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读人者”何润锋的自我修养

2017-09-25 大P Vista看天下

采访前看到何润锋更新了一条朋友圈,上面写着“今天有人问我工作中最无法原谅的是什么?我回答’迟到’。因为这是违背了自己的承诺,辜负用户的信任。即便有一万个客观的理由,都不应该。”

我很忐忑。

 

素闻圈内人说,曾在天涯八卦版被路人问“是何许人也?我很欣赏他”的何润锋是一个在工作上的“完美主义者”。他曾先后凤凰卫视、央视做战地记者、采访过多个国际大事件、亲历过无数个惊心动魄的现场……要去采访一个阅人历事无数又在工作中要求尽善尽美的人,内心只有四个字“我要露怯”。

 

然而从与他说的第一句话开始,我的担心完全消散,因为这是个非常好的被采访者,而“好”的标准是——他会时时让你感受到“尊重”。

 

而这份“尊重”也是他在扮演记者角色时给予被采访者的。这位曾在战地客观冷静传递信息的传统新闻人,2016年转战新媒体、加入腾讯,并在今年开了名为《巅锋问答》的访谈节目。这个节目定位为高端访谈,比尔·盖茨、克里斯托弗·诺兰等国际各领域顶尖精英们,都在节目中展现过鲜见的“凡人”一面; “处于争议风口浪尖”的艺人们也在节目中“首度开口”。在访谈过程中,李云迪首次回应了演出失误、过度涉足演艺圈等争议,吴京对“被逼捐”一事做出了独家回应……而能让观众看到这些“有生之年”系列的功臣,就是眼前这位何润锋。

 

我想称他为“读人者”,在如今这个“吃瓜群众满天下,今日事明日忘”的时代,有一个愿意耐心花时间去研究人并坦诚的展现他“读人”结果的人,十足珍贵。


1

自带“扫人仪”:一个细节控的修养


 翻何润锋转发《巅锋问答》的微博,你会发现他会习惯性的小侧写一下被采访者,比如诺兰那期,他写到“右手手腕绑着一条红色饰带。没有翘腿,身子微微前倾,一边喝水,一边说着电影,言谈轻柔。”采访吴京,他还原道“采访开始前,吴京一路小跑到演播室门口冲我喊:’哥们儿,我就一个要求,能先去趟厕所吗?’之后等他回来坐定,我也提了我的一个要求:’一会儿您别踹我啊!’


“观察人”是这位有着十几年记者从业经历的媒体人的职业习惯,但并不刻意。何润锋笑言自己有种技能,就是能在最快速的时间将捕捉到的信息消化,然后用自己的逻辑传递出来,在“观察人”上,这个是一种本能。

 

9月底,《巅锋问答》推出了比尔·盖茨的访谈,跨时空的呈现了盖茨在半年内两次做客《巅锋问答》的访谈内容。今年3月,何润锋与盖茨第一次对话。在采访过程中,何润锋发现“比尔·盖茨并不是那种藏着很深的人,你可以说他是一个理工宅男。”在采访即将结束时,何润锋拿出为盖茨专门设计的“快问快答”环节,他用10分钟提了50个问题,激发盖茨的第一反应。而盖茨也在被问起“最喜欢的一首歌”时,哼唱了起来,这让现场的工作人员也觉得罕见。也是由于那次轻松愉快的采访,才有了9月盖茨基金会再次发出对何润锋的邀请。由于签证办理需要时间,何润锋未能如期前往美国,但是他把自己的提问写下来交给美国同事代为提问,并邀请盖茨问中国网友一个问题。结果,盖茨一口气提出了好几个问题,并向中国网友征集做慈善的创意。我想这一切的自然发生,离不开何润锋一次次在读人时的“观察”。


何润锋专访比尔盖茨现场

 

其实这如“扫人仪”般的技能练成并不简单,在这背后,何润锋要花几乎x10的时间去做功课。这个习惯养成于早年间在凤凰卫视当记者时期:“在凤凰时的工作状态就是:一个通知,你就去坐飞机,飞行时间大概也就几小时,到地就得立马架设备做采访直播。”而在飞机上他常常做的事就是生磕200-300页左右的资料。于是在2011年跟踪报道“日本311大地震”时,飞机落地前他高效梳理了日本地理方位,过去当地每一次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受灾程度,以及世界上近年来历次大地震的背景资料;去中东国家采访时,他开始学习当地语言、宗教背景;前往巴基斯坦时,当地曾发生过多少次恐怖袭击?宗教矛盾冲突都有哪些?这些都消化在他脑子里。何润锋说“我必须得在下飞机那一刻开始,让自己完全像这次报道事件领域的专家,这样才能更好的传递信息。”

 

2008年汶川大地震,何润锋在映秀现场报道


所以在自己的节目《巅锋问答》中,面对来自全球各个领域的“专家”们,数据和考据成为一道“杀手锏”。采访吴京时,他在提问时引用了吴京自出道以来的代表作品和准确年份,也援引了2005年12月吴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的“电影不能太暴力”原话,这些准备充分的细节,让习惯了“套路”的受访嘉宾感受到了尊重。在这次访谈过程中,吴京聊出了许多心声。在采访世界可穿戴设备之父彭特兰(Alex Sandy Pentland)前,何润锋做功课时发现彭特兰喜欢被人叫Sandy,采访期间何润锋尝试这么叫他时,他发现彭特兰非常开心且在镜头前迅速放松了下来。此外,在看节目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也会根据采访对象的习惯性动作而调整自己的坐姿……


巅锋问答第9期,何润锋对话诺兰

 

与其说 “扫人仪”是一种天赋,倒不如说这是这位细节控长年累月自我训练出来的一种个人修养,因为这种“修养”,他能迅速在同样阅人无数的全球顶尖精英面前取得对方的信任,卸下心防,展露真性情的一面,同时能在最短时间内做到与这些从事了一辈子专业研究的人在同一个思维频道里平等且尊重的进行对话。

 

何润锋说,早几天他做了个“习惯性用哪边大脑”的测试,测试结果是感性和理性各占50%,何润锋觉得这个测试结果“很有趣,但不一定准”,而当下,我所能看到的何润锋正是这么一个把感性和理性平衡得很好的人。


2

“读人”背后:永远去思考“原因是什么”


 何润锋有“野心”,他想把《巅锋问答》做得很“人文”或者说很“人性”,他想传递给观众的是关于这些最熟悉的大咖们不一样的一面,而这,需要何润锋不停的去挖掘和思考他们之所以成为“大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今年夏天,《摔跤吧!爸爸》在中国获得票房+口碑的双丰收,当大部分的媒体焦点都放在这部影片本身时,何润锋在《巅锋问答》里与阿米尔·汗聊起了社会责任的话题。“我在做功课时发现他被称为’印度的良心’,那为什么要这么称呼他?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印度的导演和演员都在做什么?电影或者电影人的良心究竟应该在哪儿?”

 

于是他用这样的思维模式,在 “冷静犀利直接”风格基础之上,多加了更多关于“人性”温暖的思考,在《巅锋问答》里,何润锋更想倾听这些绝非普通人的人,说尽了无数话的人,真正想说什么。

 

“比如说盖茨,谁都知道他是个世界首富,但是你知道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世界首富吗?诺兰,不是被人捧就是被人踩,但是从来没人去倾听他真正想说的是什么,拍这部电影真正为了什么?还有为什么日本能拍出《深夜食堂》这样的片子?这部片子的导演、包括演员小林薰,在形色匆匆的现代社会,他们也会有孤寂之心吗?”


在采访现场,何润锋更多的时间都是坐在主持人的座位上揣摩问题

 

 何润锋这套近似“较劲”的思维模式缘于他对语言表达的兴趣,他享受信息传递的那份快乐。不曾想过一个遇到突发大事件就会鸡血上身,一定要第一时间抵达真相现场的记者,会跟我说“我的新闻理想不是天生就有”。何润锋觉得他所有的工作驱动只是得益于对“语言表达”有原始冲动。

 

香港这个城市在何润锋心中是有着特殊情结的,在那里的14年间,他几乎完成了自己职业技能的全部塑造。何润锋和《奇葩说》里的邱晨是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他们曾先后担任辩论队的教练。“我非常喜欢思辨的过程,我的所谓好底子就是在那个时间里塑造起来的。”因为在辩论赛场上总是会习惯性的质疑对方,所以在之后的新闻报道中,何润锋保留了这种特质。所以你会发现他在做记者期间总能带回“独家”,面对很多人采过的人也能顺利“撬开嘴”。

 

当然在“读嘉宾”的同时,何润锋也会去“读受众”,“毕竟做给用户看的,我们所谓的传播点得找准。”现在每次节目上线,他都会认真的阅读腾讯新闻、视频客户端和社交平台上的每条评论,并且会根据网友的反馈不断优化节目思路。而当遇到网友围绕一个话题争论不休时,何润锋也会对目前仅有4人超精简配置的团队说“你看,这是我们做节目的目的之一:引发网友的思考。”

3

“读人者”的自我要求:要纯粹


 何润锋说自己其实算不上是一个“有情怀”的人,尽管在很多人眼里他在做着有情怀的事。“我想回归到人本身,就是纯粹吧。”


你会发现《巅锋问答》的节目布景相当简单,甚至可以用“没有布景”来形容,两把椅子,几盏灯,素色背景板,偶尔露出切全景时的一块反光板,收音话筒,再无其他。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置景里往来的都是国际top级的嘉宾,几乎所有人都在这张“小市场常见座椅”上相聊甚欢。“节目定位时我们主创就达成过一致,就是要把背景简约化,把焦点都放在与这个人的对话和这个人本身上来。”

 

何润锋的“纯粹”不仅反应在节目的点点滴滴,生活中他也是个爱“化整为零”的人。圈内人都熟悉他的职业轨迹:在凤凰卫视做到个人极致时转到央视,又在央视干得最好的时候辞职选择去做访问学者,在日本和欧洲呆了一年多。如今告别熟悉的传统媒体领域,来到腾讯做新媒体,何润锋一次次把自己的人生“归零”重新起步,却又对每一次的新挑战葆有着浓烈的激情,他甚至都觉得自己这一辈子都会做“新闻”,“只是表达的方式和载体会不一样而已。我还记得2009年凤凰的年度表彰大会上,老板刘长乐说过的一句话’要做一辈子记者’。”


日本311大地震后,何润锋在福岛核灾区20公里警戒线采访


不少人会把何润锋这种在工作上近乎偏执的“追求纯粹”当作是种工作狂的表现,但他自己并不认同。何润锋说“我只是在追求快乐,而其实工作上的所有(人和事)恰巧都能给我快乐,会比较舒服。”所以在我问他从17岁离开家乡开始,一直多城甚至多国“漂流”,这种一直处在流动中的生活不会让他觉得归属感缺失、心里空落落的吗?何润锋当下的表情告诉我,他显然从来没有觉得这会是个问题或者困扰。

 

何润锋:“我在乎的只是感受,就是让你舒服、让你充实、让你高兴、让你开心就可以了。”

记者:“这些感受在工作中都能给予你?”

何润锋:“对呀”

记者:“您真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真正做到’工作使我快乐’的人”。

 

何润锋很谦逊,采访快结束时他反复叮嘱不要把他写得那么“伟光正”,“我也从来不觉得呆在哪个城市会有多不适应一样,就像’全球人’,在哪生活于我都是一样的。哦对,我比较喜欢掌握自己生活的节奏。”

4

后记


 现在的何润锋不仅面临职业身份的转型,也在面临心态的转型,他从一个纯粹做内容的记者变成了一个要带团队的leader,不仅要做内容的把控,节目运营、推广、团队人事他都需要事事操心,说能无缝适应显然是不现实的,但何润锋一直都抱着最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一切。目前何润锋工作室旗下节目《巅锋问答》每期平均点击率都在千万级,还有几档节目正在策划和筹备阶段。我问他“累吗?”他说“我们这里团队的氛围很神奇,我加班到11点时,还会有同事经过我的工位,停留一会儿一起聊聊工作上的事。”

 

听到这些我才发现,其实我们日常总是对工作感觉到疲累甚至有失控的厌倦,并不是因为我们“不行”,只是自己不够专注。


何老师助力新人成长,新闻新手如何成为“读人高手”:


一、独家新闻怎么找?

1、要对相关话题有独立的观察,不要随大流;

2、报道突发事件,要注重现场、注重细节;

3、要对新闻事件的背景信息了如指掌;

4、主动设置话题,而不是被动地跟着活动主办方的意图跑;

5、在自己专注的领域累积足够的人脉,包括媒体人脉。


二、报道灾害新闻时如何平衡报道与报道带来的二次伤害?

1、不要仓促,在采访灾民之前,要先了解基本的灾情;

2、要取得灾民的信任;

3、倾听往往比提问更重要,愿意说话的灾民会主动诉说;

4、不愿意说话的灾民,不要打扰,更不要刺激性提问;

5、采访完之后不要说走就走,适当安抚灾民是必要的。


三、很多想做记者的新人最初都有一个“当战地记者”的梦想,真实的战地记者是什么状态?

1、现代战争没有枪林弹雨,更多的是导弹和狙击手,安全知识比避弹衣更重要;

2、需要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去面对随时出现的危险和不确定因素;

3、冷静研判局势安危,不要冲动,不要盲目出发,不要有“英雄”意识;

4、恐怖分子出没之地慎用“Press”标签,因为那恰恰是恐怖分子的目标;

5、慎用摄像机,因为50米开外望过去无异于敌人的武器;

6、远离人多嘈杂的地方,远离军警集中部署的地点;

7、采访容易招来不必要的关注,室外同一地点采访最好不要超过15分钟;

8、若采访工作受控于交战某一方,要在独立报道与服从安排之间取得平衡;

9、故事很重要,但讲故事不是为了煽情,是要告诉大家“这里发生了什么”;

10、要有持续报道的准备和意愿,而不是“战地一日游”。


点击链接,了解何润锋节目相关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