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人的生活怎么那么容易“被毁掉”?

2017-11-19 贾小凡 Vista看天下

1、玻璃时代


微信公众号纪元2017年11月13日,对于爱敷面膜、已育或将来打算生孩子的中国年轻女性来说,是人生全方面毁灭的一天。



一打开朋友圈,以为世界末日又来了。


“毁掉”这个词,听上去就拥有无法逆转的杀伤力。在那些关乎个体命运的表达里,形容事情有多严重的时候我们会说,“ta的一生都被毁掉了”,“ta的前途都被毁掉了”,云云。


但是这两年,越来越多的讨论把“毁掉”的对象上升到了社会的公共议题,生活的方方面面好像都摇摇欲坠。


比如,就在两个月前,一篇名为《外卖正在毁掉我们的下一代》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它告诉我们,外卖带来的环境问题,可能正在悄然毁灭我们的生路。



谈到公共领域里那些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行业时,“毁掉”二字显得既触目惊心,又痛心疾首。



谈到普通人的生活时,每个上网的人都会猝不及防地遭受灵魂四连击:


什么在毁掉你的事业?什么在毁掉你的婚姻?什么在毁掉你的孩子?什么在毁掉你自己?



就连跳脱出这种现象进行观察、分析的文章,给出的结论也是:毁掉我们的不是……而是……



毁灭的车轮轰隆隆地进行着,没有停下的意思。


这仿佛是一个随时崩坏的时代,一个再一次被集体审判了世界末日的时代——审美被蛇精脸毁掉,下一代被王者荣耀毁掉,女孩被消费主义毁掉,孩子被不合格的家长毁掉……


很难见到幸存者。


“毁灭体”当道的现象,也不只是少数人在玩弄文字游戏那么简单。当传递观点的人集体选择了这种表达方式,当一篇篇文章总能引起共鸣,就说明恐慌、担忧和焦虑在人群中是真实存在的。


被这些毁灭现象包围的人们,就像被围在一个玻璃制成的屋子里,每天为了随时可能摧毁这一切的大锤担惊受怕。


所以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集体表达的潜意识里,会觉得当今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么容易被摧毁?


2、有人在忧虑这个时代


首先有个问题得搞清楚:我们所担心被毁掉的一切,究竟是什么?


如果去看那些从宏观角度提出来的问题——电子商务在“毁掉”实体商业,电子阅读在“毁掉”传统出版业,等等——会发现这所谓的毁灭,其实是新旧两种科技成果在碰撞


类似的情况还有,新式审美“毁掉”传统审美,新式文化在“毁掉”传统文化,诸如此类的关于新旧生活方式、思维认知的冲突。


图:视觉中国


随着时间诞生的新事物对原有秩序发起冲击,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我们生活里的一切,有哪一样不曾取代、淘汰它的前辈呢),可是亲眼目睹新旧交战,似乎让人难以接受。


所以不难解释,为什么被“毁掉”次数最多的就是我们的下一代——他们可是在各种新鲜事物的“荼毒”中成长起来的。



新事物屡屡呈压倒性优势,人也会由此焦虑到自身,比如当今最常见的——


我们会不会因为社交网络/智能手机等等新的媒介和随之而来的碎片化生活,变得肤浅、愚笨、不会思考?



这些焦虑,其实都默认了一个前提:当下我们所享受、认可的已经是最好的,一切都处在恰到好处的位置上;而新鲜事物——无论是科技成果、商业模式还是思维认知——必然要打破原有的稳定秩序。


因此人们不愿踏出安全区,不希望已经够好的现状被取代,更不希望变动带来难以预知的结果。大多数人都怯于第一时间张开双臂拥抱那些会“摧毁”旧事物的变化。


所以,那些“正在被毁掉”却“不该被毁掉”的事物,其实是旧有的安稳感


但是如果因为对新生事物持怀疑态度,就自作主张把它们污名化成毁灭者,把现有事物想象成无条件维护的、不可受到一丝伤害的弱者,而不去正视变化的必然性,不去探究新旧交替的对策,未免太固步自封。


毕竟,人类社会从来都不是靠拒绝变化、抵制新事物发展到现在的。


说来无奈,这大概也和人的局限性有关——


我们的社会是正在经历高速的变革,但这一切的变化足以许诺一个保证优越的未来吗?谁也回答不上来。而身处变化中的人眼界与生命都有限,也无法望见未来是否有令人踏实的结果。


小人物在大时代面前太过渺小,于是人们只好藏在“有什么在毁掉我们的现有生活”的外壳里,发出自我安慰的悲鸣。


3、还有人在人人自危


相比较于从宏观角度担忧一个时代的毁灭,其实“毁灭体”能大行其道,更关键的是利用更多人对“失控”的恐惧——


我们不仅不知道被技术发展裹挟的生活是否在走向好的方向,甚至社会越发达越进步,它所支持、保护的东西在我们眼中却变得愈发脆弱。


如今我们越看重什么,越承受着它被各种过失“毁掉”的危机感。



比如朋友圈文章中,最让人无法承受的“被毁”对象,一个是孩子,一个是自己。


涉及到孩子时,“毁灭体”戳中的是如今父母最深切的期待和最惧怕的失败。


今天的父母不仅能给孩子今非昔比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而且这一代父母见识过教育无序而无知的后果,因此格外用力地想要给他们最好的教育氛围。


但是家长最担心的就是,但凡哪里有一点点不小心,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呕心沥血为孩子打造的一切都要灰飞烟灭。


因此外部总是充斥着这样的“教诲”:你知不知道你这样做,会毁了你的孩子?!



那些触目惊心的“毁掉孩子”的字眼,和那些看似很有道理的条条框框,恰恰戳中了当代父母已经焦虑到极点的心。


再比如对自己,那些“毁灭体”的文章则堪称压迫版的成功学,把自我鞭策的紧迫感又提升了一个高度。


它们抛出了这样一种令人瞬间恐惧的逻辑:别以为你这样那样的习惯/行为/观念是小事,它在毁掉你的人生啊。




不起眼的行为牵涉到一个人的成败命运,立刻能点燃如今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危机感。


因为大家都知道社会的上升通道愈发窄小,想要出人头地的人如果无法走捷径,只能崇尚足够努力的自我修为,拼命削尖自己的脑袋。


那些不愿容忍自己庸碌的人,更不能容忍的是那是由于自己的漫不经心,于是很容易被“毁掉自己”的说法戳中,草木皆兵。


除了自我施加的压迫感,外部施加的压迫感同样把对可能到来的毁灭的危机感,推到了顶峰。


比如新鲜出炉的“生孩子毁掉年轻人生活”的观点,看似危言耸听,其实摆出来的都是如今的环境中年轻人为了生育要承受的压力和风险,大得难以想象。


年轻人一边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一边也因此陷入了对生活质量崩塌、自我的尊严被压迫的恐慌。




说到底,为什么“XX在毁掉你的XX”的表述能吓到人,其实是因为很多人真的害怕这种毁灭发生。


物质条件的进步把我们的期望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可是跌落得粉身碎骨的可能性也更大,为之焦灼的心也更加不堪重负。


如果被信誓旦旦地告知,我们苦心经营的一切,会被一些不起眼不自知的疏漏摧毁,或是被自己无能为力的外部环境主宰,这种绝望感、无力感,很难被抵挡得住。


而“毁灭体”恰好就是抓住了这些痛点,无限放大,循环播放。


4、“玻璃时代”真的那么不堪一击吗?


看上去,似乎是高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每个个体高度警觉的生存危机,造就了这个容易“被毁掉”的时代。


但是要知道,这些“毁灭者”,也并不是今天独有的产物。


比如上世纪80年代,邓丽君的流行歌曲被视为“靡靡之音”、“黄色歌曲”,和喇叭裤、蛤蟆镜并列老师家长眼中会教坏孩子的东西。


换个说法,不就是“邓丽君/喇叭裤/蛤蟆镜在毁掉我们的下一代”?


比如金庸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视为“毒害青少年的毒草”,很多媒体报道把青少年斗殴、早恋与痴迷武侠小说联系起来。


换个说法,不就是“金庸在毁掉孩子的礼义廉耻、文明礼貌”



事实证明,那些曾让人焦虑、让人捉摸不透的新事物,时间终究会替所有人做出判断。


如果一味地恐慌我们当下的社会正在被毁掉、被侵蚀,或是止步于制造恐怖气氛,好像并没有什么意义。


更何况,说了那么多遍男女老少的生活各方面都在“被毁掉”,又有多少人真的如“毁灭体”文章所说,人生真的被摧毁?


生活中那些让人紧张、忧虑、小心翼翼的痛点当然存在,可是它的情绪却被新媒体的表达方式夸张放大了。


当每个人身上的重压已经够让人喘不过气,“毁灭体”帮我们宣泄了恐惧担忧却又无形中重复加深了这些烙印,那么然后呢?


我们不能从中得到一丝安慰,只能自己去消化一个消极的结论。


可是情绪是真的,结论却是假的:看多了“毁灭体”的人也忍不住想反驳,谁说我的生活,那么容易就被毁掉了?


比直接毁掉更难做到的,也是每个人每天都在努力做的,明明是在焦虑的泥潭中匍匐前进,努力让自己的生活不被各种各样的压力击垮吧。


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都是在对失败与滑坡的担忧中,紧紧抓住救命稻草,努力维持着完整和体面,谁也没有轻易分崩离析。


如果把我们的生活写成文章,它的内容才不会是一天毁灭一次的惊天动地,大概只是“劫后余生”的自嘲——《论我是如何拼命把人生维持在被毁掉的边缘的》——吧。




点击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江歌血案 | 剁手网 | 好嫁女孩 | 失踪快递

沙特王子 | 虐童事件 | 男人存款 | 夺命高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