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厌熊孩子,更害怕成为在地狱模式里挣扎的中国家长

2017-05-18 陈香香 Vista看天下 Vista看天下

当一个极品遇到了另一个极品,人们最热衷的就是探究谁比谁更极品,却往往陷入死循环。


就比如女大学生飞踹4岁女童的事件发展到今天,有孩子和没孩子的两个群体,就像两条平行线,谁也不想跨到对方的雷池半步。


认怂、包容、戾气、无视,各说各有理,终究落得一地鸡毛,没有一个赢家。


大家争论的面红耳赤之时,倒是人民日报提供了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折中方案:


生活中只有真正的熊大人,没有真正的熊孩子。管好熊孩子,或许你的孩子就是未来的爱迪生、霍金、乔布斯。



为此,他们还特地为父母准备了一场星级家长执照考试,持证上岗的才有资格成为中国人未来的爱迪生、霍金、乔布斯的爸妈。


虽说这顺应了互联网上,改编自印度哲学家的那句箴言——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赢得了一片叫好。



可一切,真的只有这么简单吗?


在这里,生孩子之前遇到的各种刁难、矛盾和费解我们暂且不谈——不让看片,也没有性教育,人居然没灭绝,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因为一旦当孩子生下来,真正的考验才算开始,而且还是地狱模式。



1



虽然在现实中,把孩子称作小恶魔一点也不为过,他们上蹿下跳,不知疲倦,把一切搞得鸡飞狗跳。


可社会不允许孩子像个孩子,已经是个常识了。于是,地狱模式的第一道入门关卡便是孩子的性格测试——乖才有五星。


这个压力一方面来自家长本身。以正常的上班族家长为例,如果某一天孩子晚起,整个早晨就一塌糊涂;晚上坚决不睡觉,晚上就没得休息;而孩子生病,则全天一塌糊涂。从这个角度来看,孩子当然是越乖越好。


更大的压力来自外界,看多了《爸爸去哪儿》里聪明、乖巧又伶俐星娃的观众,对普通中国孩子的要求是很高的。这跟苏联到新中国时期的儿童歌谣审美是一致的——以成人视角带入孩子,每个小孩都是模范儿童。


于是,在很多年轻人的认知里,家长只要和孩子说你要乖乖坐好不要动,孩子就能一直不动,家长拿个遥控器就搞定了。


什么!孩子不听话?你可以喂下一瓶安眠水呀。来,我帮你捏住熊孩的鼻子。


什么!你不忍心喂安眠水?那就别怪我不客气,替你管教管教孩子了。


2



除此之外,外界还更习惯于对父母的育儿方式指指点点。


虽说《请回答1988》里德善爸爸的道歉「我也是头一次当爸爸」,曾感动了无数人。


而回到现实,在舆论的放大镜下,为人父母者依然很容易被当成恶毒的后妈型父母,很容易被人当成天天爱晒娃的炫耀性父母,也很容易被当成什么都不会的不负责父母


比如《妈妈是超人》里的包文婧——面对孩子的哭闹,她束手无策,不会下厨房,和孩子抢化妆品,嫌弃孩子的粑粑臭,甚至和自己的孩子争姥姥的宠。


从这些事情上,观众看到了一个没有耐心,也没有经验,甚至有些不称职的新手妈妈,于是纷纷跑到她的微博评论里数落她。



新手妈妈不懂为什么别人对自己如此不理解,可但凡你有一句对另一个平行群体的不满——「等你有了孩子,你就知道了」;他们都有着一万句反驳等在后面——「等你孩子没了,你也知道了」


这不是凭空的诅咒,疏忽的父母不得不承担因为自己的大意带来的后果。


天津大悦城因为爸爸的盲目自信而坠楼的两位幼童,饭店里冲向端着盘子的服务员反被烫伤的孩子,都是血淋淋的教材。


背后的道理很简单——生物天性欺弱,如果强不能护弱,强就要看着自己的弱点心痛。


3


当然,每个家长都想把孩子从需要人保护的弱势,变成有能力自我保护的强者,人人都知道的渠道就是教育


普通的父母就算没有那个智商答出上海民办小学为家长准备的测试题,也没有穿越时空的能力重新书写家族的历史以完成所谓的查三代背景调查。


但至少,大家都想奋斗一把,给孩子挣出一套学区房。


按说能达成房子的成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可现实告诉家长,买了学区房,也只是个开始,离能在片区内的学校上学还差的远。


就像网友@北京大土豆在微博上PO出的照片,一大群外地家长们为了自己非京籍的孩子能够上小学,恨不得把手里的五证确认100遍,然后彻夜在小学门口排队。



别看家长们打地铺的样子辛酸又落魄,可他们也已经是闯过重重关卡的幸运者了。


在这之前,公安、社保、住建委、街道、教委、学校,每一个环节都是槛,他们有一万个理由可以把孩子拒之门外,但家长却没有一个理由不能让孩子上学。


即使这样还要面临质疑:摆出这副可怜的德行,给谁看?回老家多好?自找的!这背后无非是一个荒谬的现实——遵守规则会被嘲笑,真正统治一切的是潜规则。


尊严呢?尊严来自于排队的先后。


4



上学只是升学压力的入口,这个闸门一旦被打开,随之而来的洪水猛兽更是一发而不可收。


对家长而言,花了这么多精力,氪了这么多金,甚至连尊严都抛弃,家长已经没有理由、没有资本、也没有脸皮再走回头路。


他们开始拼了命地削尖孩子的脑袋,把超越同龄人的起跑线一次又一次地提前,直到孩子变成下一个自己。


于是,这场地狱模式的游戏,自然而然地被上一代存档,被下一代读条。


当然,下一代也有怒而删掉游戏的。当那个微博段子里的小男孩因为生活成本太高,把自己「两个孩子一条狗」的人生规划,删掉两个孩子只剩一条狗的时候,我们笑他的天真,也无奈与这份现实。


昨天团中央还在发话,表示大龄未婚是中国青年迫切关注的重大问题,要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可社会反手就甩给了中国年一记又一记的恐婚恐育教育——


他们目睹了家长养育孩子的辛苦,被舆论评判的无奈,被金钱控制的辛酸,被社会榨干的青春;


也亲历了当年的自己被严防死守的看管,被剥夺的童年,被随意处置的玩具,被展示的人生。


这时,突然有一个人告诉你:不生孩子就可以逃避这一切。即使是童言也如此有力,怎么会不一呼百应?


毕竟逃避就算很可耻,但却很有用啊。





点击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汶川地震 | 贱文案 | 儿童性侵 | 摔跤爸爸

双标怪圈 | 酒肉饭局 美人百合 | 婚礼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