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视剧只知讨好泡面生产商,却不懂吃面人真正的悲喜故事

2017-06-18 贾小凡 Vista看天下

1

看着《深夜食堂》里装潢严肃的日式小店、喧闹浮夸的食客,和那碗大块牛肉浮在红油上的老坛酸菜泡面,我总觉得,我们中国人所知的吃泡面场景,不该是这样的



在80年代过童年的人应该能模模糊糊地记得,泡面是跟着开放的春风一起吹上普通人家餐桌的半奢侈品。几毛钱享受一次新奇的味道,说贵也贵,说划算也划算,但总归是小孩子得付出点儿努力——拉拉爸妈衣角恳求——才能得到的美味。


那时候的泡面还“素面朝天”,没有那层漂浮的泛着光的红油,也没有复杂的调料包,是装在铝饭盒里浇一勺开水、冲开调料粉就能热腾腾上桌的存在。


调皮又等不及的小孩干脆省了泡面之所以为泡面的那一步,直接扯开包装把调料粉倒进去,把面饼捏得粉碎,就像几年后吃风靡一时的小浣熊干脆面一样,用食指和大拇指一点一点撮起来,最后把头仰到90度轰隆轰隆地把残渣都赶到嘴里,意犹未尽地舔舔手指才算完事儿。



后来到了1993年,一个胖乎乎的厨师满脸笑容地跳进了千家万户的电视,方便面袋里开始有了个厚重、油腻却香气扑鼻的酱料包,于是吃泡面这件事一下在氤氲的香味里变得高级了许多——在小孩子眼中它有了跳出常规生活的仪式感,再也不是随手扯开袋子就能往嘴里塞的随便的食品。


现在想想,小孩的心境也是单纯得不行,哪懂什么真正的好赖啊,捧着碗吸溜着新奇的食物就觉得自己遇上了山珍海味般幸运,一边吃一边好奇,到底是谁发明了方便面呢?一定很厉害吧。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340unx2qp&width=500&height=375&auto=0

1993年的方便面电视广告


但是方便面之父是谁那也不重要,真正架起锅为我们煮面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才是真正需要讨好的对象。


享受美味前总是少不了孩子气的讨价还价:饭还是得好好吃,方便面只能当做偶尔的开小灶;不能买洋气的桶装面,因为要比袋装的贵一块钱;红烧牛肉面太辣了对嗓子不好,这次只能吃寡淡的鲜虾鱼板面……


抓心挠肝地想吃方便面VS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给吃,也是年少时颇为重要的斗争了。乖乖的表现好,生病了求安慰,一碗方便面都是童年里最宝贝的奖赏了。


可奇怪的是,斗争胜利后煮面的人又会说,多吃点,坐在一旁笑盈盈地看着我们狼吞虎咽。更奇怪的是,他们一边满脸嫌弃地说自己不爱吃面、只爱喝汤,一边又仔细地捞着我们吃剩的汤底里零星散落的碎面条,把已经冷掉的汤也喝个一干二净。


所以小时候一直不懂,大人到底喜不喜欢方便面呢?



那时候关于方便面还有另一个世纪大谜题——美味归美味,可是每每看着自己碗里的汤汤水水,再瞅瞅包装袋上满满一碗的配料和电视广告里大快朵颐的人,心里总免不了疑惑:大块大块的牛肉呢?红得发亮的大虾呢?


“傻孩子,广告上都是假的呀。”听了这疑问,妈妈会哭笑不得地说。好吧,肉是他们的,虾是他们的,热闹是他们的,我除了妈妈卧的荷包蛋,什么都没有。


现在回头想想,竟然是方便面让我们第一次懂得了,生活可真是个表里不一的骗子。


2



长大了一点之后,方便面成了小小的人儿之间最初的社交资本。


在那些总有点叛逆的中学时代,规则越不让干的事,越勾得人心里非想去插一杠子。于是在那些个被军训折磨得饥肠辘辘的夜晚,那些个趁教导主任不会出现赶紧关起门的课后时光,那些个不为什么就是有点儿嘴馋的时刻,眼神一对就心照不宣,你去打水,我来撕包装,他去守着门口放风,鬼鬼祟祟、七手八脚间,一盒泡面在四五个人之间传来传去,好像连处女座的同学都不会嫌弃别人的口水,呲溜一口吃得倍儿香。不出一分钟,香味飘到的角落总会远远地传来一句压低了嗓音又急急忙忙的:“给我留口汤!”


虽说分享过一桶泡面的不见得是真朋友,但真朋友一定分享过一桶泡面。谁的中学里还没有点儿“过面的交情”呢?



那时候台湾来的胖厨师已经霸道地占据了泡面界的半壁江山,口味也开始琳琅满目,可偏偏叛逆的男孩女孩们这时候不想特立独行,要买就买最大众的红烧牛肉口味。我们想和别人不一样,可是又总有些时候需要自己和别人一样。


可是童年珍视的味道可能并不会一直美好下去。再过几年,有人上了寄宿学校,被繁重的课业和严苛的管理压榨得喘不过气,不知不觉就学到了连食堂都关门的日子。环顾四周,好像也只有桶装泡面是又便宜、又方便的救命稻草,是等待泡好的时间里还能多背十个单词、氤氲的雾气里也能腾出手做题的贴心选择。


没有了家里精心煮出的又软又弹的口感,也没有了妈妈特意卧的荷包蛋和青菜,只有最最简单粗暴的朴素口味。曾经的宝贝变成了时间压缩压缩再压缩之后勉强果腹的东西,曾经的美味变成闻着都想吐的万恶之源。生活变得苟且的时候,连与之相配却无辜的食物都变得面目可憎起来。



一桶一桶的泡面盒摞出来的,是一个“过犹不及”的顿悟,比论语里学来的深刻多了。


那时候,我们一边毫无灵魂地吸溜着面条一边恨恨地想,等老子上了大学,过了这苦得连狗都不如的日子,想吃啥就吃啥,可再也不吃这没营养的破玩意儿了。


那时候,我们还不知道有种东西叫flag。


3


大学里可真忙啊——来,联机开个黑;走,网吧刷个夜;哎呀要考试了,一起通宵抱佛脚吧。


刚上大学的时候以为自己终于解放了,被大学上了之后才发现,忙,忙得很,忙得还是经常要靠泡面活着。没想到认识了五湖四海的人,也认识了五湖四海的泡面:原来只有他们那儿有麻辣水煮鱼味的方便面,原来竹笋鸡丝面是他们那儿的特供。这被缘分捅破的秘密,比天南海北聚到一起的缘分还神奇。


依然是聚众吃泡面,少了点你一口我一口的江湖气,多了点各自翘着脚捧着碗指点江山的屌丝气。宿舍的哥们之间总是开玩笑说,等哥以后成马云第二了,当年这个抠脚吃泡面的熊样可千万别外传。上铺的兄弟会说,听说人马云创业初期就是天天吃泡面度日,赶明儿哥去创业了也会雇你当首席泡面师的,煮五十个口味不带重样的那种。


耍贫嘴的间隙,坐在窗边的哥们儿把叉子往盖子上一戳,不紧不慢地说:油料包又变得硬梆梆的,冬天来了。



可是哪个离家上学的大学生不喜欢冬天呢?那是归家的季节。


回家火车上的那顿泡面,是无论如何都让人变得好脾气、不会抱怨的——只要挨过这凑合的一顿饭,再睁眼就是半年不见的家的味道了,旅途中喝个泡面汤都带着宽宏大量的幸福感。


火车缓缓开动,刺啦刺啦的热水声此起彼伏,满车厢立刻弥漫起熟悉的味道。这时才发现,原来这么多年过去,不管是面色黝黑的大叔、手上布满老茧的阿姨、还是眼睛滴溜转的精瘦小伙子,依然有那么多人执着于最最普通的红烧牛肉面。


也许是因为熟悉它的味道,也许是它最方便买到,也许只是因为它十几年如一日地没涨多少价钱。对于所有辛苦营生的人来说,也许廉价的温暖最温暖。


尽管满车厢都是散不出去的浓郁味道,可这个时候没有人会抱怨——那毕竟是离家越来越近的信号啊。



4


再后来,80、90后长成了社会人儿,做了大城市里蚂蚁一般渺小的一个漂儿。第一份工作不好不坏,虽然不至于拮据到吃不上饭,可是总有那么些对生活之艰难缺乏概念的时候。一个任性就手头发紧,简直希望自己能一睡不醒到下个月发工资的时候再被叫起来。


这种时候,脑子里出现的救星还是那个几十年如一日的方便面。


这些年大时代和小日子都繁华起来了,廉价、过时的方便面不知不觉就成了“穷”和“不健康”的代名词。那些年拿方便面汤当奖赏给我们的爸妈,早就被朋友圈的文章吓得三天一个电话:以后别再吃方便面了知道吗,会得癌!


吃的人心里也嫌弃得很呢。米其林三星的奢华小心翼翼地尝过了,街边脏兮兮的苍蝇馆子也津津有味地尝过了,什么样的好吃的没见过,要不是想省钱又犯懒,谁会惦记一碗四块五的方便面?更何况,时代都早已经替食客淘汰了小时候那些杂七杂八、名不见经传的牌子呀。偶尔的临幸,也不过是暂时向生活屈服一下而已。



可是偶然有一天,一个加班的雨夜,饿得直抗议的胃突然被隔壁同事的一碗泡面拉回了二十年前的单纯:闻着真特么香,真想吃一口,为了这一口简直什么代价都值得。


好心的同事给了一盒,可是后面的剧情却不像小时候那么幸福:吃了一口,想把面汤都喝个底儿朝天;可是勉强塞完最后一口的时候,已经腻味得这辈子都不想再碰泡面。


尴尬,太尴尬了。坐在原地发愣却看见同事一脸满足,顿感这个不知所措的场景就像人生的小小写照——


很多东西都是瞧着别人的好,其实拿到自己身上也不过尔尔。


5


这几年听到康师傅销量连续几年下滑、甚至有倒闭风险的时候,心里还是会有点自己见证某段历史开始又目送它谢幕的小感慨。


可是走进超市,看着被各色方便面的庞大身躯占据的几面货架,心中又会升起一点惊诧:比起小时候那些早就被扫进历史尘土堆里的小吃、零食,方便面的生命力可是顽强太多了。


慢慢地习惯了泡面存在的必然性,自己对泡面的偏见也不似以前那么激烈了。这几年开始流行来自国外的洋气泡面,也动不动就是泡面的50种吃法和100个品牌测评,有时也就自然而然地拿那些更新奇的口味当作常规生活的一点调剂了——一如二十年前。


看了美食博主的高端泡面做法,自己也心痒痒,忍不住有样学样。吃不了老派的油腻,那就换新式的清淡,最近还跟着男神金城武学了一把处女座的泡面绝学,果然是妙啊。



出门旅游也越来越有老年人风范,担心中国胃可能会在异国他乡闹脾气,索性包里总是给从小吃到大的方便面留个位置。后来看了电视才知道,原来这种“自找麻烦”还真不在少数。


泡面是有一种不符合当代大城市消费水平的廉价感,可是廉价的温暖就不是温暖吗?空巢青年每一个犯懒又孤独的冷雨夜,每一个踩着万家灯火下班的疲惫夜晚,花上10分钟给自己做一锅热腾腾的、料很足的泡面,掀开锅盖、水汽扑花了眼镜的那一刻会觉得,孤身一人在他乡打拼的日子也没那么糟。


学会这样用一碗面骗自己的时候,恍惚间我突然原谅了小时候被方便面虚假包装糊弄的失落感。泡面从6岁吃到26岁,最后不过是一个被生活教会自欺的循环呢。



所以当我端着一小锅泡面打开《深夜食堂》、看见那碗浮夸的老坛酸菜面的时候,我并没有很生气,只是无厘头地冒出了“你不懂我,我不怪你”的念头。


这样一种带着深深时代烙印的、国民度极高的食物,踏着历史的滚滚车轮而来,陪伴几代孩子长大成人,看着无数普通家庭从拮据到小康,看着时代从朴素到繁华,身为舶来品却成为这三十年无可争议的文化符号。这其中的人生百味和人情冷暖,和它在国民生活中的意义,三言两语强灌的鸡汤怎能说清?


不过也许谁都无法说清。一碗跨越了三十年的简简单单的泡面里,到底凝结了中国人多少私人的、内敛的感情,也许只有每个个体被温暖过的肠胃能切切实实地记得了。




点击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巨婴文化 | 代际战争 | 合租秘闻 | 三行休书

深夜食堂 | 高考飙车 | 人狗情深 | 土豪国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