人马,来到码头抗议。


面对抗议声浪,林郑月娥身着利落的白色衬衫,单枪匹马到皇后码头与上百名示威群众对话。她既耐心地说明,学术意见认为皇后码头“未达到有一个大的历史价值”,又诚恳且不失强硬地表示,“往后我们如果要继续香港的繁荣稳定,我们必须再前行一步,不迁不拆,我做不到”。


2007年7月,林郑月娥身着利落的白色衬衫,单枪匹马到皇后码头与上百名示威群众对话


这场“战役”,不仅没有让林郑失分,反而令她声名鹊起,作为政治家的林郑月娥,其强硬的立场和态度开始为港人接受。


2011年市容检查和清理违建行动,再次成为林郑月娥标志性“强硬”事件。当时,她在检查中发现,时任特首曾荫权的住房存在着违建情况。在得知并未申报相关手续后,她直接上楼,递给曾荫权一封劝喻信:“……擅自搭建,限您30天之内必须予以拆除,否则,将按照有关法律条款,依法处罚。”


当天,曾荫权就通过微博,将自己擅自搭建违章建筑之事,向市民表示真挚的道歉:“对不起,我错了”,并主动拆除了违建。


但也是在逐步接受林郑月娥“强硬”人设后,港人也发现了“铁娘子”的背面:


当年她自愿降级出国,原因只不过就是为了多照顾、管教孩子,尽一个母亲的责任。林郑月娥与丈夫相识于英国剑桥求学时期,1984年,正值中英谈判香港回归问题时,他俩返回香港,缔结良缘,自此郑月娥冠以夫姓——多年来,由于儿子在英国读书,丈夫成了一个陪读父亲,令林郑月娥始终感到愧疚,无法与他们父子相处。


林郑月娥多年前的一张全家福


而削减社会救济开支的另一边,是林郑月娥联同好友罗范椒芬、李丽娟、陈冯富珍成立了“护幼教育基金”,3个月内筹得款项8300万港元,以照顾因“非典”失去单亲甚至双亲的数十名香港儿童,直至他们大学毕业。


也是在林郑月娥担任香港扶贫委员会主席的这几年,香港“破天荒”地划定贫穷线,将收入在中位数50%以下的家庭住户悉数纳入扶贫范围,将香港贫穷率拉至7年来的最低位。


如一位前同事曾写道:“事实上,从她的很多看法来看,不仅头脑清晰还乐于助人,尤其是对弱势社群。无论人们出身如何卑微,林郑都会用心,尽力帮助他们”。


2012年7月1日,梁振英的宣誓就职香港特首典礼上,作为香港第二位女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身着清淡粉粉红套装,站在一群深色西装男性同僚中,格外引人注目。


5年之后,她更上层楼。


……


本文作者为Vista政商智库特约观察员 卡森

扫描二维码,可订阅智库>>>

如有疑问请添加客服微信“weikanapp”




更多智库内容


热点分析 | 牵扯上高利贷的官员:贪污、跑路、杀警察


少年刺死辱母者案引发持续关注,但更多高利贷背后的罪恶谁来管?>>>


观点 | 快手就是视频界的《乡村爱情》,被人瞧不起却依旧流行


在视频直播领域,快手一直处于鄙视链的末端。公关媒体观察员挨踢客发文称,这并不是因为快手本身有多low,而是绝大多数用户贡献的内容,不符合部分高端人士的审美而已。快手某种程度上充当了开拓广阔农村市场的先行军,那些嘲笑它的人,不过是错过了机会而已——如果他们有机会,也会去做的。>>>


下载微刊APP,试读政商智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